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月孤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独具的人文意蕴。一轮明月,给了中国诗人以无限美好的艺术想像。冰轮的清寒冷洁,契合的正是诗人那颗寂寞孤独的心魂。于是月亮成了诗人最好的情感愿望的寄托。“诗心无知音,惟有月相明”,“清辉艳影,孤心夜语”,这是中国诗人们独有的风雅。于是,在中国古代的月亮诗歌中,就有了那一章章“冷月孤心篇”。  相似文献   

2.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诗句.李白独酌举杯邀月,由于月光而成身影,明月、诗人及其影遂成“三人”.为什么月光能使人的身体成影子呢? 原来,光线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体,在它的后面形成完全黑暗的部分,即阴影部分,这就是影子.你可仔细观察.人在  相似文献   

3.
长空万里,明月当头。 古往今来,多少人面对明月吟诗作词,抒怀寄情。唐代诗人李白“欲上青天览明月”,却叹息“人攀明月不可得”。宋朝词人辛弃疾向往飞奔上月“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也纯系空想。称为“豪放派”的苏轼在他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如此怕高怕冷、望月生畏,更不足道。  相似文献   

4.
最能体现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是他的诗中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而丰富的想象,更多出于诗人的个性和爱好,正如诗人写月,在诗人的上千首诗中,吟咏明月的就多达三百多首,因为诗人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于是月就成了诗人最亲密的朋友。而其诗中的月,各具情态,令人遐想不已。下面就粗略选些咏月诗句,看看诗人是怎样情系明月的。诗人就要离开巴蜀远游了,难免产生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最后当然是摄下了此时此刻之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中的这两句诗把秋月写活了:皎洁…  相似文献   

5.
改错了诗     
宋朝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有一次看到南方一位诗人写的诗中有这么两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不禁失声大笑,心想: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犬又怎么能卧到花心里去呢?于是,他不假思索地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他自以为改得恰到好处,实际上却是改得大错特错。原来,这个诗人的家乡有一种叫“明月”的小  相似文献   

6.
明月情思     
诗人写诗,常借景抒情,“借”得最多的,应该是明月吧。一轮明月,映照了中国诗词发展的轨迹。 一说到“明月”,我们心中总会涌起种种美好感情,想到许多美好的东西,“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明月,这个大自然的杰作,体现了世界的精彩奥妙,人生美好温馨。它不断向人间传输光明美好,精华恩泽。自古以来,他在人们心中就是那么多情,美好,可人的。  相似文献   

7.
[原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赏析]这首诗的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但却脱口而出、自然浑成,意境也更加雄浑壮阔。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但却丝毫不露痕迹。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  相似文献   

8.
古代游子诗人与月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中国人爱月亮,仰望明月勾起多少美妙的幻想;最爱月亮的是诗人,歌咏月亮的诗篇如璀灿的星光。而咏月的诗人大多是游子,他们诗行中的月亮多是忆国怀乡的月亮,多是思亲恋故的月亮。不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李白,是游子;感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杜甫,也是游子;吟出“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的白居易,正客居异地;遥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东坡,其时也远在他乡。为什么偏偏是月亮幸运地成了诗人游子痴痴以求,眷眷相思的对象?为什么恰恰是游子诗人一齐爱上了那轮高不…  相似文献   

9.
风花雪月是历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吟风弄月又似是诗人们的专利。诗人爱月,月爱诗人,“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张先《菩萨蛮》)。在我国历代堆叠而成的诗词群峰上,汇聚而成的诗词长河中,始终朗照着一轮皎洁的月亮,始终流泻着一股清冽的月辉。  相似文献   

10.
正如陶渊明对“菊”,陆放翁对“梅”一样,天才诗人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以“人月相得”的诗学意兴,化月为情,借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进行自然与人情的互释、内心与外界的沟通,赋予了月亮以巨大的人格力量和哲理精神,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李白与月物我交融,显示出了独特的意境之美,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李白爱月。你看他,铺盏豪饮,要“举杯邀明月”;送客远行,要明月“与人万里长相随”;遥想好友,“登舟望秋月”;怀旧忆往,“卷帷望月空长叹”;就…  相似文献   

11.
月亮,是古代诗人最钟爱的意象之一。在诗人笔下,朗月、淡月、新月、残月、缺月、斜月、孤月……意蕴丰富。各得其妙。其中,“明月”一词,以一个“明”字写月亮普照大地,皎洁明亮,被诗人们用得最多,似乎也最“俗”。其实,细细体味,在不同诗人笔下,这个“明月”也是各具情致的。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凡夫俗子,有很多小毛病,也常常犯错。但是,我很快乐。我不必“风花雪月”,也不会“吟诗作对”,我年龄还小,更不会“忧国忧民”,但是,我很快乐。明月,是诗人们常吟诵的对象,就连李白、苏轼、王维这种大师级的人物,也不时来几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古今中外的赏月佳对更是不胜枚举,着实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在我眼中,明月只不过是——有路灯时,它百无一用;没有路灯时,它也仅是个照明的工具而已。风,也被文人墨客挂在嘴边。从“大风起兮云飞扬”到“吹面不寒杨柳风”再…  相似文献   

13.
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借月抒怀的当属李白,他笔下的月融汇了诗人的许多情感因素。李白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投入“月”中,借月来抒发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悲苦,并把自己的理想也寄托给明月。  相似文献   

14.
月亮作为一种自然景物,常常被我国古代诗人当做寄情之物。小学语文课本里编选的古诗,有不少描写月亮。诗人的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呢?一、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亮的月光照在井床前,诗人还以为是白霜洒落地上。当他抬头遥望天空明月的时候,不禁低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此处离我故乡钟山很近了,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明亮的月亮呵,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去呢?诗人王…  相似文献   

15.
孤月     
默默地站在那里,固守着自己的一方天空。你孤独吗? 你感到李白“举杯邀明月”的盛情了吗?你听到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喟叹了吗?你理解苏轼“高处不胜寒”的担忧吗? 你一定向往人间,不然你为何纵身跳下? 跳到诗人的笔尖,溶成《春江花月夜》的柔美;跳到乐师的琴下,流成《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万古传诵的名篇,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什么原因呢?且不说诗歌的思想意旨,只看第一、二句就显出令人惊叹的蕴藉、精警:“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看到的只可能是眼前的明月边关,但偏偏说“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就把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与眼前的明月边关这不同时间的两幅画面叠合在一起来;后一句单句看,本是一个特定时间的情景,万里征战,少有生还,  相似文献   

17.
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解读:彭邦桢是我国台湾著名诗人。他这首小诗的创作灵感,显然得益于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却表达了诗人作为台湾游子内心的独特情感。诗人在“  相似文献   

18.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诗人借寂静的月夜表达了思乡之情。可是诗歌中的“床’’字,却引起了大家的争论:躺在床上怎么可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  相似文献   

19.
该文抓住“青天”、“把酒”、“明月”这三个关键意象深入分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蕴涵的深层意蕴,揭示了苏轼第一次被贬之后,从困惑、反思到通透和空灵的心路历程,说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在苏轼的人生历程和诗词创作的重要位置,是诗人的人生哲学、政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一个尝试性的突围,是诗人的诗词创作由少年的轻狂和无端喟叹转向旷达、平淡,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20.
“月亮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自《诗经》始历史上不少诗人便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曹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思贤衷肠;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飘逸情怀;苏轼“明月儿时有,把酒问清天”的放旷胸襟;李清照“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闲愁……无处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月亮意象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淌在墨客骚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大体蕴涵如下情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