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以标题设疑,初步感知课文教学开始,教师板书课题后立刻设疑:你见到了课题,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一些问题:①“你们”是指谁?②他们想了些什么?③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错在哪里?④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说的?⑤“你们想错了”这个题目为什么加上引号?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弄清标题的来由。然后组织学生讨论①  相似文献   

2.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炎黄子孙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这傲然挺立的万里长城,长城不愧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当我饱含深情地总结完《长城》这篇课文之后,教学戛然而止。但同学们显出有点疑惑和不满足的样子,提出了很多问题:长城气魄雄伟、工程浩大,它到底是如何修建的?这么多这么重的条石是怎样运到山上去的?长城有多高、多宽?……有个叫小宇的学生观察得还挺细致的,他说:“我研究了插图,为什么长城的另一侧没有垛子?”这篇课文我已教了好几遍,有些问题以前也想过,但上完了课,也就“交差”了事,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未深究过。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引导说:“老师也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长城,是中国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炎黄子孙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这傲然挺立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当我饱含深情地总结完《长城》这篇课文之后,课堂教学嘎然而止。但同学们却显得有点疑惑和不满足的样子,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长城气魄雄伟、工程浩大,它到底是如何修建的?这么多这么重的条石是怎样运到山上去的?长城有多高、多宽?……有个叫小宇的学生观察得还挺细致的,他说“我研究了插图,为什么长城的另一侧没有垛子?”嗨,这篇课文我已教了好几个来回,有些问题以前也想过,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出现了许多教学流派,产生了多种教学模式.笔者经过对多堂课的观察分析,认为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是从两种结构演变而来:一种是问题式教学结构,一种是句段式教学结构. 一、两种教学结构的一般过程 (一)问题式的课堂结构 1.初步感知课文,发现问题 师: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师:在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2.选择问题,思考探究 师:看了列出的这些问题,你最喜欢研究哪几个问题? 师:你感觉哪些问题最重要,为什么? 师:好的,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感知感受,明确目标要想明确学生在课文中学到什么, 怎么去学,教师应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感知感受,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妥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去感知感受。为此,我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二读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三读课文,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四读课文,想想我有什么感受?五读课文,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情智切入点,教与学的方法……例子是说理的依据,认知目标不是例子,而是作者意图阐述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认知目标:认识事物间有必然的联系。通过阅读,领会到作者通过因果、连锁、相承、总分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说…  相似文献   

6.
“长城,是中国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炎黄子孙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这傲然挺立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当我饱含深情地总结完&;lt;长城&;gt;这篇课文之后,课堂教学嘎然而止.但同学们却显得有点疑惑和不满足的样子,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长城气魄雄伟、工程浩大,它到底是如何修建的?这么多这么重的条石是怎样运到山上去的?长城有多高、多宽?……有个叫小宇的学生观察得还挺细致的,他说:“我研究了插图,为什么长城的另一侧没有垛子?“嗨,这篇课文我已教了好几个来回,有些问题以前也想过,但上完了课,也就“交差“了事,却从未深究过!……  相似文献   

7.
一、默读与思考同步 ,感知语言内涵“大纲”要求重视默读 ,从二年级开始要学会默读 ,随着年级的升高 ,默读要做到有一定的速度 ,还要学会边默读边思考。我们知道 ,一篇文章的信息很多 ,有的是重要的、关键的 ,有的是枝节的 ,无足轻重的。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边读边想 ,进行有效地取舍 ,把重要的信息收入记忆库中。如教学《不懂就要问》一文时 ,教师可开门见山 ,据题提问 :课文讲谁不懂 ?不懂什么 ?要问谁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让学生带着问题 ,借助拼音默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划划圈圈 ,边读边想 ,初步感知了课文 ,…  相似文献   

8.
许慧  周波鸿 《山东教育》2000,(28):29-29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便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 ?  一、初读课文,激发兴趣 开课伊始,初读课文,教师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通读课文。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个地球是怎样的 ?我们该怎样对待地球 ?学生在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板书课题《只有一个地球》并在“只有一个”下加着重号,教师设问:“为什么说只有一个 ?”“我们人类能否在其他星球上居住生活 ?”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与人类关系是何等密切。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  相似文献   

9.
《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说的话和作者的感悟是重点段落,尤其是作者感悟一段紧承上文,含义深刻,理解这一段对于整篇课文的学习意义重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感悟,突破重点。一、自主质疑,引发探究首先出示作者感悟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问题引导探究:1.什么是“不确定中的生活”?2.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二、指导探究,初步感悟确定了问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的方法:可以联系上下文,抓…  相似文献   

10.
近日 ,笔者听了一位老师教《万里长城》一课 ,课的结束环节 ,与众不同 ,摘录下来与同仁们共赏。师 :课文读到这儿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生 :(不出声)师 :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 ,请看课文的插图 ,把鲜花和长城画在一起 ,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幅画呢?生 :(沉思了一会儿 ,陆续举起了手)生1 :把鲜花和长城画在一块儿 ,可以表现长城的美观 ,像鲜花一样美。生2 :把鲜花和长城画在一块儿 ,其实是把鲜花比喻成了那些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他们在守卫长城 ,保护长城。生3 :这些鲜花是缅怀为修筑长城而死去的劳动人民。生4 :鲜花也可以看作是我…  相似文献   

11.
一、初读感知。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学生试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后教师可启发学生讨论、探究,然后形成共识:读懂这本“最大的书”能为建设祖国作贡献。课文倒数第二段中“读了这本岩石书……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初读感知中还要研究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川川、地质勘探队员的叔叔),写了他们的什么事(川川问了好多问题,叔叔作了系统的回答)。二、探究问题。川川问了哪些问题?叔叔怎样回答?分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难点,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交流时边讨论,边…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 ,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 ,探索出一种“以自学为主”的课堂结构 ,其过程为初读课文整体自学——细读课文分段自学——精读课文重点自学——熟读课文整体自学 ,学生的自学贯穿教学的始终。一、初读课文整体自学初读课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对课文有一个总体感受 ,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1)利用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弄清字音、字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给课文划分段落 ;(3)划出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如教学《古井》一文 ,拟定下列自学题 ,让学生初读课文 :1从题目中你可了解到什么 ?为什么要以古井为题…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一、读题质疑,整体感知1.“她”是谁?“我”是谁?这对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2.自读课文,弄清以上问题,并画出课文里与题目同样的话。二、切身体会,感悟课文(一)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献血)1.课文讲了阮恒为她的朋友献血的事。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看待我们身体里的血的呢?是的,血是非常  相似文献   

14.
<正>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谁来评价这位同学的读文情况。随着老师的提问,学生纷纷开始评价:有的同学评价说我觉得他读得没有感情,我能有感情地读一读;有的同学评价说××同学声音太小,如果声音再大一些会更好;还有的同学会说我觉得他读某个词应该重读……那么为什么要有感情地读课文呢?我们要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课文呢?我们为什么只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课文,而不能带着那样的感情读课文呢?为什么读课文要大声,难道读整篇课文都大声,而没  相似文献   

15.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画出“她”和“我”分别是谁 ?看一看课题与文章有什么联系 ?2 .根据预习提示读课文 ,画出文中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二、细读课文 ,探究解疑(一 )学习第一部分 (1~ 4段 )1.课文讲的是阮恒给一个小姑娘输血的事。指名读课文前四段 ,思考为什么要给小姑娘输血呢 ?从哪个词看出情况危急 (迫在眉睫 )哪些句子又写出了迫在眉睫 ?指名读句子。2 .思考为什么要小孩给小姑娘输血 ?(1在场的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 2只有在场的几个孤儿可以给她输血。)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3.用“如果……就…  相似文献   

16.
<正>笔者近日随县教研室同志在某校听了一节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亡羊补牢。教师首先对课题做了详细的解释,如"亡""牢"的意思以及古今用法的差异;之后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接着在初读感知、细读感悟时提了两个问题:丢了几只羊?为什么丢了羊?随之是拓展:养羊人为什么后来没丢羊?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是什么?课文中的"后悔""接受"两个词语体现了什么?执教者处理课文大有一气呵成之感,下课  相似文献   

17.
第一册《小猫种鱼》是一篇童话体裁的看图学文。课文由五幅图和三段文字组成,『种鱼』是课题的中心词,即题眼,它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紧扣题眼,寻因探果,明确旨意,使学生受到一次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一、紧扣『种鱼』,整体感知教师谈话引入新课后,让学生看拼音读课文,进行堂上预习。紧扣课题,设计下列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感:①『种鱼』是什么意思?②课文写的是谁种鱼?③鱼能种吗?④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呢?第④个问,暂不让学生作答,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课文。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节三年级的语文课,师生在学习《荷花》一文。当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教师启发学生说:“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你想说什么?”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放眼现实,阅读教学的容量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可是,学生通读课文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整体感知也如同走马观花,“第一步”已变得可有可无.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是继续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海南教育》2013,(4):50-50
<正>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1.读了课题,你推想一下,这篇课文会写哪些内容?——经过思考,学生推想:课文会写田忌与谁赛马?怎样赛马?结果是怎样的?2.带着以上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并在问题的相关处做上记号。——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读书,有的默读,有的小声读,有的放开声音读。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读,学生都很专注,在读中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