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对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较为贫乏,且场馆开放也不够规范,有偿开放能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并为高校带来经济利益;高校场馆资源的利用与场馆自身的条件设施、思想意识、管理水平有关;资源开发的赢利效果受场馆条件和经营思想两方面的影响.如果能合理开发、建设、利用、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充分发展和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将十分有利于推动体育事业的进程,并对全面推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十二届全运会体育场馆赛后的运营状况,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以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发现多数大型体育场馆存在重视建设而轻视赛后运营;缺乏专业的科研、管理和营销团队;品牌意识与无形资产重视不够等问题.建议:将场馆的比赛与赛后的经营等事项纳入到建设前的筹划期中来,树立正确的指导理念,注重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改革全运体育场馆管理体制,走企业化模式;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建设专业化的经营团队;充分利用场馆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成旅游资源;提升高校全运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中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规模、形式、管理模式等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存在着转变思想意识力度不够,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低,缺乏媒体宣传等诸多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转变思想,加强管理,多渠道融资,与媒体联合,提高场馆设施为大众体育运动参加者服务的质量等,以充分发挥其体育健身功能和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规模、使用情况、管理模式等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深入分析目前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过程中存在场馆设施严重不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服务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性意见,为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合理利用和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顺利构建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杨伟 《考试周刊》2008,(46):104-105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的体育运动,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提高场馆资源的利用率,应适当引入投资项目,合理开发、建设、利用、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充分发挥我校体育场馆设施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咨询法,对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开发与管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场馆在完成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等主要任务后,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组建管理团队、委托场馆运营公司代理专项业务,大力开发利用无形资产、提高设施利用率,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资源优势和多功能性,追求场管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制、场馆基础设施、服务内容和形式、健身专业指导队伍等方面指出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从改革社区体育服务管理体制、加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指导队伍建设、加强体育经济立法、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和人才等优势资源方面提出了对策,旨在为构建新型江苏社区老年体育健身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鄂西北襄阳、十堰、丹江口9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及利用效率与效益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各校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包括学校超常规发展带来的资金短缺,场馆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训练和校园体育活动的需要,管理者思想认识和管理不到位,场馆设计、布局、建设、养护和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等.提出了拓宽体育场馆建设融资渠道,提高场馆设计科技含量,合理选址,完善场馆配备目录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海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南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教师工作情况令人担忧;高校体育教学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新的<体育课程纲要>的要求;各种场馆设施和器材严重缺乏,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中明确制定的各类体育场馆设施的定额标准缺口较大.针对海南高校体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合肥市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讨合肥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对策.研究发现,合肥市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力度不够、开放率低、安全保障措施匮乏、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经费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通过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建立经费补偿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校园、锻炼场馆的安全措施,以及多渠道向社会开放等发展对策,以促进合肥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  相似文献   

11.
徐京峰 《广西教育》2009,(18):102-102,105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可能面临五种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环保风险、安全风险:固定资产折旧风险。为有效规避诸如此类的风险,高校应当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妥善处理开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对场馆进行科学运营。同时,应建章立制,依规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河南省高校为例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探讨,在分析河南省体育场馆建设现状、河南省体育场馆建设资金及来源的基础上,提出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建设资金投入的选择策略,以期对河南省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对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红卫 《文教资料》2005,(32):31-32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指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体育场馆建设的设计理念,尽快完善我国体育设施标准化的制定、管理和实施工作,加强统一规划、拓宽融资渠道,紧密结合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后,学校应当承担对体育场馆的安全保障义务。学校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主要涵括场馆设施安全保证和服务管理安全保障两大方面。为转移学校在开放体育场馆中不可规避的风险,应设立与推行学校体育场馆公众责任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昆明市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昆明市高职高专院校既存在体育场馆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场地资源严重缺乏,又存在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率低、设施闲置等问题.因此,建议学校领导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投入及对外开放力度,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体育场地设施的供求矛盾仍是目前推动全民健身进一步深入的主要矛盾。高校普遍存在体育资源开发及利用不足、场馆器械利用率低等特征。采用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分析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管理的经验,探讨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和条件,使之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本研究旨在为公共体育场馆科学化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保证体育高校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经营管理高校体育场馆,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便利,充分发挥专业体育院校场馆的社会功能已成为目前研究高校体育场馆的重要课题。从场馆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剖析体育场馆的性质,提出高校体育场馆应该与周围社区群众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体育场馆使用价值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现存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体育高校场馆经营、管理、创收提供可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尤其是中高档体育场馆不断增加,但存在着资源缺乏与新建体育场馆档次过高的不协调现象.应加快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尽快形成"学校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的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体系;应推行合同管理,即制定运营规范和标准,逐步引入市场竞争主体管理,学校只扮演监管角色,从而使高校体育场馆规范有序地运行,更好地服务学生、教职工和周围社区.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规避目前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保证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体育场馆建设的顺利进行,对第七届农运会场馆开发模式进行了创新.在场馆建设前,预先进行场馆发展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保证场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场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农运会场馆规划采用后续利用的超前考虑模式,为城市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了保证农运会体育场馆项目顺利进行,对农运会体育场馆项目进行了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定性分析,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管理对策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蒋街良  陈赛红 《考试周刊》2009,(46):142-144
余暇体育作为一种运动休闲的体育,它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科学的闲暇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文体生活。本文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院大学生余暇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院大学生进行余暇体育的时间较少.男女大学生的项目选择有所不同,学校现有体育设施不足.缺少体育文化氛围.同时缺乏余暇体育指导人才。作者对我院大学生余暇体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并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切实重视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并完善大学生的体育管理模式,同时加大对余暇体育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