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朱自清写的《春》,是一篇饱浸感情的优美散文。全文不过七百来字,却给我们绘出了一幅瑰丽多彩、春意盎然的“春景图”。画面万物复苏,生气勃勃,引人入胜,催人振奋,激发人民“上前去!”迎接祖国美好春天的到来。 “春”,的确是惹人喜爱的字眼。谁不爱“春”呢?所以,从古至今,写过“春”的人很多,骚人墨客,诗人才士,不知曾献给它多少赞词。单说唐代吧,李白写过《春思》,杜甫写过《春望》,李商隐写过《春雨》,孟浩然写过《春晓》,金昌绪、刘方平都写过《春  相似文献   

2.
张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红楼梦》,在艺术构思方面,都提出了一个“不写之写”的问题。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谈到《金瓶梅》的作者写的六个妇女用了不同的方法时说:“其正写者,惟瓶儿、金莲。然而写瓶儿,又每以不言写之。夫以不言写之,是以不写处写之。以不写处写之,是其写处单在金莲也。”脂砚斋在第三回的夹批中说道:“写如海实不(按:此“不”字当衍)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  相似文献   

3.
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常常为学生千人—面、似曾相识的作文而苦恼。写《同桌》,大多数人都重复大同小异的故事——同桌之间的“恩恩怨怨”;写《童年》,大家都写类似的事情——游泳、游戏、无忧无虑;写《友谊》,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讲述同学之间的误会和惜别的故事……如此等等的程式化,使作文训练进入了“死胡同”。但也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教师带来了惊喜。有的学生写《同桌》时,写了他父亲晚上来校“扫盲”,儿子白天来读书,父子同桌,互帮互学;有的学生写《老师》时,虽然也以老师关心学生为主题,但选择较新颖的角度来表现,如《我们…  相似文献   

4.
茅盾同志散文《雷雨前》的写作年代,各家说法不一:有“写于三十年代初期”,“写于一九三0年左右”,“写于一九三二年夏秋之交”,“三十年代前期写的”等等说法——最近我们看到一则资料,其中引录了茅盾同志的一篇短文。现照录如下:《随笔三篇》作者题记我把《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献给年青的朋友们。这里是三篇散文。这  相似文献   

5.
再谈“平分土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土地改革中没收和分配土地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一文中,对于“平分土地”问题单写了一段,但是写得比较简略,没有展开。文章发表以后,很快就看到了金德群同志写的《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党的“平分土地”的主张》(载《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以下简称“金文之一”),并重新读了金德群同志写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配土地的标准问题》(载  相似文献   

6.
我在教《宿新市徐公店》(五年制语文第八册5课)时,采用了“创设情景”的做法,效果较好。 (一)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我问:“《咏柳》和《游园不值》都是写什么时候的景物?”学主回答:“是写春天的景物。”我接着说:“对,是写春天的景物。春天,是花的季节,是绿的季节,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历代诗人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句。《咏柳》通过写象‘碧玉’、如‘丝带’的柳叶,赞美了春风。《游园不值》通过写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和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呈现出的是“经验了人生而写作”。中篇《虹》则是由“经验了人生而写”向“分析了人生而写”的转变。《子夜》、《林家铺子》、及“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创作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学发展的丰碑。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介绍一种事物》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本单元围绕“学写说明性文章”这一主题,以“说明白了”为目标,编排了《太阳》和《松鼠》两篇精读课文,以及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范例。本次习作要求学生选择自己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聚焦事物的主要特点,尝试适当使用说明方法、从不同方面把事物“说明白”,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使其获得知识。写之前,确定要写的事物、列出提纲,围绕中心梳理资料,为“写”做准备。写之时,细化提纲,要求“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写之后,引导学生分享习作,进一步体会说明性文章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林兰香》的内容丰富复杂,全书以明初开国功臣泗国公耿再成之支孙耿朗一家,自洪熙至嘉靖百余年的盛衰隆替为主线,相当全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它在明清小说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接《金瓶梅》和《红楼梦》的一节联系链。《金瓶梅》、《林兰香》和《红楼梦》写的都是家庭日常生活及其悲剧命运。《金瓶梅》主要写的是恶霸、富商、酷吏西门庆家的平庸而靡烂的生活;《林兰香》则主要写的是勋戚世家的生活;《红楼梦》写的是: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主要写贾家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换句话说,《金瓶梅》写的是“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林兰香》写的是儿女“情怀”  相似文献   

10.
半个世纪前,西安事变曾震惊中外,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叶永烈写了百万字的长篇巨著《红色三部曲》。第一部《红色的起点》已于1991年出版。它写的是“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二部《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亦已出版,写的是“中国共产堂有了领袖毛泽东”。目前,作者即将完成第三部《毛泽东和蒋介石》,写的是“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打败蒋介石”。《西安斗智》为其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脱稿于一九四四年三月十日,旋即由《新华日报》刊出。此文后来编入文集时,作者在文章后面写了“附识”如下:“此文以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九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刊出,连载四日。二十四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对我攻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尴尬相是很可悯笑的。”对于“附识”中所提到的“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攻击《甲申三百年祭》一事,历来  相似文献   

12.
20 0 1年广西中考大作文题 ,出题者要求考生就自己的特长 ,谈谈此特长发挥过什么作用 ,取得什么成功 ,并谈谈因此而产生的感受。不少考生能扣此题旨作文 ,写了记叙文 :《我的特长———写作》(演讲、书法、画画、唱歌、跳舞、游泳、打篮球、踢足球、下象棋等 ) ;写了议论文 :《要敢于展示自己的特长》等 ;说明文 :《我是这样养花的》 ;有的根据自己的性格“爱笑”、“爱疯玩”写特长———《演相声》 ;有的根据自己特点“快嘴”、“快舌”写特长———《善辩》 ;还有的写了工作能力强等特长。这些考生如能写得“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立意新…  相似文献   

13.
(接第二期)即作文 ,修订版《大纲》改称为“习作”。如果用修订版《大纲》与试用版《大纲》(以下简称原《大纲》)相比 ,作文这一部分恐怕是变更最大的一部分。具体地说 ,修订版《大纲》较原《大纲》作了如下“修订” :第一 ,淡化了文体。首先 ,修订版《大纲》将“作文”改定为“习作” ,就明确地告诉我们 ,小学生的习作 ,既不是成人的写作 ,更不是文学创作 ,只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 ;其次 ,修订版《大纲》不再提“以学写记叙文为主” ,只是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另外 ,修订版《大纲》对学写应用文的要求 ,只…  相似文献   

14.
鲍红新 《现代语文》2009,(10):127-127
叶舟的中篇小说《羊群入城》在“写什么”与“如何写”两个层面上,对“当代小说应该如何表述底层”这一新世纪“底层写作”论争中的焦点问题给予了精妙解答。而在“为谁写”这一层面上,《羊群入城》仍未脱出“快意苦难”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16.
[单元课文]《白杨礼赞》《听潮》《钓胜于鱼》。(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体裁比较。这三课都是散文,但写作目的不同。前两篇是抒发感情,抒情方式有异:《白》是托物抒情,《听》是借景抒情。《钓》则是说明事理,是篇富含人生哲理的散文。2.内容比较。《白》侧重写形,浓墨重彩刻画“白杨树”的形美,形神统一,表面写树,实则赞人。《听》侧重写“声”,尽力辅陈描绘海潮音,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钓》侧重写“事”,叙议结合,事例是议论的基础。3.线索比较。《白》以“白杨树不平凡”为线,写了它…  相似文献   

17.
陈毅同志写的《冬夜杂咏》共二十七首,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三首。《冬夜杂咏》组诗寄给《诗刊》时,作者写了一个“小记”说:“一九六○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首,寄兴无端,几于零乱……”“杂咏”,“杂”的意思是五彩相合,就是说这一组诗的题材广泛,揭示的主题多。  相似文献   

18.
鲍红新 《现代语文》2009,(8):127-127
叶舟的中篇小说《羊群入城》在“写什么”与“如何写”两个层面上,对“当代小说应该如何表述底层”这一新世纪“底层写作”论争中的焦点问题给予了精妙解答。而在“为谁写”这一层面上,《羊群入城》仍未脱出“快意苦难”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将“争”写作“争”就成了错字,为什么?有篇题作《“彐”和“■”形辨》的短文谈到:“凡没有笔画自上而下从中间穿过时,一律写‘彐’;凡有笔画自上而下从中间穿过时,一律写‘■’。”(载《中学课堂内外》一九八四年创刊号,作者潘泽生)从新《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等书看来,这说法是正确的,它从汉字书写的角度告诉了大家一条形辨的规律。但是“彐”和“■”为什么非如此写不可呢?下面,我简单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诗同《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诗篇一样,是作者后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诗人在描写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其艺术特色表现为: 一、动静结合。“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可见深山之荒僻与幽静,忽然“嗡嗡”的钟声在深山中缭绕,使本来就很寂静的深山显得越发安谧。前句写静,后句写动,以动衬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思是泉水由于受到危石的阻挡,发出了沉的响声,照在青松上的阳光,由于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给人寒冷的感觉。“咽”写出了泉水在嶙峋的岩石之间流动所发出的幽咽之声,如此低微的声音诗人居然能听到,可见深山之“静”;阳光照在松林上给人冷的感觉,可见深山之“幽”,前句写动,后句写静。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王维深谙此道,静之精神写不出,以声写之。且看他的其他诗作:《酬诸公见过》“雀噪荒村,鸡鸣空馆”;《鹿柴》“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