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作力的作家.由于种种原因,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直到新时期才逐渐活跃并走向成熟,而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其生平史料及作品的发掘、考证及整理出版;二是对其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作具体的分析,探讨其创作的特色和价值所在.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归纳,可以了解学界对林徽因研究的当下情况;同时,指出现有研究已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争议与薄弱之处,也可为今后的林徽因研究提供观察与突破的基点.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林徽因的小说时,大多数学者都是把目光投向了她著名的《九十九度中》,并从中关注小说创作的现代性。而我觉得能真正代表其创作气质的小说应该归属于《模影零篇》。在细读文本中感悟到了一种美的短暂和韶华易逝的悲凉。从中也可以领悟到林徽因身上所谓的姹紫嫣红只不过是为她的寂寞搭建一个良好的背景。  相似文献   

3.
林徽因的小说理论虽然零散,却十分具有现代性。"诚"的小说观贯串于她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浓郁的人道主义关怀。她提倡开放的小说体式观,并提供了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经典范式。实际上,林徽因小说理论与创作中传统性与现代性是融汇贯通的,传统性中有现代性,现代性中也融汇了传统性。  相似文献   

4.
林徽因的小说创作历时较短,篇目不多,然而却有典型的京派气派。通过对小说《模影零篇》的分析,看见其艺术阐释的特征:即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总力图促成一种平衡,形成距离之美。从这个角度上说,林徽因乃至整个京派同人更趋于进行着一种理想而浪漫的写作。  相似文献   

5.
林徽因的小说<九十九度中>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之一,艺术上主要有两大特色:"断章"似的小说结构;虚实相间的人物描写.成功地把古典意味与现代风格融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6.
论林徽因小说创作中的“出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林徽因小说创作中"出走"模式的设置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极具张力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作家,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沈从文以湖南湘西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创作了许多都市题材作品。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在文学史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把沈从文的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和海派小说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审美视角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8.
《模影零篇》典型地体现了林徽因文学创作的个性,即将个体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社会的生存状态紧密结合,表达了现代主义层面的个体孤独与生存窘境,现实主义层面的社会批判与生命抗争,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理性意识,彰显了作者的个体精神与家国情怀.由于政治文化环境等原因,现代作家往往在个体精神与现实存在之间纠葛冲突,林徽因的小说创作恰到好处地将之完美融合,在传统与现代、当下与未来之间,显示了其创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章回小说大家",其文学史意义不仅在于将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发扬光大,而且在于继承"以诗入小说"的传统,成功地使用对联这一艺术样式,将其引入小说创作,使对联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小说中发挥了审美功能和叙事、感事功能。对联与张恨水小说的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张恨水小说的美学特色。张恨水小说中对联的叙事、感事功能是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通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一生不遗余力地搜集武氏祠等汉画像.借以保存传统文化并为木刻青年提供艺术借鉴.武氏祠等汉画像对鲁迅的创作和文学史的写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小说的形象塑造与故事情节受益于汉画像,其杂文的论据及其所表现的汉唐精神来源于汉画像,其文学史对汉代思想文化的精确把握得益于汉画像,甚至其钟爱的猫头鹰图案也来自于对汉画像的模仿.汉画像成就了鲁迅的创作和文学史的写作.  相似文献   

11.
简·奥斯汀的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国内外学者争相从不同角度研究她的作品,然而国内鲜有文学评论家从政治角度对其加以研究,试从小说内容、小说采用的叙事手法及小说的人物与场景安排寻找政治在简·奥斯汀的作品中留下的痕迹,意在证明她的作品并不是远离当时的政治环境,而是在各种具体的细微处留下了政治痕迹。  相似文献   

12.
霍桑的名著《红字》出版后曾引起轰动,这与作者为该书精心创作的前言——《海关》的宣传效果是不可分割。试从《红字》创作的政治历史背景,《红字》出版时的商业背景以及《红字》主题可能引发的道德责任三方面入手分析该前言,以揭示出霍桑创作前言的真实目的,是想以政治爆料为噱头,吸引大批读者,提升《红字》销量的同时,通过塑造一个"编辑者"的叙述者形象,巧妙地规避了《红字》主题可能引发的道德责任,从而达到商业文学和艺术文学的完美平衡。  相似文献   

13.
在《牛奶与蜂蜜》中 ,澳大利亚小说家 ,伊丽莎白·乔莉采用了大量的圣经、文学典故和神话 ,并采用了哥特式小说体 ,创造了罪恶与赎罪的故事。本文通过分析该小说的情节结构、时间技巧、宗教意义和音乐主题 ,总结出乔莉写作艺术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沿着个人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独有轨迹发展,在创作轨迹、表现视角、关注对象三个方面体现了她对于自我的忠实。  相似文献   

15.
袁晓薇博士的论文《别让“接受”成为一个筐——谈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变异和突围》分析了当今接受史研究的误区,并给出了几条“突围”的良方,值得肯定。但该文中一些观点与评述存在偏颇之处,会使读者对接受史研究的现状产生诸多误解,不利于接受史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对于新兴的接受史研究来说,与其过于苛责,不如更多地予以宽容。  相似文献   

16.
浅论小说叙事视角的三种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叙事视角,长期以来是文学创作者和文学评论者的关注热点.综观对视角讨论的文章,孰优孰劣的讨论占了多数.评论者的声音占据了读者的耳朵,这样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讨论会混淆读者自身的认识.本文拟从小说叙事的三种视角类型入手,以期对小说视角问题有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的集部作提要具有学史研究的意义,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求新尚变的学史观;二是对各种体的源流演变做史的考察,在体史研究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三是对学流派产生的原因、发展演变的过程做史的考察,并试图总结其内部规律。总之,它在学流派史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鼎力之作.作为一部黑人文学作品,该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蕴涵着丰富的黑人口述传统文化.呼唤-应答模式在该部作品中的运用,不仅在语言上继承传递了黑人文化传统,而且在主题上解构了传统视角的二元对立话语,实现了文本解读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论文是对我二十多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结。注重对历史的“整体感受”、在研究框架设置中实现微观层面的文学史感受向宏观视野中的文学史话语的转换、“内向”思维方式和“剥离”的研究方法,是我的研究的突出特点,由此又反映出我的研究局限。分析这种局限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提出研究应具有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明确意识,在研究格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进行相应地调整,以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自身性质和特征之上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20.
学史理论是从学实践史和学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学发展规律的种种见解。学史作为一种学术范型和大学课程在中国出现始于上世纪初,回首年学史之路,不难看出存在着一定的“学史八股”现象, 诸如学史观单一化,研究方法简单化、语言表述社论化等。因而亟须建构并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学史模式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史的研究、述和教学。在学史教学中注意在大化视野中把握学史现象,树立以学现象把握的独立品格,引进多元化的参照系统,拓展思维空间等,从而使学史这门传统的大学必修课程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