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据香港媒体报道,内地共17名省级和市级状元被香港大学最高达48万元港币的奖学金挖走,情愿舍弃内地学生趋之若鹜的北大、清华。省级状元中,包括北京3名文科头名、上海2名文理头名、湖南2名文理头名,另外还有来自广东、安徽、云南、西藏等地各1名高考头名,这些状元大部分修读文科。北京的3名女状元本来  相似文献   

2.
一年一度的高考,总是带来许多发人省思的教育信息。关于“女状元”辈出的消息,并非始于今年,只不过今年又一次被验证和强化。北京今年和去年文理两科的“状元”均为女性;陕西今年文理科3名“状元”均为女性;各地的文科状元大多为女性;上海今年文科前10名中,7名是女性(去年8名是女性)。高考成绩,尤其是文科“男不如女”已是各大城市的普遍现象。文科院校的女生更是占绝对优势。今年北京重点大学录取的文科学生中,女生占73%。北京外国语大学1994年招收的男女生比例,已为1.3:8.7,必须降格以求才能招到男生。去年,上海大学也传来美院招生几成女生一统天下的消  相似文献   

3.
吴建锁 《成才之路》2011,(16):86-86
作为一名普通班主任,寒来暑往,已十载有余。十年以来,所带班级在高考中也取得了一点成绩,2004年高考晋州市文科状元秦磊升入南开大学;2006年高考晋州市文科状元李金磊升人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高考刘婵以文科河北省第六名的好成绩升入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冲升入清华大学,更是被同事们戏称为“龙凤齐飞”。回想十余年班主任工作,有几点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  相似文献   

4.
2007年是广东省新课改后高考的第一年,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再次名震南粤,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一名全省高考文科总分"状元"、一名全省理科基础单科"状元"、一名佛山市生物单科"状元"以及一名高明区理科总分"状元"。从2003年以来,高明一中就"状元"频出,至今已经培养出了三名全省总分"状元",创造了  相似文献   

5.
子寒 《高中生之友》2008,(18):11-12
据有关部门调查,从2005年开始,全国高考男"状兄"人数所占比例逐年减少。截至2008年,三年间男"状元"总体比例仅占37%,而女"状元"从1999年的33%上升至2008年的60%,上升近一倍,势头迅猛,令人刮目相看。有关人士分析,将来几年,仍可能会是高考女"状元"趋多的态势。在我国1999年~2008年的高考"状元"中,全国高考理科"状元"中男生约占55%,女状元约占45%,男生处于领先优势;但文科"状元"中,女生却占绝对领先地位——70%,文科"状元"似乎是女生的天下了。在今年高考中,全国60名高考"状元"中,女生36人,男生24人,男女比例为4:6,其中文科第一名中,仅有6名男生,女生占到了近七成……  相似文献   

6.
今年北京市的高考,因为出现3名女生并列文科状元,于是就出现同年4状元的奇观,这在北京高考史上便成为状元数量最多的一届。这四位高考状元分别是一位理科状元——人大附中梁思齐,及三位文科状元——人大附中伊思昭、师大二附中朱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徽州人才辈出,科第连绵。根据地方志记载统计,明代徽州有举人1100多人,清代有1536人。明代徽州进士452人,居全国第13位;清代徽州进士684人,居全国第4位。明代徽州状元为3人。而清代112科112名状元中,徽州本籍状元4人,寄籍状元15名,共19人,占全国的17%,居全国第一位(原被认为状元数最多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人,但其中有6人为徽州人)。此外,歙县明清两代共取进士623人,居安徽省诸县首位。  相似文献   

8.
2007年是广东省新课改后高考的第一年,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再次名震南粤,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一名全省高考文科总分“状元”、一名全省理科基础单科“状元”、一名佛山市生物单科“状元”以及一名高明区理科总分“状元”。从2003年以来,高明一中就“状元”频出,至今已经培养出了三名全省总分“状元”,创造了广东省县级中学的奇迹。第一个“状元”的产生也许是偶然,但接二连三地涌现,那就存在必然的因素了。本期,高明一中校长赵超越、教导处主任李昌旺、副主任黎朝军将为我们讲述他们的备考“秘笈”。  相似文献   

9.
杨媛  金梦 《学习之友》2008,(12):54-54
“民办学校能培养出高考状元?”今年,广东省高考文科“状元”郑润泽的母校——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把这个“?”变成了“!”。在2008年高考中,潮阳实验学校不仅出了个文科“状元”,考.生中还有八人分别进入汕头市文理科前10名、四人成为汕头市单科第一名,以本科上线率96.2%、总上线率100%的成绩位列汕头市第一。  相似文献   

10.
明代状元及第后,直接供职于翰林院,其仕途起点高于其他新科进士。科举及翰林制度下的文学生态,以及翰林文人的特殊心态,都对状元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一方面,明代状元的仕途,决定了其文学创作是馆阁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状元的诗文创作又不完全受制于馆阁文学,特别是在仕途受挫后,其创作更呈现出与馆阁文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作者从明代状元的仕途、文学对明代状元仕途的影响和仕途对状元文学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梳理明代状元之仕途与文学创作的多重关系,以期对明代文学和明代社会获得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运用朝代划分、科举功名等级、考据学、史料学、状元效应理论及古代府县行政区划学理论,对南宋至清代宁波与湖州府科举状元人数考证,认为南宋两府科举状元具有人数相同、南宋两府科举状元均出于府衙所在地、两府文科状元较多,武科状元绝少三个共同点;使用数量统计学,得出了明清两代宁波与湖州府科举状元人数存在差异之结论。最后,采用藏书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对宁波与湖州府科举状元出现人数较多原因进行了探讨。从古代藏书文化分析,宁波与湖州两府均有藏书家。书籍增多,对促进两府文科状元产生,起到间接作用;宋代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系两府产生较多状元之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3.
东林党与复社是相继崛起的士大夫群体,对于晚明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二者在人员构成上师传衣钵;政治活动上声气相求;政治理想上志同道合;学术观念上一脉相承,是对于晚明政坛党社一体化格局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4.
明未清初出现了多部红拂剧作,以张凤翼《红拂记》、凌漾初《红拂三传》、冯梦龙《女丈夫》及近年发现的曹寅《北红拂记》为代表,各剧本之间关联紧密。经比对分析可知,推陈出新是红拂剧改编的轨迹,不同的曲学主张和创作意图是红拂剧改编的原因。围绕红拂剧目的改编与评点,汤显祖、凌淳初、冯梦龙、吕天成、沈德符、曹寅、尤侗等曲作家、曲论家纷纷卷入其中,在曲辞、音律、情节架构、场上案头等方面表达了各自的曲学立场,从中可以窥见明末清初曲学界理论上的分歧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复印报刊资料"中人文社科综合类期刊有<社会科学总论>和<文化研究>两种,本文以这两种期刊转载的论文为研究对象,根据CSSCI中历年的被引数据,计算它们的影响因子,并与同类期刊进行比较,由此评析"复印报刊资料"综合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情况及其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坊是闽西上杭的亡明爱国诗人,他一生不仕不娶、孤高傲世、崇尚忠义、劝政为民、怡情山水.所著诗文<天潮阁集>被近世柳亚子称之为"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刘坊不愧为明清之际的杰出文人.足以让闽西人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17.
《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是明初朱权关于元及明初杂剧题材的分类研究。《太和正音谱》的分类延续了宋元时期"科"的类别范畴和说话家数的题材分类传统,形成了"杂剧十二科",首次系统地完成了对杂剧题材的理论概括。虽不全面,但却显示了特别的意义。类别的划分显示了朱权本人慕仙求道的心态意绪,其悲欢离合剧类涉及到戏剧审美的内涵,已有了悲剧喜剧分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科举文科考试对军事的影响表现在:一是文科科举举人、进士担任了许多军事武官;二是文科进士不少人写了一些军事著作。武科科举考试出身的人才一方面写了不少的军事兵书;另一方面涌现出了许多战功累累的军事将领。  相似文献   

19.
关注海子其人其诗,我们不难发现海子作为赤子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理想破灭后反抗绝望的勇气。通过分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我们感受到赤子诗人海子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强烈追求和无限憧憬.也体会到理想破灭的海子内心痛苦的无声呼唤。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南中大姓成为了西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当时统治今黔中地域的主要是祥柯大姓,影响最大的是龙、傅、尹、董、谢等豪强势力集团。在牂柯大姓的统治下,黔中地域在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贸经济、文化艺术及教育各个方面发展较为缓慢。但是由于迁入的内地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手工技术,当时黔中地域还是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