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况汉英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6):10-11,19
本文从人性视角对王蓬的长篇小说《水葬》进行了解读,探讨了社会制度、政策对人性塑造的重要作用,并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风格、地域风俗的描写等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韶娟 《文教资料》2009,(32):14-15
自1987年“在对生存状态的还原上具有一种震撼的探索精神”的《风景》之后,方方用“零度情感”的叙述方式描摹了一幕幕生存的风景。在《风景》、《落日》等作品中揭露人性的粗鄙与悖谬.同时又强调生存环境对于人性塑造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玉玲 《现代语文》2013,(12):132-133
这个话题是由一次研讨课和一篇论文引出的。不久前听一位教师讲《孔乙己》公开课,课后讨论时,这位教师说:“我从人性的高度来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缺陷……”无独有偶,笔者曾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谈《项链》教学体会的文章,那位教师在文中也说:“我把问题拓展到人性思考的高度,引导学生从人性角度深入地思考,玛蒂尔德身上也存在我们今天应该发扬的美德……”  相似文献   

4.
我个人的教育亲历,我作为母亲的亲历,我儿子的生活和教育亲历,是我对人性的教育叙事。我把我带儿子的过程,也看成我的教育亲历,和我教我的学生的过程,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人性的实践过程。教育是生命的一部分,教育映照出人性。人性是一种发明创造的气质,是丰富多彩的。人性是试图超越的,并在相互参照下显现。教育映照人性是为了塑造人,这是一种他者塑造与自我造就的交织。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反封建的思想性、战斗性很强,这是公认的事实。作者通过宝玉、黛玉这两个光彩照人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的塑造,高举“以情抗理”的大旗,宣传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个性解放思想,这是《红楼梦》思想主题中涉及人性问题的重要方面。那么,曹雪芹的人性观就只着眼于个性解放吗?事实也绝非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6.
《牵风记》是作家徐怀中遵循文学是人学原则,关注人性刻画的一部力作.依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牵风记》的主要人物曹水儿、齐竟、汪可逾分别与本我、自我、超我三重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关系.小说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战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多向度塑造,即本我的释放和转化、自我的束缚与反省、超我的坚持及流...  相似文献   

7.
翠翠是《边城》中塑造的贯穿全文始终的主人公,是沈从文所提供的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是作者供奉在“希腊神庙中最美丽的女神”。作者通过她独特的个性塑造,寄寓了他重建美好人性的希翼,重铸民族美好品德的厚望。  相似文献   

8.
《大宅门》精心塑造了一大批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该书主角白萌堂、白文氏、白颖宇、白景琦等人的分析,揭示该书在人性层面展现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特性和其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
高秀杰 《现代语文》2006,(11):15-16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性”成为语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理念。“人性”比“工具性”角度更科学。坚持了“以人为本”。比“思想性”内涵更丰富,包含了化性、人性品质及思想性等,它与大语观、大教育观一脉相承,强调“人性”对语教学改革十分有利。在《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都蕴涵着极强的“人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性”也渗透入了语“双基”之中。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对语“双基”进行再审视,而且应充分利用“人性”这一新理念促进语“双基”的合理实施。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命题的精深,不单表现在标题设置、情节安排、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等方面,还表现在给小说的主要人物——“华老栓”、“夏瑜”的命名中。  相似文献   

11.
在《蝇王》《黑暗昭昭》中,威廉.戈尔丁描写了两组善恶分明的主人公形象,杰克和索菲、西蒙和麦蒂,前者人性的黑暗与罪恶源于他们贪婪的"本我",并导致了毁灭性的恶果;后者人性的光明与善良源自遏制"本我"的"超我",并都为此付出了牺牲生命的惨重代价。所以,只有"本我"与"超我"这两种对抗力量保持平衡,人性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死亡仪式书写在石舒清的创作中格外引人注意,但是其短篇小说文本里溢出宗教仪式神圣性的日常话语却还未得到充分而深入的探讨.《清水里的刀子》、《声音》、《圈惶》等关注牺牲情境下的日常细节和人物心理微澜,对西海固人性而非神性层面的描述区别于另一位当代回族作家张承志的“牺牲之美”叙事,从另一维度塑造了西海固一隅的民族“心史”.  相似文献   

13.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中塑造了一系列由繁荣转为衰败、由存在转为消亡的景象,揭露和阐释了现实社会的变化无常及人性的悲哀,表达了一些自己对人性和生死的看法和见解,从本居宣长的角度来看就是"知物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边城》是沈从文“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小说中的“茶峒”风光秀丽、人性纯美,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构成了沈从文的“理想国”。沈从文的笔何以能表现出如许的美(美丽的人、美丽的景、美丽的事和美丽的人性、人情)呢?沈从文又何以会借《边城》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呢?关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一、抒写“乡下人”的乡愁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从那个充满质朴人性、富有诗意甚至带有原始情调的湘西走向大都市。他带着追求健康、向上人性的“梦”离开了家乡,而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让他失望。他在“窄而霉”书斋里努力地创作,可…  相似文献   

15.
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了赏花人的赞美;树,之所以茂盛,是因为有了栽树人的赞美;学生之所以自信,是因为有了老师的赞赏……——题记我并非好读书之人,当卡纳基的《人性的弱点》被很多人宠爱时,我心生好奇: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魔力深深吸引人呢?我开始试着去揭开《人性的弱点》的神秘面纱。这本书没有动人的情节,没有幽默的语言,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它却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如一面警钟时刻提醒作为教育人的我。  相似文献   

16.
赵效生 《嘉应学院学报》1994,(1):117-120,124
建国后17年,取材于革命战争生活的文学作品最优秀的,当推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这些作品所塑造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洋溢着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和高昂的旋律,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影响。无疑,这些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是把英雄人物理想化、浪漫化了,所塑造的英雄近于完美无缺,失去了常人的普通、平凡和亲切,以至从现实的土地上疏离。  相似文献   

17.
孙悟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形象,他身上体现着"人性"、"神性"、"动物性"。然而,孙悟空又并非这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人性"、"神性"、"动物性"的有机结合。这一文学典型的产生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不仅有继承也有创新,而最根本的则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在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中收录了陆蠡的《囚绿记》。作者在文中,用细腻温柔的笔触描写了象征生命的常春藤,并深沉委婉地抒发了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热爱。由于此文作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因此被诸多教学参考书解读为“对中华民族面临外侵时的不屈气节的赞美”,但是深入挖掘文本后,我们会发现,作者在抒发对常春藤赞美的同时,更对自己的行为与内心作了大量的刻画,这其实正是对复杂人性的观照与反思。因此,我立足于“生本、生态、生命”(简称“三生”)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体悟及人性的审视,对《囚绿记》课堂教学做了如下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孙悟空影象入手,分析了《西游记》在对孙悟空形象的超我性塑造中,对人类寻求解放问题的理性思考,即人需要解放自身,摆脱各种束缚与最终,达到自由;但又不可放纵人性,要有一定的规范约束。  相似文献   

20.
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其重要主题之一就是人性本恶。文本主要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及其相关理论追寻《蝇王》中的"恶"在人性中显露并占据上风的过程。孩子们在从对"野兽"进行探寻,到涂抹"面具"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人性,从文明走向野蛮,最终丧失"超我"而几乎成为他们寻找的"野兽"——"恶"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