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班级建成学生成长的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级是学生在校活动的主要场所,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提出了“把班级建成学生成长的家”的目标,努力把班级建设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努力使班级成为一个安全、和谐、智慧、激情、温馨、团结向上的成长空间,努力营造学生之间互相理解、欣赏和倾听的氛围。让同学们能为他人的成功而感到高兴,懂得尊重每个人的个眭,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尊严和独特眭。我们还通过学生干部的轮岗,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科学》2014,(Z1):35-36
<正>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主旋律,因此重视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且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重点放在"把班级还给学生"上,树立、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一、让班级成为师生互动发展、快乐成长的亲情家园1.让班级成为学生个体发展的场所。班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班集体是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有  相似文献   

3.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个体和群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班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班级一起成长。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班级建设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曾经指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这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教育是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4.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念中对班级建设提出的核心要求。在建设班级文化时,要给予学生自己构想班级的权力,自己开展活动的权力,克服教师越俎代庖,一手包办的弊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让学生成为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者和班级文化氛围熏染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班级文化时首先要把创造一个让学生感到快乐的班级生活放在第一位,只有让学生感到这个班级是自己喜欢的班级,班级的同学和老师是自己成长的好伙伴时,他们才会真正关注这个班级。因此,组织有效的活动,运用良好的载体,创设让每位学生心情舒畅、健康活泼的温馨班级成长环境,就成为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尤文君 《辅导员》2010,(2):61-61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蓬勃生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该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呢?现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7.
虞荷 《华章》2007,(12)
新课标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成长。"那么,何为班级文化呢?鲁洁教授在《教育社会学》中说:"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毫无疑  相似文献   

8.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班级”,让学生亲近书籍,走进书的世界。播下爱读书的种子,让阅读成为学生最为自然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用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亮丽起来”,应该成为打造班级文化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有一种天性那就是爱玩好动,他们总爱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想象来进行体育活动。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因此,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互动”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班级特色传统活动具有内容的传承性、主题的一致性、目标的延续性和班级文化的标识性等特点,是承载班级精神密码的重要活动形式和平台,对班级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班主任在打造班级特色传统活动时,要做总体规划设计,确定蕴含丰富而清晰的儿童成长目标,要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要重视活动的仪式感,这样才能让活动深入每一个学生心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对学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侯治富 《成才之路》2010,(11):13-13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我想是对高效课堂很精确的表述。课堂能否回归学生主体。应该成为评价教学成败的关键。笔者在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努力打造政治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班级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重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在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的成长起着非常重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班级中健康、和谐地成长,我们有必将班级建设成为学生书香生活的栖息地,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浓厚的读书氛围,推广优秀读物,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强烈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方式。作为班主任,在班里,我把阅读作为一项专项工作来抓,把阅读活动和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努力营造“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班风和学风,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马永辉 《宁夏教育》2009,(10):15-15
1.让学生找到心理归属。在一个新班级的初建阶段,如果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有“归属感”,也就是让学生“心有所属”不再对班级有游离的感觉,这对我们平时所说的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一种很好的铺垫。每一个学生对班集体有了归属的感觉,班级的成长和积极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众望所归。怎样才能让初次进入新集体的学生围绕在班级的周围呢,我采取过以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教育的产品是学生,如果学生学业成绩不合格,教育的产品充其量是一个次品,但如果学生的思想不合格,那教育的产品将是一个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危险品。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教学单元,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提供教学和管理服务的重要场所。学生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对象,班级是班主任的第一现场。让自己的班级管理充满阳光的味道,使她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把班级成为乐园还给学生,是班主任工作之首。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都知道,班级是学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班级文化。班级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让我们师生成为这种文化的主体、建设者,又成为这种文化的受益者。下面我就班级文化建设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美化教室,让班级焕发生命的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好学生”,怀着这样的教育梦,参加工作以来,我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关心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以身作则”影响学生。教育事业像一座长桥,通过它,学生跨向理想的彼岸;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学生们相互关心,一起成长;学校更像一个小社会,需要教师始终怀揣坚定的信念,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熟地迈向大社会。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好学生”,我在班级管理、教学和德育等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这几年本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和感悟,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把班级看作是一个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教师要有爱心,要热爱这个家庭、热爱每一个学生;学生要有爱心,要热爱教师、热爱同学、热爱班级里的每一件事情。使我们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环境下成长成为具有爱心的、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优化班级管理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惠江 《江西教育》2000,(10):19-20
一背景:我们的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在校学习、生活、劳动,相互交往的基本单位就是集体,优秀的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强有力的教育环境,所以说班级管理在学生自我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的课题旨在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一优化素质结构的核心问题入手,研究班级管理问题,从而探讨促进小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如何发挥班级管理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集体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这在素质教育研究中必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  相似文献   

19.
课标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教育的角度看,班级是张扬学生个性、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他们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新基础教育论》中明确指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因此.自主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一种强化、强调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模式。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树立自主管理的思想,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