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海丽很忙,采访途中,她的手机不时地响起来,打断了我们之间的对话。她发来短信息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什么可采访的。“话虽如此说,可我们都知道,普通人的成功经历往往可以给人以更丰富的激励和启示。我坚信,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果然,接连几天的陆续采访之后,章海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一个曾就读农校园林绿化专业的女孩,毕业七年间,从职员做到了副总经理;她,中专毕业之后,一直没有中断过继续求学之路,先后获得大专、本科学历,将来还计划考研;她,一个“80后“女生,靠自己的力量,成为了有房有车一族……  相似文献   

2.
昨天,有个记者采访我,该记者年纪20出头,新闻专业毕业,我跟记者聊了一个多小时,内容不是我接受采访,而是我告诉她如何去采访一个人(按理说大学应该都学了)。之前这位记者打电话采访我,第一个问题问出来之后,我就知道她没有做好功课。告诉她先准备一下再来问,一来是对她负责,不然我顺着她说一定会说得乱七八糟,最后她一句都用不上。二来我也对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3.
亦安 《大学生》2014,(18):64-66
正本期关键词:求职故事这是一段一波三折的求职故事,大四毕业的求职路上,本文主人公经过了七个月的超曲折过程,最终获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采访陈洁瑜的当口,她刚刚完成毕业论文答辩。陈洁瑜欣喜地告诉记者,论文答辩拿到了优。"从小,我就是个不服输的女孩,但凡我认定的事情,我都会全力以赴,因此,结果总能如愿。"如她所言,大四毕业在求职路上,经过了七个月的超曲折过程,陈洁瑜最终获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将于9月正式入职香港铁路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4.
在凤凰卫视中文台三周年台庆晚会上,节目主持人杨澜向观众讲述了一个自己在采访生涯中遇到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故事。那是她采访199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当时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民,但妈妈很有远见,吃苦俭用,在崔琦12岁时,她便让崔琦离开了村庄。杨澜插话问他,如果你在12岁那年没有外出读书,结果会怎样?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崔琦一定会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种地。可是崔琦的回答出人意料:“如果我不  相似文献   

5.
闫总     
大侠 《大学生》2013,(8):72-75
正本期关键词:不一样的村官故事大侠在北京大兴区做村官将近一年,时时给我们写下青春在基层碰撞的真实文字。让熟悉基层的大侠采访那些正做着村官的毕业生,相信会有不一样的视角与感觉,这是我们的新鲜想法。如何做,我和大侠谋划了将近两月,春天到来的时候,大侠说,就从我熟悉的姑娘开始吧--闫总就这样成了采访名单里的第一位。从大侠动手采访到最后完成稿子,期间整整三周,大侠总在深夜跟我倾诉采访的诸种痛苦和欢乐,比如:"她在村里这么多年,问她有哪些特别可说的故事,她竟然说没有!""我和她厮混近一星期,还答应帮她拍照,终于  相似文献   

6.
我认识一位班主任工作做得相当出色的中年教师。什么样的班级到她手里,都很快调理得状态良好、风清气正;什么样的顽童到了她的手里,都在不长的时间里变得知书达理,懂事上进。她确实堪称塑造孩子灵魂的良师。一次听了她精彩的报告后,我建议她把自己的教育故事写下来,让更多的同行受益,自己也留下笔"财富",但她未付诸纸笔。  相似文献   

7.
净恩 《职业技术》2005,(1):28-30
这是一个浪漫的题目,但您将要看到的却绝非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服刑人员,而我对他的采访也是在高墙电网内进行的.采访中,我试图进入他的内心世界.采访结束后,我把他的故事真实地记录下来,目的在于让您和我一起"听别人的故事,琢磨自己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致美丽的你     
我的母亲没有美丽的容颜,没有丰富的学识,没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但她有一颗纯净的心。 或许连她自己都不知晓,曾经光洁的面庞是何时出现细纹的,那一头青丝又是怎么染上白霜的。自我降生那一刻起,她不再关注自己,而将心思全放在了我身上。  相似文献   

9.
我曾经接到过一位幼儿园教师的电话,她曾不只一次地打给我,像是打给一位自己很熟识的朋友,很信任地跟我倾诉她对工作现状的不满、对生活遭遇的抱怨,甚至还虔诚地希望我能给她解答和安慰。刚开始,我很为难也很不解,在面对一堆稿件要处理的时刻,还要听她如祥林嫂一般的唠叨,并且,我与她素昧平生,真想决绝地挂掉电话。我与她的年纪至少相差十岁以上,我除了能对她的心境表示理解和同情外,实在没有办法给出深刻和专业的回应。但奇怪的是,每次我都能坚持听她说完,然后礼节性地安慰她一下。随着她打来的次数和频率慢慢增加,我开始换了种心态认真听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作家阿来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称,《尘埃落定》之后,我故意放慢了自己的写作速度,其实,这10年如果要我写很多东西,我也可以写,不是没有故事,我占有的资源应是在中国作家里非常得天独厚的。但我没有这种愿望,我经常讲,就像轰轰烈烈谈过一次恋爱之后,马上又开始和另一个人再这么刻骨铭心地来一次,我做不到。小说写作对我来讲,  相似文献   

11.
心理咨询室里,一个愁容满面的高三女孩说想去重读高二,问我好不好。我想,应该先弄清她要重读高二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沟通,我总算明白了女孩的心态。她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没有满足感,这使她感到很痛苦。她觉得如果重读一年,也许就会有满意的学习状态了,所以她想重读高二。但事情并不如她所想。以她这样的心态,即使重读高二,也还是找不到满足感。因为她陷入了一个认知误区———不知道自己想达到怎样的学习状态,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得到什么。于是,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几个人路过一片瓜地,他们被允许每人摘一个瓜,但只能往前走不能回头。其中有…  相似文献   

12.
流量标签不用撕掉,因为那不是我能控制的;但实力是我可以把控的,我可以做到有或者没有,我当然想做到有。--此前,易烂千玺成为《新周刊》首位“00后”封面人物。在一段采访花絮中,易样千玺提到自己童年的故事,也说到自己和同龄人的区别,表示,虽然别人对他的定义是流量明星,但自己可以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关于未来,他认为自己有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3.
应征信选登     
在12月杂志上,小羽读者因成绩不好使父亲对他失去了信心,他很难过。下面是两位读者给她的信:小羽:我也曾让爷爷奶奶失望过,但我自己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我始终记着四个字“坚持到底”。后来,在我的努力下,成绩慢慢上升。可以说,我是用自己的行动让爷爷奶奶对我恢复了信心。努力  相似文献   

14.
初见黄璎芮小朋友,感觉她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显得矮小、瘦弱。她告诉我:“老师一拉起我的手,就总爱问我有没有吃饭?”但她手臂上写着“中队长”的鲜红袖章却让我眼前一亮,耳边听到的更是老师对她的满口称赞:“她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她成绩优异、书法漂亮,她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这个看起来如此娇弱的女孩子,一定有不少故事了,于是,我采访了小璎芮和她的老师及家长。5岁时,小璎芮由于感冒引发了心肌炎,自此,医生就嘱咐她以后不能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长大了,身体状况虽然有些好转,但现在跑得太快或跳得太急,小璎芮仍会…  相似文献   

15.
余丹清曾是深圳滨河中学的学生,由于成功地采访了一些大人物,她自己也成了小名人,在谈到自己往日的故事时,她说:我这个人天生固执,如果谁对我说“这件事你干不了”那我就偏要去干。有人告诉我,当记者是很苦的。我不怕,我想试试这苦的滋味。这时,我知道广东《少年...  相似文献   

16.
张洪山 《班主任》2014,(10):72-72
我是一名在校师范生,大学二年级时在学校图书馆邂逅了《班主任》。从那时起,我便成为她忠实的读者。在大学里,我们学习了许多教育理论知识,对于赫尔巴特、杜威、加德纳等教育大师有了基本的认知,但苦于没有教育实践作为支撑,而《班主任》杂志中诸多优秀教师的案例故事成为我运用理论的载体,也为我今后走上教师岗位提供了参考。相信有了她的陪伴,我们会站得更高,能更快走进教育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17.
她躺在香港的浅水湾里,寂寞地。   南国的水会永久地润着这位北方姑娘。   我不知道呼兰河畔──她的故乡──如今是怎样的景象。它离我太遥远。可是我能感受到 80多年前的呼兰河,甚至能见到那里的冰雪、街巷和人──通过文字。人世没有留萧红很久,但她却留给了人世永恒的财富 !她把自己纯美的情感和真实的思想用文字凝结起来,留给后人。当我读着《呼兰河传》时,我仿佛看见一个活生生的幼年萧红,她正用自己小小的脚印串起长长的故事。她的脚印时深时浅,故事的色彩便时浓时淡。   更鼓一声声地敲着,月儿升了又落了。呼兰河这个…  相似文献   

18.
我是在网络上认识李晓艳的,那时她是个高三学生,偶尔在一个叫童话世界的版块露面。因为职业原因,通常当我出现在网络上时,我都觉得自己像一头警觉而敏感的猎犬, 细心地嗅闻着哪儿冒出天分与灵性的气味。当我发现李晓艳的童话时,很难相信这出自一位中学生之手,我立刻给她发了消息:“《少年文艺》想采用你的童话《小耗子阿蘅与小洞的故事》,可以吗?”从此就认识了晓艳。在这之前,她从来没有发表过作品,但从一开始我就认定,这位只有18岁的女孩会崭露头角,会“写出来”的。因为,童话对于她来说是生命最内在的需要。她把自己的经历、希望与创痛,都写在了童话中。在最天马行空的想像中,有着生命最真实的底蕴。如今,《小耗子阿蘅与小洞的故事》已被选入由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编选的《2003年度最佳童话》中。本期我们发表的是她的第二篇童话,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此外我们还请李晓艳写了一篇小小的自传《童话——天使的翅膀》,想必读者朋友会从中看到一个女孩成长的心路历程,那是一个破茧为蝶的过程。从2004年开始,我们每期将挑出一篇精彩稿件,在刊出之前先邀请一些读者“先睹为快”本期我们邀请了启东中学南京分校的同学参与这个活动,他们诚恳真挚的感受附于文后愿意加入《少年文艺》“先睹为快”行列的读者朋友、班级、学校请与我们联系,《少年文艺》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期主持:章红  相似文献   

19.
许逸欣 《新读写》2014,(3):18-19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莎朗·德普珀的作品《听见颜色的女孩》。讲述了“一个激昂而坦诚、令人无法抗拒的故事”,这个故事感动了美国无数读者。故事主人公——11岁的美乐笛是一个特殊儿童:她没法说话、没法行走、没法写字……这一切令她绝望得几乎失控。但坚强和乐观使她一点点找到了自己从未发现的内在力量。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希望读者能从美乐笛的故事中读到力量和韧性!  相似文献   

20.
香蕉之诗     
12年前,我到苏北平原采访一位民办女教师。我有过许多次采访,但那一次是极难忘的。我在三间宽敞的砖房中见到她.那房新落成不久,木框没来得及刷漆,露出木头的白印,窗户还没安上玻璃,一律都朝着原野洞开着,初春的风吹来料峭清新的泥土气息。我知道这三间新房是她和丈夫用自己一年的小麦,外加上全部积蓄的1500元钱盖起来的。这就是说,她家一年将没有细粮吃,并且将身无分文,彻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