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承担责任的具体体现.低碳经济的巨大前景对金融业而言,意味着历史性机遇的到来.当前尽管我国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是碳资本与碳金融的发展落后.因此,金融业应通过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打破参与低碳经济的客观限制,逐步建立全方位的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旅游产业具备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潜力,低碳旅游必将是未来低碳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旅游产业碳排放的基本特征和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困难.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路径,涵盖政府规制、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者等旅游产业利益相关方.  相似文献   

3.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深刻揭示科学发展观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揭示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8种联系:低碳经济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新经济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低碳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低碳经济是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科学发展观对各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丁 《华章》2011,(28)
21世纪是低碳的时代,低碳作为一种生存、发展的理念已经逐步被各国接受,从低碳生活到低碳经济,低碳争夺战以悄然打起.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着更加长期且艰巨的发展任务.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首先,探讨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其次,指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再次,论述了低碳消费、低碳消费方式及低碳经济对消费方式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消费对策:完善低碳消费市场体制,政府引领低碳消费方式;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坚持低碳生产与消费;社会组织发挥引导、宣传和教育的作用,积极推进低碳消费方式;消费者要转变消费习惯和观念,倡导文明消费,实现低碳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路径有:加快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与应用;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等。  相似文献   

7.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概念下衍生出来的概念,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日益严重的环境、能源问题而提出的。发展低碳旅游,创建低碳旅游景区是关键。创建低碳旅游景区对于景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培养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养成健康旅游方式;二是有利于塑造景区品牌以及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三江生态旅游区为例,从低碳规划、低碳管理、营造低碳氛围等方面探讨构建低碳旅游景区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概念是反映低碳经济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低碳思维的细胞,是低碳判断和低碳推理的基本要素,是构建低碳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低碳经济概念,理论界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主要的观点有:经济形态论、经济模式论、绿色经济论、温室气体论;但也有人对低碳经济概念持有疑议:一是认为其科学性不足,另一是认为它是欧美设的一个局.对低碳经济概念与它相邻的几个概念--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异同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界也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杨果 《成人教育》2012,32(1):47-48,49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独特的地理区域优势,湘西州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机遇.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湘西州发展低碳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等诸多的挑战.因此,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自去年联合国召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以来,“低碳经济”已成为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国际流行语.笔者在低碳经济的内涵、实质以及对当代发展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农业走低碳发展之路的迫切性及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