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十年,中国与欧盟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加强合作,成果显著。多数欧盟成员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认可其为世界繁荣发展作出的贡献。但部分欧方人员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理解赤字”,有的甚至抱持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中国媒体应加大力度、有针对性地驳斥部分欧方人员的抹黑攻击言论;加强议程设置,主动就“一带一路”倡议答疑解惑;积极发挥资源联通优势,与政府、企业、智库等多主体加强沟通,共同从多层次多角度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中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刚刚起步,国际舆论的反应也处于初步阶段。作为中国的近邻,澳大利亚是一个中等强国,对中国的经济、战略意义都十分重要。“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澳大利亚媒体一直在进行持续报道。分析澳大利亚主流报纸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构建的中国形象,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国对澳传播的重点,客观上也提供了对外增信释疑、扩大与相关方良性互动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对外宣传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局势空前复杂多变的当下,如何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亟待加强外宣理论和实践研究。曾长期为美国和日本政府机构做战略传播、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的研究和咨询的南希·斯诺教授,聚焦中国对外战略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围绕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等外宣领域热点问题提出,中国的多样性是中国故事最好的叙事方式,要通过开放、参与、多样的交流重建对外沟通渠道,用微观视角和民众口吻进行对外叙事,让“一带一路”成为中美重开对话的走廊,推动两国关系早日回到相知阶段。  相似文献   

4.
言论集纳     
<正>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于2017年5月23日在人民网刊发的《"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重在释疑解惑》一文中认为:我们应树立两种意识:第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报道应避免宏大叙事,并应由一般性的政策阐释转变为针对性传播、嵌入式传播和精准传播,及时回应不同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关切与质疑,该解释的解释,该澄清的澄清,使对方在全面知情的情况下消除误解,摒弃成见,融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国对非传播工作进入了一个传播主体和路径日益多元化的重要时期。在此过程中,青年群体怀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发挥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突出能力,参与了国家形象建构,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特质;青年知识分子还通过学术产出推动了关于中国的知识传播。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跨文化传播的难度,青年参与对非传播的能力尚需大幅提升,需要从提升政治素养、培育重点传播主体、加大现有平台利用度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6.
2015年9月10日,在“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开幕当天,一档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的访谈节目《解码一带一路》在宁夏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开播。节目以高端访谈形式,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所涉及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智库建设率先发力,一大批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的智库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这其中既有政府的智库群体、企业或高校联合组建的智库,也有民间独立智库,还有独具特色的“网络型智库”,如“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等。但是,“多而不强、有库无智”的问题在“一带一路”领域依然突显,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大家普遍感觉“‘一带一路’的同路人太少”,而且是“越走越少”。  相似文献   

8.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经营欧亚大舞台,世界大格局。“一带一路”全名“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21世纪”。  相似文献   

9.
日本主要媒体早期顾忌美国态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多从中美关系等角度进行报道和评论。随着对"一带一路"倡议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对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合理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日本媒体开始积极关注报道"一带一路"倡议与相关实践,并通过专题节目等形式介绍日本政要的外交实践,针对青少年进行讲解宣传。虽然部分传统报刊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消极、戒备心理,但各媒体对中日基于国际标准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前景给予肯定和期待。今后,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日传播应挖掘中日间经贸合作的成果,在第三方市场加强合作并加大对成功案例的传播力度,增进互信。  相似文献   

10.
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作为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所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自2013年10月提出以来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并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与广泛研究讨论。美国作为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利益触角辐射全球各个角落,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行稳致远需要考虑的最重要外部变量之一。在美国,围绕"一带一路"中国有针对性的对外传播工作早已展开。不过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定位由最大发展中国家与最大发达国家关系上升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关系,加之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对"美国优先"路线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俄罗斯人民认识与了解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俄罗斯持续关注并积极出版各种中国主题的图书,从图书种类到发行量都有较大的突破。①2016年,俄罗斯进口图书最多的国家是中国,进口额为2120万美元,中俄在传统出版上的合作为数字出版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随着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周边外交成为中国外交全局部署中的一大亮点。"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一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路")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周边合作的全新倡议,在整体和周边外交新布局中具有总体性引领作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引起沿线国家、域内外大国及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应积极关注相关国家官方、政策研究及学术界、企业界、媒体等主体对倡议的反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进入快车道。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中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企业开展海外传播面临诸多国际舆论困境。本文主要探讨中国企业开展海外传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提出具体实践策略和建议,助力其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更好推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实现“五通”愿景与行动的前提是各相关领域、相关层面、相关人员的相互了解、对话与合作,其中,从事新闻报道的专业媒体记者无疑在促进“五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以来,该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该倡议横跨欧亚非60多个国家,范围极为广泛,沿线国家具有四大文明、上百种语言,各国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倡议的解读难免会存在偏误与分歧。因此,在过去五年,沿线的一些国家仍心存疑虑,对倡议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些国家还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能够达到被理解、被认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有十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中,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系架构不断成熟和完善,也随之形成了一整套理念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备坚实、广泛的国际话语基础,国际传播从业者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更高效能的传播,就要紧密围绕这些理念进行叙事创新,包括议程设置、传播模式、选题策划、分众化传播策略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更为广泛的国际共鸣,具有更强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重点导读     
正1"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环境变化与路径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以来,其全球传播环境不断变化且日趋复杂,已不再是中国媒体和西方媒体的两方博弈,逐渐成为包含西方媒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发展中国家独立媒体等诸多主体构成的复杂格局。这些主体及其背后的力量共同构成了中国对外传播的主要环境要素,也蕴含着"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位于中南半岛的柬埔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也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本期,让我们走进柬埔寨,一起探寻这个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国家。柬埔寨王国古称高棉,坐落于中南半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西方“妖魔化”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拿军队说事,极力丑化、抹黑我军形象。他们出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媒体“卖点”需求.不遗余力地散布“中国军事威胁论”.企图在世界公众中塑造一个非和平、敌意的军队形象。他们往往透过有色眼镜观察中国军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球文明倡议准确锚定了全球各国同命运共呼吸的现状,以四个“共同倡导”回应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主张、经验基础、价值指向和传播方案开展梳理与分析,本研究认为,全球文明倡议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为基础,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准则,在故事资源、叙事思路与传播形式三方面为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全球文明倡议为切入点的国际传播工作的着眼点在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具有增益国家能力与重塑全球信息传播秩序的积极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