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学者认为“诉讼产生于社会冲突”、“诉讼产生于法律事实”,我们认为“诉讼产生于纠纷”。冲突不同于纠纷,冲突并不必然导致纠纷的产生。纠纷应当是冲突发生以后的一种状态,是冲突的当事人对冲突发生的原因、冲突导致的结果、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主观认识的争议。发生冲突的当事人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各执一词,形不成一致看法,因此产生纠纷,因此需要中立的第三方居中裁决。诉讼是国家机关解决纠纷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法相关司法解释对死者名誉问题的规定与司法实践出现了不一致,学界有人主张保护死者“名誉权”的观点与民法的民事主体理论有冲突,我们认为法律保护死者名誉,并非保护死者的名誉权,而是保护死者在生前就获得的、形成的社会评价,以及由此带来的名誉利益,即死者的近亲属以及社会的利益。侵害死者的名誉,其诉讼主体应为死者的近亲属;侵害行为可能损及社会公共利益时,人民检察院可以原告身份提起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3.
人民群众是“三个代表”的最高价值主体和最高评价主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最高价值标准,因此,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最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或有侵害之虞时,虽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但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依法向法院直接提起诉讼或者向特定机关提出请求,由特定机关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我国目前行政公益诉讼形式还未被立法者所承认,但笔者认为,通过了解西方法治国家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和研究我国法律制度,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既有理论基础,又是现实需要,也是国际上诉讼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刑事程序利益是诉讼主体进行诉讼行为的根本动机;诉讼主体通过对诉讼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后,决定其诉讼行为,实现其利益最大化,重复追诉、过度追诉、程序回流、诉讼拖延、程序繁琐、混同等均会导致程序的不利益;程序利益需要法律保护,程序利益的法律保护有赖于以类型化的方式对程序进行分流;型构多元化的刑事司法程序,对司法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6.
行政主体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法律应该怎样约束公共权力的行使则仍有不少有待探索的问题。其中包括 :应建立行政时效制度 ,对行政主体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进行时间上的约束 ,既保证国家权力的及时行使 ,又充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执法中经常会产生执法与“情理”相冲突的情况 ,如何分析认定冲突的原因、如何解决冲突等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维权行为包括了大学生作为教育法律关系外的一方与其他法律主体发生的维权行为和大学生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与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发生的维权行为。大学生们在“为权利而斗争”的同时,也要“认真地对待权力”,维护国家赋予学校管理的权力,这是学生应履行的义务,需要“为权利而尽责”,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曾对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产生过重要而积极的影响,然而,在中国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迈进时,这种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儒家伦理规范与现代法律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严重冲突。这种冲突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建立基础的冲突、主体地位的冲突、治国方式的冲突、行为规则的冲突和规范内容的冲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和谐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异化将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行政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通过协调公共利益、行政主体自身利益、行政相对人利益的利益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和谐社会下的行政公益诉讼主体是公共利益主体,其对象和范围是业已受损或将要受损的宪法、法律保护的公共利益。其具体规则不同于一般行政诉讼规则。  相似文献   

10.
礼貌是文化和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有级别的。“请求”是一种具体的言外行为,在实施“请求”指令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选用比较礼貌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礼貌策略,才能既满足说话者的请求愿望,又维护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良好关系,避免出现语用失误,从而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1.
广义上讲,诉讼欺诈中恶意者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开启或参与诉讼,既侵犯了他人、集体或国家的利益,又侵犯了国家审判机关的审判权。民事恶意诉讼行为侵权刑事责任的主体,也即诉讼欺诈的主体,是在形式上处于对立地位的诉讼参加人。通过比较法研究发现,宜将诉讼欺诈行为定性为诈骗罪。诉讼欺诈行为的刑事责任类型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罚金、没收财产。  相似文献   

12.
行政主体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法律应该怎样约束公共权力的行使则仍有不少有待探索的问题。其中包括:应建立行政时效制度,对行政主体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进行时间上的约束,既保证国家权力的及时行使,又充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执法中经常会产生执法与“情理”相冲突的情况,如何分析认定冲突的原因、如何解决冲突等。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维权行为包括了大学生作为教育法律关系外的一方与其他法律主体发生的维权行为和大学生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与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发生的维权行为。大学生们在“为权利而斗争”的同时,也要“认真地对待权力”,维护国家赋予学校管理的权力,这是学生应履行的义务,需要“为权利而尽责”,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诉讼案例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近年来涉及高校和大学生的诉讼案例的分析,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提出了学校管理应坚持“依法办学、依法管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要以平等的法律主体作为最主要的关系;对大学生已经触犯法律行为的问题,不必要也不应该仅仅用思想政治教育去解决;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维护法律尊严,应是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学校需要树立对外法律公关形象等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5.
民事公益诉讼指法律授权的特定主体,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针对违反民事法律规定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民事诉讼,以追究违法者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在中国,公共利益被侵害的严峻现实迫切需要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诉讼担当及诉的利益理论奠定了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的具体程序内容与传统民事诉讼相比,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社会内部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并非都是非善即恶的,还存在着因“善的多样性”而导致的行为冲突。通过对玉林“狗肉节”事件及政府治理行为的分析,表明这种善与善之间的价值冲突,使得政府在价值判断上无所适从,在行为选择上左右为难,在治理方式上陷入管制的泥潭。政府应树立价值冲突常态化的理念,承担起道德平等维护者的职责,以民主协商作为行为机制,以合作共治作为行为方式,将价值上的对抗冲突主体转变为理解合作的治理主体,建构互动合作的共治机制,从而实现善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教学行为的实施主体,应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以及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以专业眼光进行观察而“发现”,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心理困境,促进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建构知识与品德。  相似文献   

18.
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关联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解决应视不同情形而有所区别。对于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交织但不冲突的关联情形,应当独立进行。对于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交织并冲突的关联情形,应当遵循“谁为前提谁优先”的原则,裁定正在进行的诉讼,待另一诉讼作出判决之后再恢复原来的诉讼,并根据其诉讼结果作出判决。对于行政诉讼与刑事自诉冲突的处理,应当在兼顾当事人诉权和诉讼经济的基础上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一、现状分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作为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倍受广大教师的关注。“小组学习”则以其自身的优势,愈来愈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和运用。———“小组学习”符合自主学习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以学生为本。一旦学生内心产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其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学习潜能。否则,“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小组学习”符合合作学习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个体活动,需要其自读书、自探究,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高校“三生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学习主体确立社会个体与群体通达理性的生命观、执着坚韧的生存观、积极向上的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的教育理论及行动实践。高等学校实施“三生教育”是云南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应然需要,是实现国家教育目的之实际需要,是云南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的现实需要。目前,云南省高校“王生教育”成效明显,云南高等教育也随之步入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