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理性积淀和内在体现,代表了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而在近代以前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亦无机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因此,中国古代哲学在历史上具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质,即立足现实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以辩证思维方式解决人与世界之关系问题;探讨社会人生以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以独特的表达方式阐述对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哲学、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科学的关系;三是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世界文化的关系。一方主导和多元并存将可能是未来中国哲学的基本格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世界化、现代化发展统一起来,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可行的进路。在中西融通中通过吸收当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当代西方哲学,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重建人的精神家园,是未来中国哲学的大致走向  相似文献   

3.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怀疑或不承认唯物史观的哲学性质,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割裂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解决与唯物史观创立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彻底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这一解决首先是在历史观上实现的.所以,唯物史观的创立也就意味着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解决,意味着新哲学的创立.唯物史观不是作为解决局部问题的具体科学而出现的,而是作为彻底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世界观理论而诞生的,如果彻底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史观不是哲学,那么以往一切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更不能成为哲学了.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入点,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对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刻地"扬弃",针对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存在的探究,马克思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限于当时时代的强烈呼唤,马克思仅就对物质世界中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使得他要迫切提出一种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实践.马克思实践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体系中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是以现实和实践为出发点去解决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注意到现实世界的唯物主义。不能简单地把现代西方哲学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和继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改革创新看作是相同的,应正确的面对它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一种单纯解释世界的知识哲学,而是一种为了实现人们的解放而改造世界的价值哲学,即实践的人本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其以实践思维方式为主导,改变了哲学对世界的思考方式,充分体现了哲学的实践功能。只要对其实践思维方式进行理解,就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本质、精神实质等进行理解与掌握。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价值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本价值哲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我们面临的世界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即是一个由经验科学、哲学、神学有机综合的完整世界,因此,我们所面临的存在本身是完整的,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这使得我们在某一阶段只重视其中的一个,从而使整个世界呈现出相互分离的状况,索洛维约夫通过对西方哲学的批判,揭示了完整世界的内涵,给西方哲学固有的缺陷开出了药方。同时也说明了西方哲学的理性来源与宗教来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阿伦特是20世纪的杰出女性,提出政治领域与教育领域之间的本质差别,也从教育领域的自然性、有限性上来探讨权威的内在区分与外在区分。教育学视角下的权威,产生于对世界的基本需求,体现了对世界所承担的责任,而重建教育权威,必然需要从政治权威与教育权威的严格区分中来调整师生之间的真实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形而上学是千百年来哲学存在的根基问题,但是到了现代,却遭遇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彻底颠覆与批判,同时也使哲学这门学科本身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而本人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及其后续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发表了系列论文和著作。明确地提出,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之根,是不能被废除和终结的。我们应从"非实体性"层面,即从人的生存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形而上学,把形而上学存在的合理性归结为"形上追求"所具有的活力本性上来,从而使"形上追求"成为人生存的一种超生命的精神需求,变成指导和提升人生获得意义的一种理想生活观。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视野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同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终极意境,它在这块壶中天地中获得了更加多元的意义与更加宽广的表现空间。它强调天人相通、天人相融、天人相齐,使园林从物质空间上升为精神空间,成为万千欲求独善其身的文人墨客精神和情思的栖息之所,使得他们的精神生命在这块纳天地于一壶的灵境中得以自由地呼吸。此外,其中蕴涵的"纯任自然"的价值观及其天才般的环保思想也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2.
确实在儒家道德哲学中没有一个充分发展的环境伦理学系统,但儒家思想与当代环境伦理学争论的中心问题直接相关,而不是过去的乌托邦幻想或灵魂的残余。中国儒家传统道德在丰富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智力资源。儒家道德理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可以为我们选择一种新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哲学说希腊话 ,早期自然哲学肇始于“水为万物本原”的泰勒斯 (Thales) ,这一世界统一性的追溯尽管脱胎于神话中诸神的谱系 ,但却是人类精神从纷纭的幻想中解放出来的标志 ,确立了思想自身的原则 ,思想的使命就是超越感性实在 ,达至纯粹思维。继泰勒斯之后的自然哲学家的探索都可以说是泰勒斯找寻哲学语言的努力的承续 ,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的万物浑灏流转使得从自然中找寻本原始基的追溯陷入窘境 ,始基不在流变之外 ,流变中无物常驻 ,只能听从一切即一的逻各斯 ,领悟流变。从主体主义哲学的视角来看 ,始基究竟至极实为人所设想的常如本体 ,只不过因为早期哲学还是一种客体形而上学 ,自然主义的素朴性使得哲人们不得不一心一意地凝视着外在的客体世界 ,始基的超自然性和人化性就没于感性具体的物象之中 ,然而 ,究原委竟 ,始基乃是将主观视界中的东西当作客观世界里的自然物使然。正是因为人在始基上有着朦胧的主体性倾向的投射 ,思想也就注定要从感性自然物中超拔出来 ,作为终极存在的始基最后发展到在巴门尼德(Parmenides)哲学中被明确地建立在思维和语言的基础之上 ,本体论由之而滥觞。  相似文献   

14.
伴随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社会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理论来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正确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哲学视域下,人的认识活动揭示的是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信息关系,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信息自在”活动是人的认识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基础,从“信息自为”走向“信息再生”是人的认识活动发展的基本路径。立足信息哲学的研究视野,深入分析人的认识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发展路径,对于促进信息化时代语境下的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每个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理解了人与自然理论及其二者的关系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在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时代,重新思考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所提出的解题方式和基本结论,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地伦理"的践行者--对张炜作品意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作品中具有许多充满浓厚哲理内涵和抒情色彩的意象,如石磨、碾盘、葡萄园、芦青河、动物等.这些意象都以大地为依托,而且与他所笃信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理念相一致,它的落定和基础便是大地伦理.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以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为导引 ,融贯古今中外哲学要义尤其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阐发自己的人生追求 ,在对社会历史的积极参与和改革中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实现 ,并在个体价值的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律动中求得与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原创文化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这就是人文精神。中国原始宗教在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时有明确的人文指向。黄帝从一开始就具有神人二重性,但中国人更重视的则是其"人性",后来被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春秋战国百家言黄帝,秦汉儒者注重人文理性的把握,使黄帝以古代圣王的形象呈现。黄帝人文始祖的形象具有现代性,对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这集中体现在黄帝祭祀的文化认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