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实现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最关键的是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重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看做是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是培养人的最佳途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合乎规律的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讲,是要优化教育过程,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是优化教育过程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确立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掘课堂潜力,加强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相似文献   

3.
夏波 《陕西教育》2005,(11):33-33
根据思品课倡导的评价理念,我们存研究课堂评价标准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评价—方面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评价一堂课,我  相似文献   

4.
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新大纲明确规定,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探索精神的发展,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面就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而课堂教学理念起着主导作用。随着课堂教学理念变革与创新,大学课堂应从工具性转向人文性,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从保守性转向批判性,体现文化融合和价值多元的价值追求。根据教育目标、知识型态、课堂型态分析,大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生命意义实践与实现的活动,也是一种学术活动,必须体现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必须从课堂上做起:创新的课堂要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留下空间;创新的课堂要让学生勇于设疑。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通过实践,提出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边缘人"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在进入课堂教学领域后,其内涵超出了原有的概念体系.公平本是教育应有之义,但在现实课堂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近乎"隐形人"和"局外人",被边缘化."边缘人"现象长期存在于课堂之中,不仅严重背离教育公平的理念,而且是一种隐形的人才损失.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对"边缘人"进行转化,改变课堂教学"边缘人"的生存现状.关注课堂中的"边缘人"现象,有助于教育公平理念的落实和推广,实现学生全面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是我国学术界与教育界极为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建立课堂创新教育的新模式非常必要。建立课堂创新教育模式应遵循这样两个原则即平台原则和爬坡原则。平台原则认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必须建立一系列科学的创新平台;爬坡原则认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必须建立一系列科学的扑坡途径,该途径是学生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的必以之路。根据这两个原则建立起来的课堂创新教育模式即平台爬坡模式,该模式包括创新平台的内部结构和不同爬坡途径。平台爬坡模式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对于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发展,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一种师生沟通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是一门艺术。在新课程倡导的改革下,要让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就必须向课堂40分钟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高效课堂的灵魂。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方法,创新教育是教育变革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有无创新思维往往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任何模式化、规范化的教育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尤其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将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高中教学应该怎样改革,如何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提高会考、高考成绩与着眼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统一起来,我认为这是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突破的问题。要实现突破就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策略,才能有效地推进高中的素质教育。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向课改、考改要质量面对高中教育的全面改革,高中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坚持提高国民素质这个宗旨,如何体现提高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重点,如何使高中教育满足社会高质量教育的要求,满足学生考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本教育已逐渐完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特色的教育方式,其教育理念是:教育的主体是生命本身,教育是对人的生命的提升,教育必须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生本教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构建“积极、欢乐、高质、高效”的“生本”课堂,创设条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表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中学学科教学中,面对创新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发生变化,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思想政治课堂变成思维活跃的课堂,充满着创新思维的课堂。因此,课堂要紧紧抓住思维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提升这条主线,在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锻炼,能力都得到提高,通过政治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一、课堂必须改变——对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思考 1.减轻学生负担要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而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使命。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攻坚阵地,真正的课程诞生在课堂,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正突破,就不可能有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组织与课堂教学模式。“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是实现传统的数学教育专业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整合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法。此项改革使零散的课程得到整合,课堂更富生机,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实现了为基础教育培养适用数学师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以指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减”政策,是一场关乎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改革。学校必须以教学的课堂为主阵地,力促学科课堂教学方法的成功转型,其中基于物理情境化“五味”课堂教学策略,就是适应新形势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变革的刚需。最终实现创新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未来物理教学课堂转型成功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互问互答"式教学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教改的重点要以“课堂教学素质化”为攻坚目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开发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值,努力构建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模式,并在实现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为此,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就构建“互问互答”式教学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中学学科教学中,面对创新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发生变化,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思想政治课堂变成思维活跃的课堂,充满着创新思维的课堂。因此,课堂要紧紧抓住思维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提升这条主线,在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锻炼,能力都得到提高,通过政治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一、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让生活启  相似文献   

19.
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无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课后的延伸教育亦不容忽视。由于课堂教学受到时间、空间、内容等的限制,教师很难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脉搏,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行为素质,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单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实施延伸教育。重视和抓好延伸教育也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首先,政治课教师应具备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创新的能力,这是实施延伸教育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从事素质教育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以生为本的课堂需要小组合作学习1.自主、合作的小学课堂教学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内在的现实与未来的矛盾,教育要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都要求教育必须是和谐的。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和谐的课堂教学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个别化学习往往缺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缺少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