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阐述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三种伦理观,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才是我们应该实践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环境危机催生了环境运动,环境运动孕育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之生态伦理观正在向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发起全面挑战。在非人类中心主义之生态伦理观影响日盛的情况下,现代环境法之哲学基础应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法律观向生态中心主义法律观的转变,调整对象应实现从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向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转变,法律主体应实现从人到非人类存在物的扩张。将法律权利主体从人类扩展至动物、非人类生命体、乃至自然物是法律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要求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环境伦理也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的分野走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的鼎足局面。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是合理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它要求人们在对待环境的行为中必须遵循善待自然、关注未来和规范行为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以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中,人的活动引起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伦理不是在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伦理,而是人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时的伦理。环境伦理学,就是针对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从伦理方面给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以根据的理论,其核心理论一直存在着两大对立的派系,即“人类中心主义”环境理论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理论观。可持续发展当是两种对立的环境伦理观走向融合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5.
陈光磊 《红领巾》2005,(5):126-127,134
道家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其主要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等.对道家经典中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探究生态伦理发展轨迹,其价值维度经历了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其实质是建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的建立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尤其具有现实性,它既是当今时代的生态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整合与创新,它既超越了两派的纷争,又吸取了两派的积极成分,是一种包容性更强、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完备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德性伦理走向自然,遭受了最具"环境伦理特色"的责难:它持有或导致危险的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术语意味着极为不同的观念和主张。以德性伦理的路径探讨和应对环境问题,蕴含着一种合理而且必要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切,而且能够引导人们超越不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9.
李广平 《华章》2007,(3):122-122
庄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伦理思想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齐物论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生态伦理学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我们应当加以借鉴和吸收,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现代生态伦理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哲学例题,随着现代西方环境伦理研究的开展,有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焦点在于人以外自然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是否应该接受道德关性。本文认为应该在认识和生物学层面上肯定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在价值层面上扩大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通过扬弃,树立新的人类中心主义观。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孔子的“仁”为以人为本奠定了人本主义思想基础;仁民爱物的传统环境伦理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源采;孟子的“仁政”强调重民,要求“制民之产”,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资扬弃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2.
试论工程师伦理责任的生态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工程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话语中,似乎都缺少对工程师在环境中伦理责任问题的关注。早期工程师把对雇主保持忠诚放在首位,但这种伦理观念在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已变得过于狭隘。工程师的社会角色地位、循环经济的价值诉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呼唤工程师承担更多的环境伦理责任,这必然导致工程师传统伦理责任的生态转向。探讨这些问题对深化工程哲学、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以及落实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ere appear to be various respects in which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has been regarded as significant for education in gener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Whereas some educationalists have considered the environment to be an important site of character development, others have regarded attention to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pressing moral educational concerns in a world of widespread human environmental abuse. The following paper argues that approaches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at proceed by way of character education or environmental ethics may yet fall short of the central goal of promoting intrins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nd the outdoors, and explore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focused on exposure to the arts.  相似文献   

14.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有效手段。环境教育中渗透环境伦理观教育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将爱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与操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是产生于80年代一种以儒家文化传统解释东亚经济增长的流行学说。它自称引申了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关系的命题,修正了韦伯关于儒家伦理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看法。本文通过对该学说一个分论点:“勤俭论”(主张传统儒家的“勤俭”伦理,促进了二战后东亚经济的发展)论证逻辑的剖析,指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其实只是在比附韦伯理论,并没能提供东亚经济增长的有效解释。  相似文献   

16.
自人类出现以来 ,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并随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演进而变化。环境伦理建构的基础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有平等公正原则 ;合理消费原则 ;生产活动的生化原则。环境伦理的建构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使人在进行自己的行为时 ,自觉考虑和顾及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社会、后人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而实现这几者的和谐互惠共生。环境伦理的建构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向以增长为中心原则的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环境遭受严重创伤,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家园,环境伦理学因此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如何处理好环境与经济、环境伦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发展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争取环境与经济的同时兼顾,对环境伦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采取双赢模式,才能走出这个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人们为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本文从环境伦理学视角,探讨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国际公正:环境资源所有权或享有权分配的公正;依托于环境资源的经济利益获取和经济成本承担方面的公正;为保护环境而建立的国际经济、政治制度方面的公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国际公正的具体规则:事实和价值相统一的要求;责任和义务相统一的要求;利益和权利相统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教育平等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性别平等则始终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中心理念,教育性别平等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女性群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女性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