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传播批判学派的一个分支,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是英国媒介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格拉斯哥媒介小组以电视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权力与真相之间的关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新受众研究方法;秉承英国文化研究的意识形态批判传统,反思媒介的启蒙功能;强调媒介在促进民主进程方面至关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媒介考古学是媒介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与该领域的前沿学者埃尔基·胡塔莫教授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胡塔莫教授梳理了其进入媒介考古学的路径,分析了媒介考古学的谱系和价值,有助于学者深入理解媒介考古学,明晰其理论渊源、发展脉络、涉及领域,展开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媒介批评理论中,意识形态理论以其强烈的批判性又被称之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过去两个世纪内,在西方的媒介及其文化批判领域,随着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内涵的不同阐释,先后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全球主义以及后现代学派等四种媒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对波德里亚的作品的翻译和引进,国内学界对这位法国后现代思想大师越发重视,越来越多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发表,波德里亚的名字和他的一些重要概念逐渐为国内从事文化、社会、哲学以及媒介研究的学者所熟悉.波德里亚关于媒介的批判思想,散布在他众多的论著和文章里面,同他关注的问题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9,(3):43-5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日益成为西方媒介批判领域的显学,它反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经济化约论"倾向,通过对媒介文本及受众的聚焦来实现对意识形态控制与抵抗过程的分析。然而,由于对资本权力和生产性体制的忽视以及对"话语"和"快感"的过分沉湎,致使文化研究流连于象征性抵抗,并逐渐从意识形态批判领域撤离、隐匿于代码之后。因此,只有破除对政治经济学的偏见,保持经济与观念的历史辩证性,将文本和受众分析置于更为宏观和广阔的结构语境中,才能纠正晚近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虚假批判走向,恢复其激进性和政治性锋芒。  相似文献   

6.
李超 《东南传播》2021,(7):65-69
出于对结构功能主义、媒介技术决定论以及批判理论等传播学研究方法在分析大众媒介上的不满,雷蒙·威廉斯尝试从技术与文化两个层面来建构自己的大众媒介观.关于大众媒介的起源,他否定技术决定论,而是强调作为文化科技的大众媒介的诞生离不开复杂社会形构,而在大众媒介效果上,他指出不能仅从科技的"高低"而露出某种文化悲观主义.在此基础上,威廉斯提出改造大众媒介的两条路径:在对电视文本分析中提出了"流程"理论;同时倡导改变大众媒介所有权,建立一种民主的传播体制.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存在着"把人变成丧失辨别能力和顺从现状的单面人"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著名报人邹韬奋批判性地解读媒介、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国内外媒介等史料的搜集、整理,试图回归历史,寻找那个时代中一些非自觉状态①的媒介素养教育因子.希望能为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论媒介身份研究的可能性与科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媒介处于社会、媒介和人之间复杂互动的网状体系中,经受着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双重困境和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挤压,如果仍然延用传统方法来研究已显得捉襟见肘。媒介身份研究既可以融合传统方法,又有自己的视野、标杆和特点,具有成为一种有效媒介研究方法的可能性、正当性和科学性。身份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它既是漂移、多维的,又是统一和整体的;既是给定的,又是被设计和建构的,并且同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联系。媒介身份理论以功能—角色理论、拟剧理论、传者理论(控制分析)和整体互动理论为支撑,具有进行整体互动、多维多层、系统全面的研究优势和兼容并包、消解差异的特点,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英国格拉斯哥媒介小组在其三十多年来的媒介研究中,关注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对精神疾病的塑造,以及对儿童性暴力犯罪的报道。他们的部分媒介研究证明了媒体报道社会问题时,容易把不相称的注意力放在“边缘人”身上,总是呈现弱势人群对社会强有力的、非理性的威胁。媒体通过制造“道德恐惧”来强化遵守社会主流规范的重要性。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的媒介研究与受众研究,唤起了英国社会对媒体责任和对弱势群体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世界著名女学者苏珊·朗格集哲学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媒介环境学家于一身,她通过在思想上相互渗透和架构的著作贡献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建设。朗格关注不同符号模式在人类思想情感建构中的作用,她关于推理性和表现性符号模式的符号分类理论有助于媒介环境学的思想基石的形成。朗格认为媒介遵循逻辑类推原理运作,她建立在符号逻辑理论基础上的"媒介"思想,给媒介环境学研究旨趣以符号学角度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能力(媒介消费态度与行为、媒介信息的认知与判断能力、媒介信息的理解与批判能力、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农民工的媒介信息接触趋向多元化,娱乐信息受到青睐;媒介接触经验与生活经验共同影响着农民工对信息环境的感知与理解;硬件条件与时间精力制约着农民工使用媒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13.
陈敏菁 《新闻世界》2014,(7):298-299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14.
本雅明游走在理性与想象之间,在关注媒介技术和形式的同时又与时代保持了一种批判的距离,创造出独具个人特色的思考.文章从媒介思想的角度切入分析本雅明的著作,包括他对媒介革新和人类感官之间的联系、媒介技术与新公众主体的形成,以及媒介实践在意象、技术与身体空间中是如何展开等问题的探讨,尝试勾连起本雅明生命中的重要思想结晶与其在媒介学术研究之间的价值,理解本雅明的研究对当今媒介的影响,从而将他的独特思想应用到当前媒介现象的解读中去.  相似文献   

15.
从介绍托德·吉特林《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开始,展现了传播学界围绕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媒介有限效果研究而引发的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的范式之争。通过展现不同立场学者的争论与探讨,解读这场论争的主要议题以及理由,分析其中有助于跨越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之间的分野的学术共识,为寻找超越经验主义的媒介效果研究范式,进行积极探索与有益思考,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解读的多元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从介绍托德·吉特林《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开始,展现了传播学界围绕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媒介有限效果研究而引发的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的范式之争。通过展现不同立场学者的争论与探讨,解读这场论争的主要议题以及理由,分析其中有助于跨越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之间的分野的学术共识,为寻找超越经验主义的媒介效果研究范式,进行积极探索与有益思考,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解读的多元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5,(19):32-35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发生学是对历史事物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过程的研究。中国媒介批评起源于或者说"生成"于清末民初,集中体现在维新变法时期(1895-1898年)、辛亥革命前后、五四时期(1917-1927年)几个时段。胡丹博士的专著《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媒介批评研究》对中国媒介批评的起源做了发生学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批判型受众"是德国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对德国战后五十年媒介批判能力教育发展情况的历史分析,介绍了德国学者关于媒介批判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并结合当代德国著名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杂志——Spinxx的项目案例,指出在新媒介情境下,德国青少年"批判型受众"培养模式的作用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讨论了这一模式对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山 《东南传播》2010,(1):25-27
“三菱跑车撞飞路人”的浙江杭州“5·7交通肇事案”因其戏剧性的矛盾与恶劣的社会影响成为2009年的热议话题之一。本文从“5·7交通肇事案”的新闻报道入手,以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五大观念为指导,以媒介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托,从媒介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双重维度分析该事件中导致媒介生态失衡的原因,并围绕媒介、政府、民众三大核心要素,总结该事件对于媒介生态调试的启示,旨在为舆论监督中媒介生态平衡的维护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大众媒介处于社会、媒介和人之间复杂互动的网状体系中,经受着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双重困境和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挤压,如果仍然延用传统方法来研究已显得捉襟见肘。媒介身份研究既可以融合传统方法,又有自己的视野、标杆和特点,具有成为一种有效媒介研究方法的可能性、正当性和科学性。媒介身份理论以功能一角色理论、拟剧理论、传者理论(控制分析)和整体互动理论为支撑,具有进行整体互动、多维多层、系统全面地研究优势和兼容并包、消解差异的特点,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