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文献阅读及前期访谈、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人才的创业胜任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的假设模型,通过对杭州、上海、宁波等8个全国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183位创业的科技创新人才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来验证和修正模型。认为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科技创新人才的创业胜任力包含创业机会胜任力、国际文化胜任力、团队建设胜任力、商务创新胜任力、创业效能胜任力等5个维度;可从政府行政驱动、高校创业教育和产业协同培养等3个相互联系和共同作用的环节来构建创业胜任力培养机制,培养机制的各个要素对创业胜任力各维度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创新人才已经成为软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胜任力模型是界定创新人才的有效工具。在研究胜任力模型和创新人才定义的基础上,构建了软件创新人才的胜任力模型。对模型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隐性要素比显性要素更重要。最后,基于该模型,给出了软件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丹  杨建君  王婷 《软科学》2016,(10):83-86
明确经理人创新胜任力的组成,通过个体和组织层面的组织承诺与组织学习分析经理人创新胜任力对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路径。以全国182家制造及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进行调研,运用多元回归等方法统计检验。研究表明:由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空间组成的经理人创新胜任力越强,企业越倾向于采取突变式创新;组织承诺和组织学习在经理人创新胜任力与技术创新模式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企业创新文化越强,经理人创新胜任力越需要通过组织承诺和组织学习传递其对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新人才的定义和胜任力理论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新人才素质内涵方面的相关文献研究,提出了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的"CSKA"模型,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同时,在相关考核材料中考察了200名被试者的具体反应状况,然后在实验数据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此模型加以验证和改进,对假设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影响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开展服务创新的因素很多.通过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提炼出影响其服务创新的三大创新驱动力,即外部创新驱动力、内部创新驱动力和人力资源创新驱动力,同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炼出这三大创新驱动力各自的创新驱动力要素;运用专家意见法和AHP法对这些创新驱动力及其要素进行权重赋值,找出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服务创新的关键性创新驱动力及创新驱动力要素.  相似文献   

6.
科技企业家创业胜任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红军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07,25(A01):147-153
在进行大量文献阅读和深入企业访谈及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并通过对93位科技企业家的问卷实证研究,验证科技企业家创业胜任力基本结构及创业胜任力与绩效关系的构思模型。研究显示:科技企业家的创业胜任力包含:机会要素、关系要素、概念要素、组织要素、战略要素、承诺要素、情绪要素、学习要素8个维度,科技企业家创业胜任力影响创业绩效。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及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促进区域创新活动的复杂系统。分析其结构及要素间的作用机制对于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图,并重点分析了企业与其他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胜任力构成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胜任力的基本观点,分析并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胜任力的概念,研究了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胜任力要素,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诸要素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胜任力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企业创新团队胜任力包含目标承诺、顾客导向、创新氛围、团队学习、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六个维度,探索了这六个维度的特征、机理,构建了相关问卷.运用SPSS13.0软件对问卷的调查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证实了围绕目标承诺、顾客导向、创新氛围、团队学习、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等维度设计的问卷可信、有效;最后利用lisrel8.70软件进行验证性分析,进一步论证了企业创新团队胜任力.  相似文献   

10.
杜宾  李军锋 《科研管理》2012,33(11):40-48
以现有的胜任力理论为基础,从个体和团队长远协调发展的角度,元胜任力模型描述了比胜任力概念更为内在的和高阶的能力属性。本文以创新团队和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团队元胜任力的构成维度,建立了四维度的团队元胜任力测量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量表和测量条目。其次,遵循演绎法的量表检验流程,分别从概念效度、信度、同源方差、效标关联效度等方面验证了元胜任力测量量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证明了元胜任力是比胜任力更为高阶的概念,为进一步研究个体元胜任力对团队元胜任力的影响关系,以及团队竞争力的形成与评价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是企业成长必由之路。中小企业以产品创新为起点,工艺创新为规模扩大之途径,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制度和管理创新是企业稳定与持续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企业成长正是不断地推进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制度和管理创新的循环交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浅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姜秀华 《情报科学》2003,21(1):25-26,37
本文从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育、实践教育和环境保障等方面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讨论,提出应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及"四大创新圈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创新能力是指城市创新体系中各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整体能力.利用HCA方法,对山东省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构建了山东省城市“四大创新圈模式”.这一模式由济南、青岛、烟台和淄博四大城市的创新域、产业链构成,对于知识经济下制订山东省城市创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是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非研发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等行业里有一定代表性的上海企业的非研发创新活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当下其他著名互联网企业的实践,归纳出企业非研发创新活动的四个主要特点,并提出科技管理部门支持企业非研发创新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技术变革速度的日益加快,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技术创新路径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体系构建已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现有创新理论并结合当代技术发展特征创建了多维技术创新地图,进而构建了基于多维技术创新地图维法耦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最后结合煤层气开采卸压消突创新案例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提高了技术创新路径形成的客观性,从技术创新本质层面指导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创新驱动政策下,地方政府为“创新”而竞争,企业创新呈粗放式模式,投入力度虽不断增强,但专利成果却量多质低。本文研究发现:(1)受新上任政府为“创新”而竞争的政策激励,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粗放型创新投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政策不确定性对粗放式创新质量的影响存在着选择效应,面临政治冲击时,仅“功利性”的策略性创新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短期内急剧增加,而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质性创新专利数量并未显著增加。(3)在以专利数量等为政府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指标驱动下,政府补贴这一政策工具在政策不确定性与粗放型创新之间发挥了传导作用。本文结论意味着专利数据考核指标,政府补贴等“非市场”因素增强了企业粗放型创新行为,但并不利于创新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特性及其演化过程,认为在创新系统演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整合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能力集成机制、耦合机制、竞合机制等六种机制是企业生存与进化的根基。深入探究在创新生态系统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资源整合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推动基础组织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机制和能力集成机制推动协调控制能力的提升,耦合机制和竞合机制推动协同进化能力的提升。最后以阿里巴巴建立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证分析,验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家创新是当前学术界开始日益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采用文献述评的方法,分别从企业家创新意识、企业家创新人格、企业家创新决策能力三个方面对有关企业家创新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简要评述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是继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之后创新管理领域兴起的新兴前沿领域。本文在综合研究国内外产业创新管理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对其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中国-东盟增强区域整体创新实力和实现高质量合作发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选取2000-2019年中国-东盟国家合著论文,结合中国和东盟国家相关经济地理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中国-东盟跨境区域创新网络格局演化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东盟各国创新联系日益密切,但创新协同规模较不平衡、创新协同质量差距较大,其中中国和新加坡为核心节点;创新网络格局由"双核+多节点"向多核演变,日趋完善;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技术水平和语言差异与创新合作的可能性和规模水平呈显著反向关系,且技术临近性表现为节点国家间"强弱结合"状态,而地理距离并未成为阻碍国家间创新联系的显著因素.根据研究结论,为推动中国-东盟跨境区域创新网络持续完善,提出健全中国-东盟跨境区域创新合作机制、扩展跨境区域创新合作渠道、完善跨境区域创新配套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