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钟剑飞 《江西教育》2007,(10):21-21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收录了牛汉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  相似文献   

2.
在接儿子回家的路上,儿子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幼儿园里的开心事:“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本书,是小老鼠的书,很好看的。”儿子所说的小老鼠的书,是一套由日本著名绘本作家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合作创作的经典绘本,见儿子那么喜欢,我借来那套读物的第一册《鼠小弟的小背心》。  相似文献   

3.
《我的第一本书》是著名诗人牛汉的一篇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力。  相似文献   

4.
<正>前段时间为一个省级小学英语赛课做评委,9位选手上课的内容都是《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3Hobbies的第一课时。我发现这些课的板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所有的板书都是用喷绘的卡片粘贴来代替粉笔板书。而这样的情况我已不是第一次见到,几乎所有的比赛课中,"书"已然被"贴"代替了。对着那满黑板的花花绿绿,听着那时不时清脆的卡片落地声,我在思考,小学英语的板书究竟是姓"贴"还是姓"书"?  相似文献   

5.
当语文书一发下来,我便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本想随手翻翻,谁知翻到第一课《窃读记》,里面的内容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口气就看完了,这可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主人公林海音还是小女孩时,因为没钱买书,又不让借书,只好每天到书店"偷偷"读书的故事。书中的很多情节,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但文章后面那一句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当时我还不太懂  相似文献   

6.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闰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相似文献   

7.
给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究竟是什么书?我一时说不出来。要是问我最早给我以较大影响的书是哪一本,那我倒可以立即回答说:是《三国演义》。我已经记不真切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在哪一年了,大约总是在小学五年级前后。因为我记得很清楚,我读《水浒传》、《施公  相似文献   

8.
李镇西 《班主任》2011,(6):69-70
年轻的朋友们:上次沙龙活动,我承诺了要用我的稿费给你们每人买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现在,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就是我赠给你们的。希望你们珍惜这本"教育经典"。苏霍姆林斯基是我从年轻时就特别敬重的教育家之一。我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是在1982年,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清楚地记得,当我读了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牛汉先生的《我的第一本书》第一节末尾一句话是这篇散文的文眼,也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一个瓶颈。  相似文献   

10.
一路上有你     
第一次与《中学生阅读》相见,是在1992年的初春,那时的我正读初三,爸爸在县城高中教学。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放在他办公桌上的一本薄薄的书,便随手翻阅起来,不知不觉就被书中精美的文章吸引了。那本书就是《中学生阅读》。我  相似文献   

11.
换客诞生记     
正"徐老师,我放在图书角的一本《小哥白尼》不见了,问了很多同学都说没有拿,那可是我最喜欢看的书啊!""老师,我放在图书角的两本新书上面不知被谁画了两笔,心疼死我了。""我的书还被别人踩了一脚呢!""我的书被人撕坏了!"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联系方式联系人:黎老师手机:18910793688电话010—59766299转605地址: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科技大厦A1110室邮政编码:100082邮箱:ztxx@joyschool.cn网址:yuwen.xinxuexiao.com"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一群:202468487;二群:463959530"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182408609那天到一所学校听课,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我的第一本书》。  相似文献   

13.
我是远郊学校的一位高中化学教师,历年来入学学生的化学及格率不到10%。面对这样一大群后进生,教起来总感十分棘手。但每次在进行高一化学第四章第一节《氯气》的教学时,我均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了,整节课学生情绪饱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由“惰性气体”变成了“活泼元素”,班级突然之间成为乐学的海洋。为什么能取得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本节内容课堂演示实验教多,更重要的是我从学生所关注的生活中实际问题入手,设计了一系列实例让学生讨论,如:  相似文献   

14.
搬书     
框算起来,我搬书的历史已屈"不惑"。记得在上海读初中的时候,尽管家里很拮据,但我母亲总是尽量满足我买书的欲望,从邮局或书店把书往家搬。那时除了订阅《少年文艺》、《上海文学》外,还购买《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新华活页文选》等小部头的书。到1965年我高中毕业后从上海去新疆时,就带了满满一箱子书"支边"。那一箱子书是我最贵重、最奢侈的家当了。对我来说,这是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搬书。此后,我在新疆工作了20多年,搬书也成了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新疆地处边远地区,那里新华书店的书相对较少,尤其是我当…  相似文献   

15.
正最喜欢的一本书:《踮脚张望的时光》推荐理由:这是一本满满正能量的书,作者用美丽的心情和文字写出了青春里所有快乐和不快乐的事情,伴我走过了学生时代最灰暗的时光。"现在的人为什么老烦躁,第一想得太多,第二书看得太少。"记得杨绛说过这样的话。不过我很庆幸我不是看书少的人,虽然我也老烦躁,但是我依然喜欢看书。那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奶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所以我从小就读了很多书。我的第一本书是《红楼梦》,说起来我自己都顿时觉得"高大上",但是那是狗屁不懂瞎看一通,字都认不全。后来慢慢地学全了汉字,就开始读奶  相似文献   

16.
买书     
我初识文字的时候正是70年代,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偏偏我对文字像着了魔似的.没有书读,我就每天晚上到家对面的旅店里去看报纸,甚至到街上看墙上的标语和大批判专栏,虽然半懂不懂的,却也很专心.1975年,正是大批《水浒》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中国有一部小说叫《水浒传》,第一次知道了宋江、晁盖、武松、鲁智深等一百单八将.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当我有一天在区供销社的玻璃柜子里看见了一套三本的《水浒全传》的时候,那是怎样的惊喜啊!可一问书价——三元五角!我一个12岁的孩子,哪来这天文数字.我绞尽脑汁,苦苦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家乡广东省丰顺县是客家之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之乡"的美誉。从小身处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十一岁的我,对书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爱"字可以形容,它已经融入我的生活,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书打开了我的心房,走进了我的心灵,尤其是那多姿多彩的《快乐作文》,更是我快乐的源泉。记得第一次从老师手中接过《快乐作文》时,  相似文献   

18.
近来写字不流畅,思想有点儿空,便主动与一位作家闲聊,想从他那儿找点灵感。而这位作家诚挚地向我推荐柴静新出版的《看见》这本书!作家对我说:"看看吧,绝对是一本‘正能量’的书籍。"柴静现在是名人,虽说我从来对名人的书并不太敏感,但因作家朋友那句"正能量的书籍"的话,我毅然将这本《看见》买家来。当把这本带着油墨香的《看见》捧在手心儿里时,首先,书的封面让我一看便亲切得不能自己,作者那恬静的笑容被一  相似文献   

19.
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缩影,是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见证。书中苦难的生活让人心酸,但里面弥漫的友情、父爱和生命最初的快乐,却让人倍感幸福。让我们走近牛汉.走进文本,去感受那份爱。  相似文献   

20.
诗的补课     
正我这里说的诗,指的是古典旧体诗。想想,除小学在语文课本里学过"床前明月光"和"锄禾日当午"几首有限的古诗之外,第一次读旧体诗的诗集,是读初一的时候。我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千家诗》,是那种清末民初的旧版书,发黄的薄薄马莲纸,竖行排印,每一页的上端,都有一幅木刻古画,它让我对旧体诗着迷。我用一个写作业的田格本,把这本《千家诗》从头到尾抄了一遍。到现在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