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俗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结构简练,内涵丰富,文化色彩浓郁。在俗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处理语言障碍又要考虑文化因素,因此俗语翻译一直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对《红楼梦》俗语在杨译本中的意义再现进行探讨是一次新的尝试,以期抛砖引玉为俗语翻译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2.
田娟 《海外英语》2011,(13):192-193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包含几千年历史文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书中描述贴近生活,语言形象,包含了丰富的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类型的俗语。该文通过对《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俗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这些俗语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方法可以分为四类: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以及直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及其二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资源,探讨对比汉语源语中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俗语的不同英译,为典籍汉英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汉语言博大精深,其中不乏一些独特鲜明的表达方法.其中,汉语俗语就是一种具有非常独特形象的语言表达手段.但是,汉语俗语在形式和表达上有很多特点,因此对汉语俗语的英译带来了很大挑战.选取《红楼梦》两个经典译本中有代表性的俗语,从“等效”原则出发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见出俗语的翻译应该遵从一定的原则,强调译文效果的对等性,信息的传达是首要的,表达形式在必要时候可以灵活取舍.  相似文献   

5.
俗语是汉语语言中很有特色的一部分,其特色也就决定了它们在英译中的困难。本以《红楼梦》中汉语俗语的英语译为例说明在汉语俗语英语中容易出现形象色彩的改变、形式美感的减值和化信息的缺损三方面的现象,因此在俗语的英译中这些方面的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俗语是汉语语言中很有特色的一部分,其特色也就决定了它们在英译中的困难。本文以《红楼梦》中汉语俗语的英语译文为例说明在汉语俗语英语中容易出现形象色彩的改变、形式美感的减值和文化信息的缺损三方面的现象,因此在俗语的英译中这些方面的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7.
黄敏慧 《海外英语》2012,(3):123-125
小说《红楼梦》人物对话中存在着大量仿拟修辞。但是仿拟的翻译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因为有的词句在汉语中能够制造出仿拟效果,但英语中不一定存在着与它们对等的词句。该文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仿拟辞格的翻译,归纳出两位译者在处理仿拟时使用的翻译方法,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巧妙之处。  相似文献   

8.
汉语习语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其形象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成功与否。(《红楼梦》杨译本的习语翻译从跨文化角度出发,采取了保留形象直译、移植形象意译等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季羡林于1991年发表了记录其十年留德学习生活经历的自传《留德十年》,读来情真意切,言词质朴。2009年《留德十年》德译本问世,译文一经发表,好评如潮,盛誉不断。译文忠实于原文,优雅流畅,实为译作佳品。在翻译过程中,为方便德国读者阅读与理解,译者针对原文中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特色的语言点,如汉语成语、俗语等,仔细斟酌,反复推敲。借助翻译等值理论,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逐字翻译、借用、意译等翻译方法,译者对汉语成语、俗语地翻译处理可圈可点,可谓尽"信达雅"之意。  相似文献   

10.
白晶 《海外英语》2011,(8):180-181,187
从杨译本《红楼梦》中几个具体实例出发,分析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他在翻译中关于文化内容处理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1.
田标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5):54-56,61
西周末年新兴的言语阶层占据着文化资源得以作《诗》,又拥有血族的权利得以言政。这些多元的言语利益群体,凭借相似的言语传统,促成了西周末年流言谤语中“放言”与“慎言”两种言语趋势。  相似文献   

12.
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对茶几千年的种植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被融入语言中,口耳相传几千年。17世纪传入欧洲以后,茶在欧洲一直风靡至今,茶这种舶来品在很多英语国家人的眼中被视为珍品,同时也将茶与他们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些新的茶文化元素,而这些都得以在英语的习语当中体现出来。本文意在比较中英文当中英语谚语的异同,来分析产生这些异同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也称《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话本、拟话本总集之一。“二拍”反映的内容贴近市民生活,语言通俗形象,包含着丰富的俗语。基于“二拍”目前唯一的全译本,该文对其中的俗语翻译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俗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流行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作为汉英翻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现代汉语流行语的生成源起能为其翻译提供宏观语境,从而确保其语义解析的准确性。现代汉语流行语的主要生成源起有三,其翻译应遵循直译,意译及音译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Idioms and well-known sayings that state general truthes or give advice,are the essence of language,the accumulations of the human's experience during the life and social activities in a long term.They have been handed down orally and perfected by millions of people,so most of them are simple with deep morals and full of wisdom in a vivid and effective way.This paper functions as a pavestone to arouse the interest of the tourism majors in English idioms and sayings that may be used in some possible occasions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相似文献   

16.
河湟地区的歇后语主要有喻意、谐音和故事等三种类型,其歇后语中也存留着大量的河湟方言,使得这一地区的歇后语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7.
张舜徽先生于经典名言极为重视,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以涵咏心性,一是用以探讨学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日惯用语和成语中身体词汇比喻的对比分析,发现客观世界的自然属性以及中日文化源远流长的交流,决定了中日惯用语和成语中身体词汇的比喻有部分相似之处;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的变迁,尤其是生活风貌、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影响,使中日两国身体词汇的比喻又有着众多相异的特征。可以说语言现象背后存在着文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彼得·纽马克针对翻译的对等原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将翻译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左传》作为中国儒家经典作品,以简练的文辞和深刻的寓意著称,并且流传下来众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李玉良先生在其《(左传)名言》一书中,对很多经典名言进行了英译,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做出了贡献。笔者在通读其译文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特在文中予以讨论,并且将交际翻译的概念引入,希望能给名著名言翻译带来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谣谚是为了总结和传播社会生活及生产经验,蕴含民众智慧和经验的哲理总结,是语言与地域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湖州流传关于蚕桑、商贸、理财、商号、物产方面的谣谚,是理解和研究湖州商道文化的基点,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湖州商道、史料、广告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