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要不要提倡武德?--兼与程大力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文史》2000年第3期发表了程大力同志的《"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兼论"武德"在现代武术界之不合时宜》一文,观点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在武术界人人讲武德、武术报刊杂志处处提武德的今天,作者石破天惊,提出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有"治学不为媚时语"之勇气与胆识.然而,细读此文,笔者心中的疑团愈来愈强烈,"到底还要不要提倡武德?"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传统武德涵义几个重要内容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武林中流行的“文以评心,武以观德”,说明了武德在中国武术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有武术研究专家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思想占有核心地位。武德所包含的内容,与孔孟儒家仁学伦理是一脉相承的。笔者认为,从立足于现实出发,对中国传统武德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应有如下几个重要方面。1 人格形象以“义”字当先武林中人,必仗义行侠,才可能树立起受人尊崇的人格形象。《孟子》中的“舍生取义”之气节,已是千百年来武林所提倡和践行的精神。武林中所倡行的“义”,具体地说,应该体现为主持正义和伸张正义。其行为表现往往是在…  相似文献   

3.
袁克林 《收藏界》2010,(7):89-91
拜读《收藏界》2010年第1期“天雨”先生撰写的《八思巴文“大元通宝”背“四蛙”》一文,笔者获益匪浅。但就作者对此“四蛙”钱的考析,以及董大勇先生认为此“四蛙”钱系元代之厌胜钱的观点,笔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值得商榷。以下就个人所持的观点,所见所闻,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仅供同好参考。  相似文献   

4.
武术散打的武德和行为规范的重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军  解勇 《体育学刊》2002,9(5):65-67
结合日韩武道精神,分析了武术散打武德及行为规范的现状,认为重订武术散打练习的行为规范以重建散打运动的武德,是发挥武术教育培养功能的一条重要途径;指出重订行为规范应注意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换,确立现代价值目标,提倡新时代“忠”、“礼”精神3个方面;制定了“武术散打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5.
羊公 《精武》2006,(1):46-47
笔者二十年前就著文介绍中国武术中罕见门派“通背合一门”之概况,近年来笔者不再闻武术界事, 惟独有关“通背合一门”的资料、讯息均悉心收集,惟恐漏失,但十九年只得一麟半爪,且只是介绍一些动作的东西。最近总算看到一篇大文、一本书。文章是发表于《精武》杂志 2004年9期的《静海武林有奇葩, 合一通背又一枝》(以下简称《静文》),作者燕野耕夫;书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通臂二十四势》  相似文献   

6.
黄鑫 《武当》2000,(1):23-24
自本刊去年第九期发表了田克延先生的《经不住考察的“考察”》一文后,武术界反响较大,舆论的焦点是希望获得一个关于“阴阳八卦掌”源流的真实、准确结论。为此本期特发表黄鑫先生《解铃还须系铃人》一文,并在下期专发康戈武先生当年的考察文章,以深入展开对此问题的讨论。需要指出,编者对田克延先生一文所作的按语,以及今后对此问题展开辩论的任何一方所加接语,都不反映本刊任何趋向态度,只视为对学术讨论各方的总体原则性提示。这里还要说明,黄鑫文中所言,《八卦掌知识》一文中“所谓之”被错印成“田回之”,确系编者打印校对之误,在此深表歉意。  相似文献   

7.
王家华 《武当》2010,(10):31-31
史式八卦掌注重武德,并强调“五形齐出、一动不动、正反相生,其外练形神,舒筋活络,内炼意识,导引行气,以意领气,以气促动,以动成形,以眼显神”等等。这更充分说明史式八卦掌更加体现出劲道和内涵,并合理于武术界中《转掌养身歌》之理念。  相似文献   

8.
杨立志 《武当》2008,(1):30-32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流派中的两大名宗之一,素称“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武学界少数人至今仍对武当内家武术与武当高道张三丰的关系持否定和怀疑态度,如顾留馨先生在其编著的《太极拳术》第九章指出:“关于太极拳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与王宗岳等五种说法。”但他最后认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顾留馨《太极拳术》,第352—353、25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张耀庭担任主编的《中国武术史》一书中,根据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与《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的记载,介绍了明末武术界的“内家”、“外家”之说,对“宋之张三峰”创拳之况未置可否,认为《明史》记载了张三丰,但“没有提到他会武术”。作者最后存疑说:“故张三丰与内家拳之渊源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书中还介绍了黄百家的《内家拳法》。通观该书内容,侧重于少林拳的考论,而对武当武术基本没有涉及。关于太极拳的起源,该书采用现代学者唐豪、顾留馨等人的考证,认为“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陈氏拳技始自陈王廷”(张耀庭主编《中国武术史》第250~318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相似文献   

9.
“越女”传说在我国历史上系独家之言。“越女”其人,无姓无名;“越女”其号,非官非职。“越女”实非信史人物,在我国体育史或武术史上,算不上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但是从现代体育界一些学者对“越女”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上,有的东西却很值得我们深思。 1919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时年25岁的郭希汾编写的《中国体育史》。该书第49页首次把《吴越春秋》中“越女”故事所讲的“手战之道”,误作是讲述“剑道”,说:“其言妙契精微,深得击剑之旨”,并认为“《吴越春秋》载越王与越女问答之辞,足为剑术发达之证。”自此以后,80多年来,我国武术界和体育史学界不少学  相似文献   

10.
对现代武术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进入新世纪,现代武术如何发展成为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是通过对“武术术语”的探讨,来确定现代武术的范围,并加以研究。 一、武术概念的术语分类   武术在中国流传数千年,由于受“重文轻武”和“术而不文”思想的影响,形成“武术无理论”的说法。 80年代以来,一批专家和学者提出建立“武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想。新学科的建立首先涉及到“武术概念”问题。“武术”一词最早见于《文选》南朝宋颜延年的《皇太子释奠会》诗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会”,此处泛指军事和战争。在后来的表述中多指强身自卫的技击技术,其涵盖的内容已发…  相似文献   

11.
陈威 《中华武术》2006,(8):35-35
前一段时间我在查阅《中华武术》期刊时,偶见1996年第七期的“探索求真”一栏,其中有《“两膊前节”与“两股前节”辨疑》一文。作者龚克先生称其“在学习和校点李亦畲的《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文中,发现一个疑点……”。结果是“笔者经过分析,认为‘两膊’是正确的,‘两股’为误写”。随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系列理由。对此我思考再三,作者的分析自有他自己的道理,但我个人不赞同他的观点。我认为“两膊前节有力”固然有其正确性,但“两股前节有力”也绝非“误写”。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我国武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武术馆校。这些武术馆校的出现,是我国武术界的一种好现象,然而也出现了许多令人焦虑的问题。例如1994年4月12日《人民日报》所载《郑州私人武馆强人“学艺”》的申诉一文所讲的武馆,既缺物质条件,又少师资,若没有个标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中华武术》1994年第10期看到辽宁师大苗福盛撰写的题为《从“就地十八滚”说地趟拳》一文后,有不尽题意之感!作者一开始就在该文中向读者提出到底什么是“就地十八滚”的问题。然而,将文看完,仍未说出什么是“就地十八滚”。尽管作者在文中谈了许多理由,诸如:“地趟拳是由跌、扑、滚、翻攻防技巧组成的”;以及“地趟拳的攻防动作大多是在跌、扑、滚、翻中完成的”等等。笔者认为那些都是说明“就地十八滚”和地趟拳的关系。也即作者所完成的自命文章内容的一半。而究竟什么是“就地十八滚”,并未交代出来。这就不免使读者看后颇有求知不解之憾。 笔者认为:“就地十八滚”,就全国而言,几乎到处都知道!但究竟它的每一“滚”的名称及其攻防作用何  相似文献   

14.
一、情况 关于唐玄宗的《禁断女乐敕》说及“角抵”一事。《唐代妇女的体育活动》一文(见《体育文史》1983年第三期,以下简称《活动》)以其中“广场角抵,长袖从风,聚而观之,浸以为俗”等句为据,说“可见,当时民间妇女中盛行广场卖艺的角抵活动。”《几条唐代角抵史料的考辨》一文(见《体育文史》1986年第五期,以下简称《考辨》)则认为,《活动》一文的观点“不免有种望文生义之嫌”,而说,  相似文献   

15.
简讯     
《武当》2003,(4)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下发通知,推荐张文广先生(我的武术生涯》一书作为武禾馆校的武德教材。 张文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教授和教育家,他德高望众,技艺高深,为国内外武术界同仁所敬仰。《我的武术生涯》一书的出版发行,是武术界的一件大事,对推动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简讯  相似文献   

16.
尚立和 《钓鱼》2005,(18):30-31
河南钓友王现峰先生发表在《钓鱼》2005年14期《论标尾》的文章,笔者认真地拜读了多遍。王先生是位很有修养的人,该文坚持《俺也说说鱼标尾》的观点(见《钓鱼》2005年第7期以下简称《俺也说标》)而没有对笔者针对《说标尾》的不同观点而写的《配重与标尾自重之我见》(以下简称《我见》,见《钓鱼》2005年第11期)一文表示赞成或进行批驳,而是“感谢”笔者的异议,“真心感谢”,笔者认真读了我的拙文,只是不动声色地叙述新设计的实验及实验结果,正是这个实验结果,让笔者思绪万千,激发并坚定了笔者写此文的决心。  相似文献   

17.
任志新 《钓鱼》2004,(12):36-36
《钓鱼》今年第9期发表了《浅水钓鱼“五要”》,说的是浅滩垂钓大鱼的注意事项。笔者二十多年的野钓,也常遇大鱼咬钩,失利多于成功,确需要认真总结。这里既有竿、线、钩等钓具质量好坏及其搭配是否合理的因素,也有操作是否合理正确的因素,《浅》文作者提出的“五要”,某些观点笔者都有不同的看法,现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8.
郭靖  马静 《体育风尚》2023,(11):65-6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综合分析法,并结合当前武德的研究现状,旨在从“伦理的身体”的角度对武德在武术中的体现进行全新的探讨,同时为武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构建提出新的建议。提出“伦理的身体”视角下的武德是一种以身体为存在之基,关注自我规范和自我养生的修身伦理,需要将“武德”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相结合,在倡导“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构建更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陈云发先生的《论崔夫人──〈西厢记〉揭密》一文认为,被称为中国戏曲舞台上“四大封建婚姻制度卫道者”之一的崔夫人,实际上是莺莺和张生爱情的促成者,所有将崔夫人写成封建势力代表的戏曲,都不符合王实甫《西厢记》原作的本意。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特商榷之。《西厢记》的第一本楔子开场中,崔夫人看到佛殿上没人,便命红娘和莺莺一块儿到佛殿fi!闲耍,而第一本第一折中,张生亦恰巧在佛殿里游玩。这样莺莺与张生便无意中见了第一次面。作品通过张生的眼睛凸现了莺莺的美貌,“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识教人眼花缘乱口难…  相似文献   

20.
武术散打,自古相传,向有武当、少林,内外两家之分。《少林拳秘诀》和《武当拳秘诀》洋洋洒洒数万言,而所谓“秘诀”、“绝招”云云,亦不过三五种战法而已,何秘之有?笔者积数十年实践经验,并在武术界师友言传身教之下,偶有点滴体会,为弘扬祖国武术、散打、拳击、搏击技艺,原就教于同行,共同切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