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近人黄侃述说:“只以其观念相同,可以相训,而非完全之训诂也。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相应。而古书说解不能完全为声训者,或从其便,或不知得声之由来耳。若《说文》义训只居十分之一二,而声训则居十分之七八。……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又说:“《说文》列字九干,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故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纲须,然则声训乃训诂之真源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笔者以为黄氏之说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审声训产生根源;二是,依据《说文》声训之多作为根据,不察《说文》声训的谬误;三是,本末到置,把声训和义训讲混了。为确正声调不妥,愿借此文,陈述鄙见,以求教同人。  相似文献   

2.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著作。音注,是《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一书的组成部分之一。《说文》除了训释字义、分析字形以外,就是音注。《说文》音注常用的方法是读若和谐声,有时也用音训。探讨《说文》的音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它的训诂说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它,而且还可以为我们了解上古音提供丰富的资料。本文打算从读若、谐声、音训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近读清代邓廷桢的《双砚斋笔记》,颇有所得.邓廷桢(1775——1846),字嶰筠,浙江海宁人,嘉庆六年进士,曾任安徽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所著《双砚斋笔记》,以研讨经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为主,尤其重视音韵,“认为训诂不可不求之于声”.对于《说文解字》,邓氏也有很深的研究,对《说文》之说本字本义,《说文》之引经,皆了然于胸中.邓氏所探讨的不只限于经传,还涉及方言俚语,将它与经传相印证,而有所发明.还有,  相似文献   

4.
钮树玉为人笃志好古,不为科举之业,精研文字、声音、训诂之学,为清代著名的《说文》学家。其研究《说文》的代表作为《说文解字校录》、《段氏说文注订》及《说文新附考》,分别涉及校勘、订段及新附字研究。由于前人对钮氏的著作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故对其在《说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视不够。整理钮氏的《说文》研究,对《说文》学史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说文》训释源自对先秦两汉训诂传统的深刻继承,许慎全面吸收了汉代小学家、经学家的训释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许慎依据《说文》自身的性质对前代训释进行改造与优化。《说文》的训释优化包括训释优选、训释改造两个层面,它受到形义统一原则的制约,遵循词义训释的客观规律,符合训释体系的内在需要,并受到儒家经典中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通过不同优化机制的综合与协调,《说文》实现了对训诂传统的扬弃与改造,成为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说文解字注》示部为例,探讨段玉裁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包括阐明《说文》体例、辨析训诂术语、校订《说文》、重视引申义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训诂就是解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有解释词义的,如《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之类的训释;有解释古书的,如古书的注解。训诂也叫诂训。《诗·关雎诂训传》疏:“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又:“诂训者,注解之别名。”训诂要运用文字、音韵的知识,所以训诂学要以文字学、音  相似文献   

8.
<正>形训,也称"以形索义""以形说义""据形说义",它是古代一种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训诂是全面解释文献语言以沟通古今语言隔阂的工作,从狭义上讲,就是解释词义)。如许慎《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男部》:"男,丈夫也。从田力,言男子力于田也。"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  相似文献   

9.
《说文》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古代语言学大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及许氏以降历代《说文》研究论著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说文》研究可分为两个时期:一、前科学时期,始于汉末,终于清末;二、现代语言学时期,始于清末,直到当代。在2l世纪,要开创《说文》学研究的新局面,应注意理论创新、培植学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说文》训释源自对先秦两汉训诂传统的继承,许慎全面吸收了汉代小学家、经学家的训释成果,其中包括对两汉方言学的继承与改造。具体而言,《说文》大量的词义训释直接取自扬雄《方言》,并从中吸收了训释优化的思路。在继承的同时,《说文》根据自身性质对《方言》进行改造。此外,《说文》对两汉方言学的其他成果也进行了广泛吸收。通过对两汉方言学的继承与改造,《说文》实现了对训诂传统的扬弃与优化。  相似文献   

11.
杨帆 《现代语文》2014,(4):20-21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之一,与文字学、音韵学统称为小学,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形,音韵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音,训诂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义。训诂的“训”字,《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段注:“说释而教之。”“诂”字,《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故,即诂也。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所以,训诂学主要研究的是古代书面语,对古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2.
训诂学在清代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更是成就非凡。《经义述闻》是王引之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并合有此父子二人的语言学思想。王氏父子之所以能在训诂方面取得如此巨大之成就,这与他们采用科学的训诂方法是分不开的。其中之一便是将统计方法运用于其具体的训诂实践。《经义述闻》中,王氏父子用统计方法明词义之是非、辨用字之讹误、证文字之脱衍,解决了训诂方面的许多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3.
《广雅·释诂》疏证以声音通训诂发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以声音通训诂在中国训诂学史上源远流长。在古代典籍中,在《说文》、《释名》等训诂专书中,在各种传注中,以声音通训诂的现象所在多有,不胜枚举。但是清代以前的学者们,或者未能自觉地以这种方法贯彻始终,或者因为受到古音韵学研究水平的局限,未能正确运用这种方法,不免时有失误。  相似文献   

14.
互训词是《说文》中常用的训诂方法之一。许慎集释五经诸子,铸就《说文》一书,杂而不越,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先秦语义结构系统,为后世研究古籍的津梁,辞书编篡的典范。除将汉字归入540部,开辞书之先河外,广泛采用互训这种训释条例共256组,即512条,集释512字,占整部《说文》9353字的6%,其比例之高,是其他辞书、字书无法相比的。互训这种方法的采用,给人以清新明晰之  相似文献   

15.
论黄侃先生《说文》学研究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根柢”说阐述《说文》之价值,以声音推求《说文》之本字,以“笔势”、“笔意”说研究《说文》中字之本义,以“孳乳”、“变易”说系联《说文》中之同源词,以《说文》来探寻方言之本字、考证古音,以系统论阐述研究《说文》之方法,构成了黄侃先生在《说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8期钟志清同志《互文——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修辞格》(以下简称钟文)一文已经拜读,多有启示,但有两点想提出商榷。一互文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一个多义词。首先要分清作为修辞格的互文与作为训诂法的互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前者是从表达角度说的,后者是从训释角度说的,如王念孙父子就常把互文作为训诂之一法。作为训诂法的互文,有许多说法,①下  相似文献   

17.
《说文》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丰富宝藏.它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词义,集中反映了汉代学者对文字音形义的研究成果.它首创部首检录法,“合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但是由于“其书多古言古义,往往有不易得解者,则又或以其难通而疑之”.在长时间内它并未能充分地为人们所认识.可以说到了清朝,情况才完全大变,“我朝文明大启,前辈往往以是书提倡后学,于是二徐说文本学者多知珍重”.研究《说文》风行一时,“《说文》专家多至数十人,如果连稍有研究的人也计算在内,则多至一二百人”.其中以段桂王朱四家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尔雅》和《说文解字》中的训诂术语,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并用具体的数据和例句加以说明。其中,释义术语在两书中频繁出现,注音术语在《说文》中出现的次数更多,而辞例术语在两部原书中都较少使用,多出现在与其相关的注疏中。《说文》中的训诂术语在《尔雅》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9.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20.
《六书故》同族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末年戴侗的《六书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特殊的字书。它一方面分析字形,“以六书明字义”,另一方面打破据形系联的编排体例,“尽变《说文》之部分”,按词义类聚的原则将全书分为“数”、“天文”,“地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