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利用文献法、访谈法及问卷法,以某市一所高中学校为个案,对高中生选考科目组合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选科组合呈现出各科目组合之间人数分布差距较大的现象.在主观方面,高中生选科受到个人能力兴趣、从众心理和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在客观方面,则受到学科难易程度、家庭、教师、学校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为优化新高考选科改革,建议实行"套餐组合"的渐进式改革策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高中学校应制订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强化选科指导;家长应减少功利性要求,积极了解新高考政策,尊重孩子选科意愿.  相似文献   

2.
"选科走班"应新课程改革而生,它打破了原来行政班管理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真正还给了学生。学校尝试了两种选科走班模式,虽然各有利弊,但都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改进。1.两种选科走班模式各有利弊学校尝试了两种选科走班模式:一种是"大走班模式"(即高中三年行政班固定,学生上选考三科课时,几乎都要走班);另一种是"小走班模式"(即高二、高三行政班固定,学生上选考三科课时,最多有一科需走班)。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中生选科选考情况的调研发现,实践中存在选科选考政策解读有效性不高、选科选考指导适切性欠佳和参与性不强、选科走班教学管理规范性不够等问题。文章从学生生涯发展指导角度,提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学生生涯教育体系,统筹推进生涯发展指导工作,整体提升教师生涯发展指导水平,进一步夯实选科走班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具体落实“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四方责任等建议,以期提高普通高中学生选科选考的生涯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4.
基于家庭资本视角对典型学校家长新高考选考科目及大学专业选择意向的调查显示,家庭资本对孩子是否就读示范性高中、成绩优秀与否,以及家长选科和选科组合意向、大学专业意向有较大影响。三类家庭资本中文化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文化资本较高家庭的孩子进入示范性高中且学习成绩优秀的概率更大,家长选择理科尤其是物理及与之相关大学专业的意向更为明显。家长的选科及选科组合意向与孩子的意向较为一致,且家长和孩子的物理选科意向突出,没有出现弃考现象。在大学专业意向上,不同家庭资本家长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工学专业选择意向上存在差异。针对家庭资本对家长选科及大学专业意向的影响,应当增强高考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倡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指导,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新高考综合改革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成绩作为高考成绩的组成部分。高考选考科目由于考生能力和题目难易度不同,原始分无法进行比较。如果各科使用标准分或者比例等级计分,虽然解决了题目难易度不同的问题,但因考生能力不同导致的计分不公问题会更加突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计分定级方式,在强假设和弱假设下分别得到选考科目的统计校准分数,然后让学科专家小组在此基础上设定专家校准值。根据选考科目在必考科目有成绩之前还是之后定级,分别给出等级赋分方法,从而解决考生选科时"避难选易"和"避强邻弱"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育事件】2014年下半年,高考改革已在上海和浙江两地实行。根据上海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高考不分文理科,高校录取的依据是语、数、外三门统考科目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三门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新高考风向标的指引下,家长和学生有的担心尖子生"吃亏",有的不知如何选科,于是"门门都补";中学更加青睐"全面均衡发展"的学生;准备不足的高校或将"招不到人"……【网友言论】蓝月亮:针对高考改革,大家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高中的教育和大学的衔接,还有待探讨具体的途径。中学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1,(65):115-117
在"3+1+2"的新高考综合改革选科模式背景下,走班制成了高中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走班制的高中教学方式下,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在思想上要形成统一认识,充分认识走班教学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利用学校有限的软硬件资源为走班教学服务,遵循教育规律,降低学生对走班制的不适应性,有效推动走班制在高中教学的落实。但走班制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实际的挑战,文章以高中生物学科为例,分析走班制模式在管理、教学、学生指导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阐述生物学科教师结合走班制的实际情况,如何做好生物教学指导,积极适应走班制的生物教学模式并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高中生普遍存在自我认知不足、信息掌握不全、科学决策能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学生在做"7选3"决策时往往不够客观、理智,导致在大学与专业的志愿填报乃至职业选择方面较为被动.如何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选择关乎当下又指向未来的选考科目,促使学生从被迫选择转向自主选择,是当下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选科探索"这一主题,从选科意向初步调查、了解大学专业及其与高中科目适切性调查及决策团体辅导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策略,以期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并做出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9.
"两依据,一参考"是什么 "两依据"一是依据语、数、外三科及选考科目的高考成绩,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则是考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 1."两依据" "依据一"——高考成绩.在实施"3+3"模式的省份中,前面的"3"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的卷面成绩,后面的"3"是3科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成绩;在实...  相似文献   

10.
新高考政策旨在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增加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实现高考政策从选拔到兼顾育人的价值转型。在公共政策的复杂实施系统中,"选科走班"在高中学校的实践中表现为"选科容易走班难"、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校招生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参考、部分省份放缓执行新高考政策的节奏。从高考政策变化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发现,政策影响利弊各有:其中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难度加大,执行效果亦受限于政策执行决策空间和专业模式;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取得突破,"专业+学校"招生模式给予高校专业化的空间;高中教师短期内工作难度、强度增大,但其专业发展将长远受益;高中学生成为新高考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其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新高考政策需要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决策权限、明晰分权合作共治框架;教育治理须尊重科学规律,纵向上健全国家公共教育决策机制;引入教育政策执行评价,逐步确立公共教育政策的决策与执行评价的平衡机制;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协同社会治理的机制,引导民众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教育治理;顺应新公共管理发展趋势,引导新高考决策体系走向教育善治。  相似文献   

11.
"考教合一"或"考教分离"是我国高校常用的两种基本考试模式,文章对两种考试模式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在教学评价中要结合实际学科和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考试模式,以达到对教学评价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2.
选考科目改革作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选才,推动了高校招生与培养一体化,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学科选考“遇冷”的现象。以物理选科遇冷为例,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来看,在不同行动者与行动情境间的互动过程中,行动者基于其行动偏好,在政策控制权、信息掌握和处理能力有限的前提下,经过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导致物理“遇冷”这一集体困境的重要原因。从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适应性和问责监督机制四个方面评价选考科目设置,要以群体需求为参照,完善选考制度的顶层设计;以政策落实为目标,保障选考制度的实施条件;以正确理念为引导,营造选考实施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为突破传统高考模式下文理区隔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新高考改革尝试引入灵活的科目选考制。研究使用改革试点地区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现状,探寻科目选择行为背后的动机,探究科目选择与高考成绩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科目选考制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学生开展文理交融的跨学科学习,但另一方面也导致物理科目的选择比例低且逐年缩减。学生考试科目选择行为背后具有多元化的动机,以学科能力和自我发展规划为选科导向的学生,其高考成绩具有相对优势。与之相异,分数策略导向的科目选择反而会造成学生高考成绩下滑。鉴于此,新高考改革在赋予学生选择权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生涯规划与升学咨询指导体系,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与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完成为高校选拔人才和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服务的双重任务,高考英语科长期以来一直在借助语言测试研究成果,根据中学英语教学情况进行着改革。本文以英语科在高考中作用的变化和该学科考查内容、试卷结构的逐步调整为线索,回顾了高考英语科三十年来的发展情况,介绍了考试设计人员对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进行历次调整的背景和意图,展示了该学科逐步确立测试重点和拓宽考试范围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理念内在规定性的具体体现。在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要促进高校多元选择学生,要利于基础教育并多元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基本途径是:将综合素质评价逐步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内容,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引入高考,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联动机制。改革招生管理体制,增强高校选才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校招生录取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是高校招生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尚处于初步探索时期,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不明晰,定位不明确,科学性与公平性难保障,行为主体功能职责不清楚,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明晰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制定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明确高中与高校主体职责,构建高中与高校协作机制,加强招生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高校综合素质评价能力,关注学生个体成长背景,提升综合素质评价公平,加强核心主体自律性建设,构建与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等措施,有效推进高校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7.
家长是高考改革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对选科的认识及意向是学生选科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在校课程学习和高考选科关注度较高,但对相关政策的了解有待深入;家长与孩子的选科意向及意向学科组合总体趋势较为一致;家长对孩子大学专业报考的初步意向集中在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医学等专业上,较为尊重孩子的选科及专业报考意向,赞同根据兴趣、能力、成绩及大学招生要求进行综合选择。根据家长对高考高度关注但实际了解程度偏低、新高考赋予更多选择权但家长的选择取向相对集中、家长和学生选择意向的趋利性特点突出、家校社协同机制有待形成等实际,还需进一步推动高考制度设计在试点中持续优化,发挥高校在招生和育人中的导向作用,推进高中学校育人方式改革,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以增进社会理解,从而加强对家长和学生选科选考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对于选拔研究生优秀生源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分析发现,现行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命题模式存在考查范围窄、重知识轻能力、题型简单化固定化、考试难度低等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缺乏命题标准,招生单位有意降低考试难度,文化、体制的影响等方面。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应从实行多校相关专业联考、制定科学有效的命题标准、提高专业课考试难度、录取参考考试外成绩、增加面试比重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命题质量,选拔优秀生源。  相似文献   

19.
70年来,我国高考科目设置经历了“共同必考科目”模式、“二元分科”模式、“文六理七”模式、“3+2”模式、“3+X”模式及其变式、“3+3”与“3+1+2”模式的更迭,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目变革道路。总体上,我国高考科目设置与时俱进地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适应,但却始终未能引导高中走出应试主义的怪圈,难以满足高校的实际需求。未来,相关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明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定位与功能,协同推进高考科目设置与内容改革,不断完善选考科目设置与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20.
转变县中育人方式是适应新高考改革之需,促进县中振兴之要。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发现:M县中育人方式的积极变革十分有限,更多表现为变革阻滞,如学生被限制选科走班,生涯规划教育与综合素质评价活动走向形式化、表面化、功利化,学科教学总体没有改变;变革的过程经历了“不确定的响应”“基于反馈的调整”“对应试的巩固”三个阶段。阻碍M县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因素包括宽松的政策执行要求、相对弱势的物质条件、集中统一的管理倾向等,但问题的实质在于县中的竞争型场域与行动者的应试性惯习。为促进县中育人方式变革,可以从县域环境、新高考形式、县中应试等多个层面着手,塑造利于变革的县域氛围,发挥集中统一的考试优势,促进分数应试向素养应试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