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它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这种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品格和力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的反映,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灵魂,主要体现为爱国主义精神、道德精神、时代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和创新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在本质上是历史的辩证统一的。构建现代大学精神应充分体现、弘扬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历史发展和当代横向比较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各兄弟民族凝聚而成的特定民族整体,不应泥守某些书本概念确定它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这一确实存在着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涉及56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及其融汇与凝聚;虽然有很大困难,但进行研究的客观条件是充分的。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海 《西北师大学报》2003,40(5):119-122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抽象、升华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撑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独立与发展,使中华民族居于世界大国之林。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成为56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使中国成为一个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国家。  相似文献   

5.
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的民族音乐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作为一名农村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民族音乐的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欣赏了解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树立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考察民族精神的性质可知:民族文化的精华、稳定性与流变性的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本质规定。因为儒学具备了这些本质规定,所以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这是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上海教育》2004,(8S):50-5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传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的品质是由民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决定的。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代表和中华民族精神最忠实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的中国共产党在80余年的奋斗历程中,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和需要,在继承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地培育、铸造新的民族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全面开展国民教育的今天,我们只有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十六大要求我们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伟大民族精神,对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能够广泛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可以显示强大的综合国力。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8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带有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风貌的意志和品质.当代大学生将在秉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原动力。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既是高三历史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高三历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革命先辈在血与火、生与死的严酷考验中,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舍生忘死,缔造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先  相似文献   

14.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宝贵的精神积淀和文化财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怀,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现今的教学体系当中,语文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最主要的载体。其中,“家国情怀”作为民族情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价值,并对语文教学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解读。  相似文献   

15.
冷印 《教育艺术》2008,(6):50-51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礼仪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开放的民族。在5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始终维持着一个统一、和谐、发展的局面。而维系中华民族统一、自立、自强进取的精神支柱,支持中华民族连续发展,绵延不绝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乃是这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厚德载物。  相似文献   

16.
红岩精神根植于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一个典型时期的集中体现。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团结统一、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坚贞不屈的崇高品格等等优秀的民族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依然应该在与时俱进精神指导下,在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弘扬红岩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保持生存与发展态势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守护神.自强不息、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民族主导价值观的实践体现.自强不息、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复兴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探究,既要注重赓续过往的研究理路,又要注重对接新时代的主线思维。一方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旨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建构,就此意义而言,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先导;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认同范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一体两面的密切关联。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复合概念,“中华民族”体现其主体性,“共有”体现其方向性,“精神”体现其本质性,“家园”体现其同构性。在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主体性要求正确把握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方向性要求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本质性要求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同构性要求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高度重视对上述关系的处理,通过系牢中华民族精神纽带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略谈民族精神及其培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他强调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思想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本文试图对民族精神及其培育问题谈些学习体会。一、…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大发展,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统一,是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求。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我们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