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北京大学2009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抽样调查数据,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高度复杂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运用复杂性科学研究中的神经网络拟合仿真方法,较好地分离出性别差异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征和流动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性别因素将会导致10.89%的薪金差距;男性获得就业地户口的机率比女性高出9.27%;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就业单位性质的差异并不明显。相对上述就业工作特征,毕业生流动特征的性别差异较为显著:男性毕业生比女性具有更强的流动性,除了就业流动以外,上学流动、毕业流动的性别差异度分别是19.5%和23.77%,全流动差异更是达到了40.57%;而男女毕业生就业流动概率的差异度仅有2.77个百分点,其主要是女性的流动惰性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现象分析入手,说明高校毕业生热衷于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就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直接因素是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毕业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允许毕业生"自主择业",但还有一些制度影响毕业生自由流动。另外,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世斌 《职教论坛》2007,(21):15-17
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现象分析入手,说明高校毕业生热衷于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就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直接因素是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毕业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允许毕业生"自主择业",但还有一些制度影响毕业生自由流动。另外,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经历了从个体显著到群体显著的演变,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与社会分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文化资本而言,学历证书作为体制状态的文化资本,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与社会地位;从人力资本而言,人力资本存量提升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向上流动的资质;从社会资本而言,高等教育通过社会资本进行阶层复制,那些社会资本雄厚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流动到高阶层社会地位中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现象分析入手,说明高校毕业生热衰于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就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直接因素是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毕业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允许毕业生“自主择业”,但还有一些制度影响毕业生自由流动。另外,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世斌 《职教论坛》2007,(11S):15-17
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现象分析入手.说明高校毕业生热哀于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就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直接因素是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毕业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允许毕业生“自主择业”,但还有一些制度影响毕业生自由流动。另外,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占大学毕业生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问题更是值得关注。文章基于文化资本理论,对重庆市A学院2019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调查,发现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动的因素,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江苏高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以“市”作为流动的基本单位,分析江苏高校省内生源的师范类本科生在本省就业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八成省内生源的师范类本科生在省内发生跨区域就业流动行为。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是吸纳师范类本科生的主要阵地,留才引才优势明显,其中尤以南京和苏州为代表。三线城市面临留才引才难题,流入流出比值远远小于1,呈现明显的人才流动“顺差”。在分析就业流动影响因素时发现,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学校和地区经济均对就业流动产生显著影响。为促进师范类本科生合理流动,可以从提升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师范生就业优惠政策、完善地方留才引才机制等角度制定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形成了待就业毕业生群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探究.在社会流动视野下,毕业生就业中后致性因素与体制性因素之间、社会岗位供给与毕业生需求之间、流动成本过高与毕业生社会资本有限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毕业生选择待就业来谋求满意的就业起点.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构建良好的社会流动机制,解决毕业生待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上海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深入分析本市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及其影响因素,并据此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有效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上海市教科院高教所于2004年10月联合组成"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通过建立预期收入模型,分析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对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影响,进而探讨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流向特征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工资和就业满意度作为界定就业质量的两大核心指标,本文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应用统计分析和微观计量经济方法,从个体特征和工作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高校毕业生工资水平的因素与影响其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主要是学历、学校类型等与人力资本有关的变量,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家庭背景等与个体工作态度和其成长有关的环境变量。本文的估计结果也表明,工资水平是影响个体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其影响程度仅仅在10%的水平上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因难问题等问题,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提出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的对策。鉴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新趋势、就业困难造成的影响。以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具体地说,全文共分为两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研究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新趋势以及就业困难造成的影响;阐述了就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主要研究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措施,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进行自我评价、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乐观向上的求职激情和谦虚的心态等方而对就业问题进行了讲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2009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利用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方法对大学生跨省流动的频率、流向、成本、收益、流动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54.3%的毕业生为不动者,这些大学生在生源地就学和就业,没有任何流动;第二,东部沿海省份的大学生不动者比例更大,对于跨省流动的大学生,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中西部内陆省份到东部沿海省份;第三,经济因素是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四,人口特征变量、人力资本变量、包括社会资本在内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都是就业流动的显著影响因素;第五,跨省就业的毕业生获得了更高的收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背景及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引导对策,尝试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以期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背景及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引导对策,尝试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以期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利用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方法对高校毕业生跨省流动状况进行了性别比较。研究内容包括流动比例、流动方向、流动收益、流动成本、流动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女性跨省流动的比例显著低于男性。男性的流动率为50.8%,而女性的流动率为39.1%,比男性低11.7个百分点。第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跨省流动都显著增加了收入。第三,经济因素是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四,人口特征变量、人力资本变量、家庭社会经济背景都是显著影响跨省流动和收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构成及特征,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的因素,并提出了帮助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与指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应用对陕西省77所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16510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工作特征满意度、职业匹配度和就业总体满意度等维度的就业质量测量指标上多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感知的就业单位的职位、地理位置和稳定性等工作特征满意度和职业匹配度、就业整体满意度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2)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越早开展越好,较高的职业匹配度有助于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2)根据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单位工作特征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更适宜的职业岗位;(3)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贯彻落实力度,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20.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往往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文章从调查数据中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现状,从区域选择中的社会知觉、区域选择的职业代际流动以及教育分流引发的社会分层、目标扭曲下的从众心理等四方面,分析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探索如何帮助毕业生合理引导个人就业区域选择的策略及建议,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