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在当前有关经济伦理的讨论中,经常会涉及“经济人”这一术语。但究竟什么“经济人”?“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什么关系?“经济人”概念的合理性及限度在哪里?对于这些基本问题,伦理学界讨论甚少,经济学界的讨论也仅限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层面。笔者认为,从经济伦理角度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的理解。 一 “经济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理论出发点,据说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  相似文献   

2.
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的关系是经济伦理的核心,以往似乎存在理论偏差与实践误区,如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否真的“贵义贱利”?西方经济学自古典学派始是否只讲“利益”?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还是“经济发展”必“道德沦丧”?经济学研究中应否包括伦理内涵?市场经济中效益与公平的关系应当如何摆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应当如何建构?如此等等,都成为重要的课题。此项研究运用跨学科方法,力图通过资料发掘和实证考辩,梳理中国传统“义利观”以及近现代以来经济伦理观念的时代演化,考察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伦理变迁的历史轨迹,对中西方经济观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就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原则提出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义利关系的现实考辨白蔚侯小丰杨敬党义与利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中道德与经济关系的核心体现,考察并协调好义利关系,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新形势下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利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义与利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义...  相似文献   

4.
当中国选择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故鼎新时,“韦伯命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充分重视精神文化的巨大作用。本文从“韦伯命题”这一问题切入,探寻新教和儒教伦理与其社会的关系,并反思我国社会转型期伦理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5.
义利观是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建设必须深叩义利问题,并在确立正确的义利观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应有的成效.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王泽应教授撰著的<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一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的问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作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伦理价值观和如何树立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经济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早期改良派提出“以商立国”来代替“以农为本”作为立国之本,提升了工商业的社会伦理地位;将“义利”关系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联系起来,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振兴民族经济的根本途径;反对官僚垄断,主张对民族工商业实行“厚商护商”的政策。早期改良派的经济伦理思想与传统的封建经济伦理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它已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9.
重新认识“义利之辩” ,首先必须尊重“义”和“利”的本来意义 ,并且必须根据文字学的知识从辨析“义”和“利”的本义入手 ,而不应当急于将“义”和“利”当作伦理学的重要范畴并直接在伦理道德领域展开所谓“义利之辩”。今天伦理学的许多词汇 ,如伦、理、道、德以及义和利等 ,当初并非就一定含有伦理或道德上的解释。甲金文字“义”和“利”的本来意义或最初含义是“杀羊”、“己之威仪”和“以刀断禾”或“用‘刀’犁地”。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我国由于多种经济关系并存,使道德关系错综复杂,呈现多化、多极化。社会道德生活中,有无私奉献者、有助人为乐者、有损人利己者、有化公为私者、有坑蒙拐骗者。有同志式、互助合作的关系,有剥削与雇佣关系、有等价交换关系、有自食其力关系。凡此种种,使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理道德建设,更应批判继承儒家伦理道德文化,使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深处的伦理道德观念,不断得到净化、升华。 儒家“义利之辨”、“理欲之辨”中体现着的义利思想,涉及物质利益与道义原则、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诸方面的关系。儒家伦理十分重视公共利益,主张以公利为本,先公利后私利。讲公利光荣,争私利耻辱。注重内有与实践的修养之道。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于传统价值观念中的"义利之辨",严复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把义利分割造成了近代中国经济进步缓慢。他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并吸收进化论思想,对"义利之辨"的旧说进行批评,构建了自己的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试图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儒家在生死观上重个体生命的本体存在,主张以“义”来构建现世的生活,同时又不否认“死”的存在。认为超越死亡的唯一办法就是摆正义利观,做到生死两安,生死和谐。儒家这种主张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融个体生命于众生之中,超越生死,实现永生的生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健康个体的塑造、教化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货币流动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流动离不开“经济人”的行为,经济活动必然带来货币的异化,而货币异化带来信用的贫困.这些都给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货币的合理流动需要伦理的关怀,需要伦理与之整合以便发挥更好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及其各种变化形态,特别是虚拟经济中的新货币形态。以及信用机构、股票市场的发达与电子货币的出现,对人们的货币伦理观念产生了诸多影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伦理,促进经济生活伦理化.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其财富积累远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程度——社会财富按需分配.现代国家应该如何处理政府权力与财富分配之间的问题,经济学界存在“国富”与“民富”的争论.“藏富于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全面发展的保障.因此,国家在处理政府权力与财富分配的关系时,应坚持“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假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支柱。"经济人"假说除具有经济学研究上的方法论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于人性的主流认识,进而影响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伦理视角。因此,"经济人"假说折射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关于市场经济下人们经济活动的伦理态度和伦理导向。古典经济学派是这一假说的开创者,也是主要的发展者。他们在"经济人"认识态度上的变化反映的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伦理观念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6.
职业道德是调节人们职业活动中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如果说中世纪的西方职业价值观是重"义"(教义)轻利的,那么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经济的兴起与建立,西方职业道德的内容也开始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主要是经过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敬业、逐利、诚信、禁欲等成为其主要内容,新的职业精神的确立对西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告子“不动心”境界乃为义理上的,孟子“不动心”是包含义理层面的人格修养境界。对于“不动心”之心,告子所指是情感心和认知心,孟子的则是道德理性之心。告孟“不动心”境界不同的原因在于孟子反对告子达到此状态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之进路,从而主张“知言”,义由心生,重在发挥心的德性和知性双重作用以明辨天下言论。告子主张以外在规范之“义”量度天下之言,认知心次于外在之义。告孟对于“言”与“心”之关系、“心”和“义”之内涵的理解不同,源于他们在人性论和“义”观点上的分殊。  相似文献   

18.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着市场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世界市场由此而完整和统一,全球化的经济意味着全球的人联合起来共同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这就需要从全球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伦理道德所调整的关系愈来愈复杂,这就要求经济和伦理道德的高度融合.于是在现代社会道德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精神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义利观与传统的义利观有本质的区别,是一种新型的义利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用社会主义的义利观从既要自主又要监督、既要竞争又要协作、既要先富又要共富等方面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是一把指向职业道德建设的双刃剑。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开放性、竞争性和公平性对职业道德建设起着积极的、有益的促进作用。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投机性和滞后性会导致人们急功近利、损人利己,有碍职业道德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应当重视“经济人假设”,反对把经济人与自私自利,追求利益最大化与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同起来的做法。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实践要两手抓,且两个都要硬。我们应言利而不忘德,倡德而不拒利,坚持经济人假设和职业道德建设的辩证统一,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