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与手机媒体促进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也促使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不断改变与创新。多种不同特点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制约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瓶颈 广阔的受众面和政策环境为数字出版发展提供了基础,也向我们描绘了它的美好前景,但实际上我国真正进入数字出版的传统出版单位并不多,许多出版社、期刊社在数字出版方面还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虽然数字出版受到力捧,但众多的出版单位并没有如火如荼的展开,这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有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全球范围内数字化的进程也在一步步增速,我国出版行业也顺应时代发展,走上了数字出版的道路,电子杂志、期刊等借助二进制手段的数字出版物也应运而生。如今,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的数字出版产业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而至此也暴露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至今的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到此阶段所存在的短板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新常态阶段进行转型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期刊出版产业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互联网期刊出版的产业现状 互联网期刊出版是相对传统纸质期刊出版而提出来的,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传统纸质期刊的数字化,并在互联网上出版,我们叫它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以多媒体形式在互联网上直接出版的期刊或把传统期刊改造成多媒体形式后在互联网上出版,我们叫它多媒体期刊互联网出版;以期刊为主要内容的包含文献和学术论文等在内的系列知识库在互联网上的出版.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的发展、创新推动了我国出版产业的转型.对期刊而言,由于受众的特殊性,其服务模式、营销策略、盈利模式也不同于其他出版物.本文从期刊出版的机制创新、产业链构建、盈利模式创新以及出版流程优化等方面,探究数字出版时代我国期刊如何实现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数字出版产业与数字出版趋势两方面对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剖析,对互联网手机热潮、教育出版社服务化转型、电子书产业链各环节进程、儿童出版数字化发展进行了详细梳理与点评;并就数字出版移动化、社会化阅读、科技创意数字出版三大数字出版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解析.  相似文献   

7.
采写编简介     
《采.写.编》2022,(7):F0002-F0002
《采写编》由河北省委宣传部主管、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为河北省新闻传播类唯一公开发行学术期刊。被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字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维普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国内核心网站收录。  相似文献   

8.
杨驰原 《传媒》2005,(7):4-8
2005年7月8日,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标志着我国数字出版直会大幕开启。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科研机构、出版单位、数字出版相关企业、国外知名数字出版厂商的代表共聚蛊会,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会议主题下,展示国内外数字出版先进技术和成果,研讨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的问题与出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多产业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在电脑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与应用方面,我们抓住了发展机遇、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枝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广泛应用,铺就了一条数字出版的高速路,而我国数字出版业却始终在高速路外的辅路上行走。如何认识产业发展的现状,破解产业发展的难题,使产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数字出版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届博览会主旨所在。我们认为,本届盛会是我国数字出版业驶入高速路前的盘整,对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将引领我国数字出版业驰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9.
数字期刊是IT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数字时代E生活的象征之一。数字期刊包括电子期刊、多媒体期刊和互联网期刊等,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是传统期刊的互联网出版;二是多媒体期刊互联网出版[1]。数字期刊采用先进的点对点(P2P)技术发行。在提高阅读效果方面,它集Flash动画、视频短片和背景音乐、声音甚至3D等各种特效于一体。  相似文献   

10.
2007年3月27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我国首个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首次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进行了全方位梳理与总结。内容涵盖了互联网出版、电子图书、游戏出版、手机出版、数码印刷、数字版权保护等诸多方面,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  相似文献   

11.
徐艳 《编辑之友》2011,(8):81-8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内容市场竞争的加剧,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各种创新数字产品,例如电子书、数字期刊、手机出版物、维基等蓬勃发展,受到消费者的接受和青睐。截至2009年12月,中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达到795亿元,首次超过传统出版业,在政策规划和技术创新的引领下,数字出版已经形成良  相似文献   

12.
李弘 《出版广角》2021,(20):41-43
在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与此相适应的数字出版人才结构、服务大局的能力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新时代,要围绕生产力关键要素中的劳动者(数字出版从业人员)在数字出版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发挥的作用不断探索,高度重视产业发展问题.在数字出版的生产关系层面上,推进数字出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提升从业人员技能、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开展绩效考核和职称改革等应成为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出版的内容形式、传播手段、阅读方式、市场主体乃至赢利模式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并导致整个传统出版行业面临基础性结构的转变。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版模式已经向数字出版(Digital Publishing)模式演变,并初步渡过了萌芽期和酝酿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由技术服务商主导的电子图书、数字化期刊、网络游戏、在线音乐以及手机出版等发展迅速。其数字出版产业链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体发展的趋势.本文介绍了媒介融合的理论和我国媒介融合的技术、政策、受众和产业化背景以及3G的发展使我国媒介融合加速,分析了现阶段新媒体与传统期刊业激烈竞争态势和我国期刊业媒介融合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我国期刊业媒介融合要构建立体期刊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注重发挥资本的纽带作用和期刊多元化经营,不断拓展期刊新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5.
陈丹  杨萌 《出版参考》2011,(36):26-27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在我国民众中迅速普及。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到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8亿。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为1051.79亿,其中数字期刊为7.494L,这说明数字期刊和期刊数字化阅读已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全年收入规模达2540.35亿元,比2012年增长31.25%,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增长比较平稳,从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国家的工作部署与政策引导下取得了可观成绩.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如何在前期的发展基础上推进数字出版产业进一步发展,显得格外重要.据此,本研究以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数字出版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利用关键词共词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2011-2020年间我国数字出版的研究热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数字出版的发展提出合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数字出版已经从概念变成了潮流,但是面对数字大潮和产业转型,长期处于政策保护下的出版社,尚不具备足够的人才、技术与资金实力应对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威胁与诱惑。由于我国出版业的特殊性以及历史原因,出版主体——各级出版社一直游走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之外,或者说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相反,数字技术公司、互联网企业、数字硬件厂商、甚至电信运营商成为了数字出版最活跃的群体,而由这些技术渠道商所搭建的各种平台成为了我国数字出版的枢纽。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产生了许多新的产业,也促使一些传统产业的转型。数字出版产业就是这时期在原有的传统纸质出版产业上产生的新型现代化产业。本文主要围绕数字出版产业的现有发展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建设之所以取得了预期的初步成效,最重要的一点,是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集群作为代表一种新型产业组织的专业术语,1990年由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之后,引起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兴趣.我国不少地区通过产业集群理念发展特色经济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在“十三五”时期将进入关键阶段,应当通过产业集群思维,遵循数字出版产业规律,采取若干务实之策,获得应有的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