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唐朝崇侠慕侠的心理倾向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出现了大量描写侠义行为的作品,其中在有些侠义小说中宣扬封建的恩报观念,一方面是由于唐代侠义小说是在继承传统丈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与唐朝的科举取士有关。这种恩报观念是封建丈人迎合统治者的一种表现,带有极强的封建奴仆意识。  相似文献   

2.
<正> 近几年来,武打片在屏幕上占尽风流:报刊上登载的《大刀王五》、《燕子吕三》等作品也是不胫而走,到处风传。这类影片(包括电视片、录像带)、戏剧和小说,多是取材近代豪侠人物的故事传说,或根据古代侠义小说的某些情节编写加工而成——不妨称之为近代侠义作品。它们在题材、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基本上继承、借鉴了古代侠义小说的章法,当然也有所创新发展。因此,探源溯流,简略的探讨一下古代侠义小说的演变及其美学意义,对认识评价这类近代侠义作品的美感作用及社会功能,或许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3.
明清两代两种小说形式——神魔小说与侠义小说,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逐渐在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的互动影响。本文以明清时期部分著名的神魔小说、侠义小说为例,展现两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分析这种互动影响的成因以及其带来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传统民间叙事文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作家之一,在人物塑造艺术方面,他的小说表现出与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所特有的文学趣味和艺术手法的密切联系。本文从通过事件表现人物、通过行为刻画人物、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彰显老舍小说艺术创作的传统性特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侠文学中,清代以前的咏侠诗和传奇、戏曲,侠都是作为一种特具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文学形象而出现,但清代,侠的这种独立人格在武侠小说中已不复存在,而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侠气”,另一方面又具有十足的“奴性”。本文结合清代侠义小说,参照中国侠文化和侠文学,从文化传统、思想背景和小说作者对武侠题材的体制改造等方面论述了这种蜕变的原因,指出由于清代侠义小说给侠客披上的一层“追随清官”的“公案”外衣,过分强调功名、忠义,消蚀了侠的高大独立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6.
解为 《文教资料》2013,(31):79-82
公案侠义小说“合流”是文学界普遍赞同的一种文学现象,在中国白话小说史占有独特的地位。然而学界对于“合流”的时间、原因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都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本文综述各家有关观念。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展望此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2010年8月在乌鲁木齐举行了全国侠义小说研讨会。会议讨论了侠义复仇与过激行为问题;《水浒传》侠义的多向度以及在其中出现的文侠形象;清代公案小说对《水浒》侠义精神的背逆与“伪侠”的出现;清代的女侠与情侠问题;侠义小说中的“混混儿”是侠义的变形。会议还讨论了三派侠义小说的写法及影视改编问题。  相似文献   

8.
重写文学史,是近年来文学界的强烈呼声,人们对以往单调的文学史早已厌烦,而各种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学史纷纷问世,给文学界带来了阵阵春意。陈颖的《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就是在这种大好背景下闪亮登场的。“崇拜英雄、崇尚英雄主义,或许是人类的固有本性之一,因此英雄豪杰作为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之高是无与伦比的。”陈颖在《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引言中如是说,这或许是他写作此书的出发点。大致说来,本专著的成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研究视角的独特开拓把英雄和侠义小说作为一个题材类型加以特别关…  相似文献   

9.
从《三侠五义》看清代侠义小说中的侠士形象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侠义小说是中国大众侠义精神的文化表现物。寄托了底层人民对社会公正、正义的愿望。一代代的侠义小说(主要从唐代开始)所记载的侠义精神,不断丰富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反过来,侠义小说也是大众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这反映了平民百姓或优或劣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施公案》是清中叶唯一一部侠义公案小说,它在中国侠义公案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其后的《三侠五义》《彭公案》等影响甚大。《施公案》中绿林好汉走向没落的趋势,奠定了此后侠义公案小说中绿林好汉生存发展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古代学者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误识,《桃花源记》长期以来被归入"游记类散文"或"记传类散文"。实际上,《桃花源记》不是散文,而是一篇小说,并且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中国人"有意作小说"的时间,并非鲁迅所主张的始于唐朝,而是始于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12.
侠义公案小说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小说题材,其创作者非常重视故事情节的编撰和布局.但在阅读这类小说的某些情节关目时总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以《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为代表的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就有大量的雷同化情节.本文借助叙事学、主题学中“母题”这一概念,对这类小说中的“比武斗智”母题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求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这类小说的情节结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侠小说鼻祖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近代侠义英雄传》以霍元甲、大刀王五两人的传记为经纬,勾画出了这两位近代侠义英雄的基本文学形象,后来流行的以大刀王五、霍元甲为题材的小说、电影及电视剧,大多数都是从平江不肖生这部书中派生而来的。除了《近代侠义英雄传》之外,平江不肖生还撰编了两篇"霍元甲传";而除了平江不肖生的作品之外,当年还流行着几种以霍元甲故事为题材的文章。进一步研究这些早期的有关霍元甲的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霍元甲文学形象在民国初期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评价平江不肖生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复生小说重在记录复生的事件,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南北朝时期开始转向宣扬佛教;唐复生小说将宣佛深化到对佛教的因果报应、灵魂轮转等教义的宣扬上,宋代复生小说在内容上基本上沿袭唐代;明清时期,复生小说超越了宣佛的狭隘目的,"复生"转化成为小说叙事的结构。复生小说使古代小说拓展了叙事时空,形成回环式的结构特点,并使小说表现出珍视生命、追求至善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文言小说源远流长,从魏晋时发端至五四运动时期白话小说的提倡,其间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文言小说发轫初期,它简约典雅,堪称是"雅"文学的代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至清代,文言小说的阅读群体已由少数贵族扩大到了多数市民。这样,文言小说从构思到创作都发生了适合于市民口味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文学的消费性,说明文学创作是为读者服务的。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包拯,经过民间的创造,成为小说、戏曲作品中的活跃人物,成为我国人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清官形象。研究包公等清官形象的发展演变,对于我们分析和评价古代以公案侠义为题材的作品;对于我们今天编写新的以清官判案或以侠义武打为题材的小说,  相似文献   

17.
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自觉追求。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体现了人类高于动物的社会本质属性。中国侠义思想源于墨家。墨子重视劳动人民,将追求理想社会寄希望于劳动人民自身的努力,同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墨家学派"侠义精神"中的"平等利人"、"为天下百姓谋利"的精神,与雷锋精神中的"助人为乐"、"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有着相通之处。雷锋同志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侠义"精神,这种精神超越了国界,穿越了时空,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侠义小说是唐传奇的四大支柱之一。①唐代的侠义诗数量众多,精品也不少,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足可以与侠义小说方驾联衡。然而人们对它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唐诗研究中的一个缺憾。本文拟对唐代的侠义诗作一个概貌式的勾勒和介绍,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说自原始神话至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出现,有一个为时不短的历史空白。此间文献记载的有关“小说”的言论,并非指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艺术;羼杂于子史中的带有故事性的材料,概非作为小说的中国神话之“流”或后世中国小说之“源”。中国神话作为中国小说的历史源头,不是沿经史子集而是沿着民间口头创作的线索向后世小说发展的。魏晋志怪小说对中国神话的继承,是一种超越时空的隐性源流关系,其动力出自人类自童年时代养成的“彼此谈论故事”的天性和潜藏于人类深层意识中的原始意象。使学界认可这个全新的结构,是如何撰写中国小说史和研究中国小说观念、小说文体发展、演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清末民初,在反抗中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涌现出很多豪侠之士,形成了一股侠义之风,这种侠义之风的产生既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近代历史优良的传统之一,对于我们今天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