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见方"是日常言语中常用词之一,但学术界关于"见方"的用法讨论却非常少。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关于"见方"的搜索只有一篇短文,即刊在1999年03期《咬文嚼字》上的《"见方"的误用》(作者:金连东)。吕叔湘《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2.
黄书满 《大中专文苑》2010,(6):M0002-M0002
与《文苑》结识是在1999年的夏天,我还记得自己曾在上面发表过一篇短文。  相似文献   

3.
记得几年前,王树民先生尝写有一篇短文,题目叫做《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发表于《河北学刊》2002年第1期上。  相似文献   

4.
范金豹 《教育文汇》2010,(11):62-62
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我收到《教育文汇》编辑部寄给我的2010年第9期样刊,我的一篇短文发表了,这几年我笔耕不辍终于有收获了。  相似文献   

5.
关于特殊的"的×、的×"用法,自从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1]一书中指出它是"有意思的例子""唯一的例子"的话以后,《中国语文》和《中国语文通讯》等发表过好几篇文章,如谭达人先生的《无独有偶》[2]、江澄先生的《"的"在前面又一例》[3]、笔者的《并非"无独有偶"》[4]、张谊生先生的《试论结构助词"的"和"之"的前置--兼论现代汉语的骈合结构》[5]等.  相似文献   

6.
杜道流 《学语文》2010,(1):45-45
《方言》2003年第2期发表了邵则遂先生的一篇短文《(西游记)里的“销绪”》,文章从版本(康熙阿干本)、文意、音韵等角度论证,认为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游记》(以世德堂本为底本)五十四回中的“八戒口里乱嚷道:‘我是个销猪!我是个销猪!’”  相似文献   

7.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发表于1985年刊载在《中国作家》第二期的一部的中篇小说,这部作品也被看做是莫言的成名作.本文意在通过叙事学的方法,运用希利斯·米勒"重复理论"对这篇小说进行文本解读.本文主要通过眼睛的重复、唱词选段的重复、黄麻地环境意象的重复、命运悲剧的重复四个方面来解读《透明的红萝卜》.  相似文献   

8.
在"五四"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深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小说新样式———"自我小说"。鲁迅是最早创作"自我小说"的作家。他的《一件小事》,不仅符合小说的基本要求,是小说而不是散文,而且与日本"自我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实际相符,是一篇典型的"自我小说"。同时,《一件小事》发表的时间又最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自我小说"。  相似文献   

9.
5年前,笔者执教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公开课,根据当时执教情况,笔者写了个案例《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有幸发表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上(以下简称"原设计")。5年后的今天,我重新设计并试教这一课(以下简称"新设计"),同样取得较好的效果,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将两次教学的片段对比分析,形成一些思想,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10.
去年5月20日,我在"上海教育论坛"上 提出废除评选"三好学生"的建议,引起了各界 的关注。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许多媒体也 很关注,约我访谈。但终因时间的限制,不能尽 其所言。因此想在这里较为详细地论述一下。 其实这个建议并非今天提出来的。早在 1998年我就写过一篇短文,名叫《不要把学生 分成三流九等》,最初发表在上海《教育参考》 1998年第6期上;2000年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中午一小时"节目中与一位"三好学生"和  相似文献   

11.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语文》课本,重新调整、改写了"汉语知识"的内容和短文,这对学生科学了解和正确使用本民族语言无疑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第一册的《什么是语汇》短文中有两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一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40周年,又是"五四"运动70周年.要谈这40年的文学,就不免联系到"五四"文学革命及其发展,这是写大文章的大好时机.但我只能写一篇短文,一条思路,一点感想.1950年5月,《文艺报》发表丁玲写的《"五四"杂谈》,也算纪念性文章吧,而丁玲谈得亲切,有意思,其中谈到的重要之点是"五四"文学与建国前后文学的政治  相似文献   

13.
徐梓 《中国教师》2013,(1):22-23
<正>山东省教育厅在2010年12月28日发出通知,要求全省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古典文本的内容。通知甫一发出,即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我曾应邀接受《光明日报》记者的采访和作为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的嘉宾,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因为编辑出于整体的考虑,在发表和播出时只能着眼某个侧面,进行了大幅删  相似文献   

14.
近日,在《汉字文化》2006年第1期上读到《"朱门酒肉臭"的"臭"字应如何解释》一文,文章认为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不是"腐烂发臭"的意思,应是"香味".  相似文献   

15.
作为恩古吉的代表作,《一粒麦种》自1967年发表以来,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尤其是对后殖民主义感兴趣的批评者们的关注。学者们视作品中穆苟这一人物形象为消极角色,然而,如果将人物置于政治的层面去解读,其形象就与"背叛者"大相径庭。从伦理批评的视角,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对"理想社会"的理想的政治理念为依拖,重新探讨穆苟的人物形象便可揭示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朱正从25岁写鲁迅传记起,至今已是第5次写鲁迅传记。新作《一个人的呐喊》引用了大量的新材料,纠正了一些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朱正分析大量资料之后推断出,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原因在于周作人妻子羽田信子癔病发作,周作人轻信妻子谗言所致。此外,朱正还认为,《伤逝》这篇小说实际上足哀悼兄弟恩情。1925年10月12日的《京报》副刊上,周作人发表了一篇短文《伤逝》,借了罗马诗人的一首诗和英国画家的一幅画,  相似文献   

17.
《上海文学》第五期中篇有四,徐则臣的《水边书》是已发表在《大家》2005年第2期的《石码头》之续作,《石码头》的珠玉在前,不免使读者对于这篇《水边书》的期望更高。《石码头》作为一个成长小说在写到"我"愤而出逃时戛然而止、余韵深长,《水边书》则以多年后"我"  相似文献   

18.
在1946年11月至12月"制宪国大"召开期间,《大公报》连续发表多篇社评,就制宪中许多问题进言献策,呼吁制定一部民主宪法。《大公报》的部分建议得到了大会采纳,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从条文上看是一部比较民主的宪法。然而,国民党并无真正还政于民的诚意,《大公报》呼吁的民主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相似文献   

19.
新友 《学习之友》2009,(3):50-50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即将向文艺界进军的时候,3月7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杂文,一篇是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一篇就是丁玲的《三八节有感》。  相似文献   

20.
胡勇  雷希 《现代语文》2007,(1):64-65
一 "区区"的语义问题,一直没有引起我们的怀疑,最近在教学时因为学生的发问才显现出来.我们看下面几个句子:(1)感君区区怀(《孔雀东南飞》);(2)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然秦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过秦论》);(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