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经常听到“V+他+NumP”格式的句子,这一格式中的“他”不是人称代词,而是兼具结构和时态功能的助词,读作[t^hδ0】,“V”为单音节的自主动词。整个格式是是非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融合,所表达的语气、语义特点是委婉的请求、建议和痛快的决定、同意。  相似文献   

2.
论“把”字句“处置式”的几种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字句在汉语使用中是常见的一种动词谓语句,也是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着颇多难点的一种句式。究竟什么是“把”字句呢?黄伯荣与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二版)是这样下定义的:“‘把’字句又叫处置式……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主动句。” 如果我们将“把”字句与一般动宾句比较,就会发现,“把”字句有强调作用,强调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施加影响和客体受到动作的影响之后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把”字句多选用具有强施动性和强影响性的动词来对介词介引成分加以“处置”。那么只有  相似文献   

3.
根据“向”字短语在“把”字句中的位置,把嵌入“向”字短语的“把”字句分为三小类:I式,“向”字短语位于介词“把”前;II式,“向”字短语位于介词“把”的后面、动词之前;III式,“向”字短语位于动词之后。本文考察在与“向”字短语同现的“把”字句中,“向”字短语对“把”字短语的制约作用,探讨“向”字短语与“把”字短语位序先后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的英语动词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对比法论述了语气(mood)不是英语动词的语法范畴以及‘have+-en’应该确立为英语动词的一个独立的语法范畴的观点,指明了体态、语态的语义实质,给英语动词的时态作出了新的定义,从而揭示了英语动词存在一个以时态为纲、包括时态、情态、式态、体态、语态的范畴体系并抽象出能生成所有英语动词短语的范畴公式。  相似文献   

5.
柴彦莉 《文教资料》2010,(10):41-42
像“一个”、“一遍”等这样的数量短语用在动词后到底是宾语还是补语,容易混淆不清,向来是语法教学中的难点。对这种“动+数量短语”结构,应根据其中量词短语的性质而定。如果是物量短语,就是动词后的宾语;如果是动量短语,则是动词后的补语。  相似文献   

6.
1.一种特殊的“把”字句:“S·把·O”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常遇到一种特殊的“把”字句,即“把”不是作为提前宾语的介词出现,而是作为主要谓语动词出现。也就是说,“把”后只有名词性短语构成的宾语,而不再出现其它动词。如果用S代表主语,用O代表宾语,这种“把”字句的句型公式即为:“S·把·O”。如:  相似文献   

7.
郭绍虞先生在其《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中将动词“V-V”结构视为动量结构,书中有关论析似有可疑之处。下面作些讨论。量词是表示事物或行为动作的数的单位,量词和数词组合构成量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动词组合成动量结构,这种结构表述动词所形成的量,仍是一种短语。《新探》谈到“动量词的较早形式”时说:“数限于‘一’的,如‘等一等’、‘歇一歇’、‘看一看’、‘去一去’之类。”(第402页)我们认为,这种“V-V”结构不宜视为动量结构,它实际上是动词对称重叠式“VV”结构的变体,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汉语“V到”这种语法结构演变的语言事实来看,“双音节动词V 到”结构属于动介式短语。“单音节动词V 到”则比较复杂:有的已经成为复合词,有的仍然留有动趋式或动结式短语的痕迹。它们演变的程度不完全相同:有的已经完全虚化,有的还带有动词的痕迹。从配价、句式等角度可较全面了解“V到结构”。  相似文献   

9.
"给我"动词短语句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词短语“给我”加上动词短语用于祈使句有两种意义。表示加强语气、表达说话人意志的一种,我们称之为“给我”动词短语。“给我”动词短语句无论在句法语义上,还是在语用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为正确使用介词短语“给我”,有必要对其语法性质、语法意义、句法语义限制和语用类型作分析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10.
语气助词“时”在《三遂平妖传》中使用频率较高,我们参照甘肃天水方言,分析发现该词或用在“看”等表示行为的单音节动词后.表示一种尝试语气;或用于句末表示假设语气,其形式有“若……时”,“……时”。  相似文献   

11.
宋玉柱同志在《汉语里有“没去了几次”这种结构吗》一文(1980年《中国语文》第6期)中提出:“‘没’在‘动+了+数量’中就只有一个位置,即放在数量短语前,而没有放在动词前的形式”;汉语中“没有‘没去了几次’这种结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宋氏推理的过程是:“没有”与“去了”相矛盾,不能说“没有去了”;因而“没去了几次”的说法是错误的。如此推理,也大有漏洞。首先,宋说并未明确此语中否定的指问。高名凯先生在讨论否定句型时指出:关于否定,一般人“以为是约束动词的。否定实在是整个命题的否定说法。如果我们说‘这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全面分析句式“NP+VP+AP”(NP为名词或名词短语,VP为动词或动词短语,AP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中“VP”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3.
维语中句型是对译成汉语“把”字句的常用句型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和对比,探求这一维汉双语句型所对应的语法形式、语义内容和运用规律,为解决“把”字句教学这一难点寻求出路。 1.0“把”字句及其构成的条件 1.1“把”字句是指谓语部分带有由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动谓语句。“把”字句的格式为:主语+介词(把/将)+名词性词语(宾语)+动词谓语+补充成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平行分析法对“动词+数量短语”这种结构的句法属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把这种结构与典型的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进行了比较,认为这种结构的句法属性主要取决于数量短语的性质,动词后带名量短语属动宾结构,动词后带动量短语属动补结构,动词后带时量短语可能属动宾结构也可能属动补结构。  相似文献   

15.
新编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在注释《冯谖客孟尝君》中“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的“夫”字时,认为“夫”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见372页)。在该册第八单元的知识短文中又举此句作例,说明“‘夫’用在句中动词之后,起辅助动词以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显然也认为此句中的“夫”  相似文献   

16.
借用一些表空间概念的词语来表达时间概念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征。“下来”“起来”“下去”在凸显空间位移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时间的变化。但由于各自趋向意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各自在表时间意义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概念意义上的不平行性象似性地反映出句法形式上的不平行性。在这一点上,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下来”、“起来”和“下去”在表示时间意义时,如果其前面的动词为及物动词,三者在句法形式上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其实,这三者之间的这种差异性早就被语法研究者注意过。卢英顺(2000)在讨论现代汉语“延续体”的有关问题时,就曾指出:“‘下去体助’或‘下来体助’前的动词如果是及物的话,那么这个及物动词后面的语义成分(如受事等,即静态句中的宾语)一定出现在该动词的前面,而不能出现在动词和‘下去体助’或‘下来体助’之间,也不能出现在‘下’和‘去’或‘来’之间。这点和表示‘开始’的‘起来’相比,有所不同。‘起来’前动词后的语义成分可以在‘起’和‘来’之间出现,但如果出现在‘动词’和‘起来’之间则难以接受。”此外,郭春贵(2003)也认为“如果宾语是有定施事的,则把它当成主语使用。”本节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就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更"移入带"得"动补结构的语法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八百词》讲程度副词“更”修饰动词短语时指出:“动词后用‘得’引进补语时,‘更’可以移到补语里去。”本文认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更”都可以移到补语里去,而是要受到补语意义、补语结构以及程度副词“更”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中,把字句与被字句运用比较广泛,因此中学生朋友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两种句式的用法及特点。“把”用为介词时,给动词介绍一种对象,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有这一介宾短语的句子,我们称它为“把字句”,这时的“把”,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1.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处置;介宾短语中“宾”的部分,就是处置的对象。如: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的主谓句中,有几种比较特殊的句式,这就是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和兼语句,此外,还有是字句、存现句和紧缩句。说它们特殊,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或表达上有区别于一般主谓句的特点。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有助于正确的运用它们来表情达意。这里先谈谈前四种句式。一、把字句把字句是动词谓语句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特点是用介词“把”引进受动者,动词有处置、影响的意味,动词后边一般都带补充成分,表示对受动者处置的结果或影响的程度。把字句的谓语构成的格式是:把十宾(名词成名词短语) 动 补(这个宾语不是动词的宾语前置,而是介词的宾语)。例如: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词话》中带“儿”尾现象十分常见,尤其是动词重叠后“儿”尾现象更见特色。本文分析了十三种形式,有单音节的动词重叠,也有双音节的动词重叠,还有双音节和单音节结合的动词重叠,其中尤以单音节的数量为多,形式也多种多样,而且更具特点;动词重叠带“儿”尾的语法作用,与一般动词重叠的语法作用也有差别,即前者没有带宾语的,而后者带宾语常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