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代史学超迈前代,蜀中史家尤负盛名,人称“唐鉴公”的范祖禹即其著例。《宋史》卷三三七有《范祖禹传》,但对范祖禹生平事迹或缺漏失载,或语焉不详,或偶有误记,或评价失当。本文以范祖禹的主要生平大事为纲,引证数+种史料,进行逐一的梳理和考证,以编年考证的形式再现了范祖禹的主要生平事迹,并对范祖禹史学成就作出了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唐鉴》是范祖禹在参与撰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完成的一部史论著作。吕祖谦在《唐鉴》问世不及百年后为其作"音注"是古代唯一的一种《唐鉴》注本,对原书中的字词音义、典章制度、史实典故多有发明,堪称范祖禹的"功臣"。  相似文献   

3.
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一生著述丰富,代表作《唐鉴》所采用的史实与史论并重的历史评论体裁,因史而发论,“以古鉴今”等史学研究方法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范祖禹在《唐鉴》中表现出比较进步的史学思想。诸如:用历史发展观评价唐玄宗;以辩证思想提出自己的经济观、人才观和民族观;反对封建迷信的无神论思想和以历史比较法评论唐史人物等。  相似文献   

5.
《唐鉴》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学术背景及主观因素。北宋中期的内忧外患,促使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增强,他们为寻求出路而借鉴唐朝;借鉴的需要,又促使史学风气的转变和鉴体式史书的应运而生。于是,为借鉴唐朝,发表自己的史学观点,范祖禹写就了《唐鉴》。  相似文献   

6.
资治通鉴     
作者《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修的史书。主编是司马光,助手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司马光,字君实,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十月十八日,卒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九月初一。他的祖籍是陕州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待编撰的。司马光( 1 0 1 9— 1 0 86年 ) ,字君实 ,陕西夏县 (今属山西 )涑水乡人。在宋仁宗宝元年间( 1 0 38— 1 0 4 0年 )考取进士 ,仁宗末年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 1 0 6 6年(治平三年 ) ,司马光奉命编撰《资治通鉴》 ,由刘、刘恕、范祖禹三人协助 ,其中刘担任两汉部分的编写工作 ;刘恕担任魏、晋、南北朝部分的编写工作 ;范祖禹担任唐、五代部分的编写工作 ,然后由司马光担任总编辑。另外 ,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文字的校对工作。到 1 0 84年 (元丰七年 )完成 ,历时十九年。宋神宗赐书名为《资…  相似文献   

8.
范温《潜溪诗眼》论韵张海明范温,一名仲温,字元实,成都华阳人。生平事迹不详。据蔡《铁围山丛谈》,吕本中《紫微诗话》、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等书的零星记载,我们只知范温是宋代著名史学家范祖禹的儿子,吕本中的表叔,秦观的女婿。他曾从黄庭坚学诗,受其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9.
古都洛阳作为西京,是北宋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宋代文人理想的诗意栖居地。宋神宗时期,一大批反对新法的旧党名流聚居于此,写下了大量歌咏洛阳的诗歌,颇值得关注,其中代表性的诗人为邵雍、司马光、范纯仁、文彦博、范祖禹。他们的诗歌涉及洛阳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风土民情、园林建筑、历史遗迹、自然景观等方面,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城市画卷。  相似文献   

10.
君主专制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皇帝在国家发展和政权稳固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对皇帝的教育也成为中国古代帝王学的重要内容。入宋之后,士大夫们在与皇帝"同治天下"的观念引领下,对天子的为政之道和为君之德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这种要求突出影响了宋代的皇帝教育。北宋重要的史家和士大夫范祖禹在其所著《帝学》中,对宋代诸帝接受教育的形式、内涵及皇帝教育的意义都有所论述,是宋代士大夫关于皇帝教育的最为详细丰富的著作,展现出宋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见解。  相似文献   

11.
《资治通鉴》这一部编年史巨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参加这部书编撰工作的,除了司马光以外,还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这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全书分为二百九十四卷,用三百多万字,写出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文字简练,记事周详,在当时来说,是一部空前的编年史巨著。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县南旧夏县治)人,进士出身,历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侍读学士等官职。宋神宗任王安  相似文献   

12.
编辑冯永平司马光是北宋时杰出的史学家,他童年时就因为机智(司马光砸缸)而出名。成人后,司马光十分注意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了完成修撰《资治通鉴》的任务,他不但找来范祖禹等人当助手,还要求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一次,司马光看到司马康读书时用指甲乱抓书页,他走过去认真地告诉孩子要爱护书籍,并把自己读书的经验与方法告诉孩子,如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告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应该多积…  相似文献   

13.
北宋朔学以司马光、范祖禹、晁说之、刘安世等人为代表,除了突出的史学贡献外,他们在经学领域也颇有建树。朔学之经学著作涉及五经、四书、五子等类目,但在《周易》《中庸》及《孟子》方面成就突出;其经学思想所探讨的虚气说、中和论、人性论、格物论等学说,对理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朔学在学术渊源上崇扬抑孟,治学宗旨注重经世实用,弱于义理探讨,治学路径强调学习修身,追求道德至善,体现出自身鲜明的学派特征。从整体上探究朔学之经学思想成果、体系和特征等问题,对进一步全面认识朔学成员的学术成就,深入理解朔学在宋代经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资治通鉴》的编写有一套严密而科学的方法。它的编写方法和步骤大致是:首先由主编司马光制定全书的体例及编写原则,再由协修刘恕、刘攽、范祖禹等编注《丛目》,写成《长编》;最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写成《通鉴》定稿。从其成书的过程来看,司马光及其助手编写《通鉴》至少在三个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博采群史,最广泛地占有史料;择善辨伪,在史料的鉴别与考证上痛下功夫;删削冗繁,修辞润色,慎重定稿。最后这番功夫对于成书是十分重要的。司马光用十九年的时间,才写成定稿;毕生精力,尽于此书。  相似文献   

15.
《资治通鉴》是北宋修成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世宗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由司马光主编,刘恕、范祖禹和刘邠等是主要编写者。司马光(公元一○一九年——一○八六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洓水乡人,世称洓水先生。仁宗时中进士,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一○八六年病卒,享年六十八岁。追封“温国公”,谧“文正”。司马光从小酷爱史学,“自幼至老,嗜之不厌”。除撰《资治通鉴》外,还有《稽古录》、《洓水纪闻》等。他在研究史学的过程中,发现当时的史籍浩如大海,却没有一部简明而完整的通史著作为学人提供方便。他说:“从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  相似文献   

16.
目前传世最早的《古孝经》是北宋司马光《古孝经指解》本。南宋以来凡谈《古孝经》都依本于此。清鲍廷博甚至将“指解本”经提出来,冠以《宋本古孝经》之名以与日本传《古孝经孔传》一并行世,《四库全书》也照此收录。令人还用传世“指解本”与日本传《古孝经》相比较,从而得出“日本传本比‘指解本’时代更早、内容也更可靠”的结论。本历考司马光《指解》的经本渊源及其流传、演变等情况,井汪以大足石刻《古孝经》,认为司马光《指解》传至南宋宁宗时,被人与范祖禹《古孝经说》、唐玄宗《今孝经注》合并,合编时对《古孝经》进行大肆改篡,使“古”原貌尽失,并造成误注为经(《谏诤》章“言之不通也”)的现象。后人用传世“指解本”作今、古《孝经》比较、特别是用来进行后出《古孝经孔传》真伪研究,是非常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17.
《资治通鉴》是宋代历史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参加编撰工作的还有历史家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早年爱好史学,在长期的阅览史书过程中,深感中国历代正史“烦冗”,很早就想编纂一部简明扼要的编年通史。“臣少好史学,病其烦冗,常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司马光《进通志表》)大约宋仁宗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已经着手编撰,至治平三年(1066年)已经修成一部八卷本的编年史《通志》。司马光将书稿进奏皇帝,深得宋英宗赞赏,给司马光提供助手、书籍及其它笔墨缯帛等,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十分满意,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由,赐名“资治通鉴”,并为是书御制“序言”。因此,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由此得名。它是一部得到皇帝御赐的发挥资治与垂鉴功能的典型史书。资治与垂鉴不仅是司马光的作史宗旨,也是全书的精要与灵魂。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全书修成。  相似文献   

18.
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和识字水平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特点、视觉特点、审美特点、年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剖析学生特点、教材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老师特点,分析中学数学实行学案导学的必要性,进一步调动中学生学习数学积极主动性.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特点主要包括目标特点、实施特点、成效特点和保障特点四个方面。建设目标具有多元性、阶段性和特殊性;建设实施具有录用的择优性、培训的系统性和评价的发展性;建设成效体现为规模结构的匹配性、质量评价的复杂性;建设保障方面具有系统性、导向性及稳定性特点。根据这些特点,确定人才战略规划、建设、保障、成效四个观察点,以此构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