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丁文才 《教育》2013,(12):34-44
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 答:后天下人之乐而乐。 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答:具有永不枯竭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为师之乐     
世间的快乐多种多样:工作之乐、玩耍之乐、天伦之乐、友情之乐,等等,而为师之乐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冯书香 《考试周刊》2012,(93):50-50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论语〉八则》一课,收录了《论语》一书中的八段对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其中之一,且位于所选八段对话之首。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六则》的首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相似文献   

5.
为师之乐     
世间的快乐有多种多样,工作之乐、玩耍之乐、天伦之乐、友情之乐,等等,而为师之乐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也许有人会说:整天备课、上课、自习、作业,烦都烦死了,哪有什么快乐可言?而我要说,那是你没有认真地去体味。如果你认真地去体味了,你会感到为师的时光是美好的,能让你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能激起你追逐知识的欲望,能给你无限的遐想与梦幻。与孩子们相处,你可以有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与他们同欢乐、共悲伤,课堂上和他们一起攀登,课余与他们一同嬉戏。下雪了,一块儿打雪仗;草绿了,结伴去踏青。与孩子们相处,你可以…  相似文献   

6.
郭丽荣 《语文教学之友》2006,(2):8-17,43-4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相似文献   

7.
乐在其中     
王传富 《山东教育》2005,(31):58-58
年前,置办年货.忙得“不亦乐乎”。过了年.别人都在尽情地玩.哪里开心、哪里热闹就上哪里去。我呢,早就寻思好.要趁着这个机会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怎么提高、充实呢?拜谁为师呢?远在济南.近在眼前,《山东教育》就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8.
《五柳先生传》一文的结尾有这样三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三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治下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相似文献   

9.
王鑫 《学语文》2013,(1):68-68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论语〉八则》一课,收录了《论语》一书中的八段对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其中之一,且位于所选八段对话之首。对于此段对话中的“说”字,许多人认为其是“悦”的通假字。  相似文献   

10.
话题作文 四川成都市:“守望”。2010年第6期(指《作文成功之路》杂志,下同)《半命题作文“守望____”导写》。 湖北随州市:“快乐”。2010年第6期《快乐诗意地生活》,不仅介绍了快乐五法,还给出四种构思角度,两篇学生习作。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在全国38个实验区实验已近一年,许多省、市、自治区正在扩大实验范围,并开展教师通识、学科培训。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学生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实现这些变化?一、课改:传统·借鉴·创新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课程是“六艺”,课程实施是今天倡导的愉快教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我们把《论语》也视为一部教学档案,可以从中透视出师生课程实施中的无拘无束、充满快乐、洋溢个性和积极情感。到了韩愈的《师说》,将教学实施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对教学实施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张继楼《童年的水墨画》(组诗)是人教版五下第9课《儿童诗两首》之一,包括了三首小诗,每首小诗着力营造童年闲暇的一个片断,分别以“街头”“溪边”“江上”为题,最终整合成“童年的水墨画”长卷。每部分均有一个共同的字眼“笑”,使“读书之乐、垂钓之乐、戏水之乐”更加鲜明。通篇洋溢着快乐的情感基调,表现了纯真年代的儿童极富情趣的闲暇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一代宗师的传神写照──析《〈论语〉六则》之一乌鲁木齐徐福绵九年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论语)六则》的首则即《论语》之开宗明义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乍看起来,明白如话,没什么奥义;但...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全面成长。新的《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创造与审美愉悦往往成正比关系。当人的创造力得到进发,当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时.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课程是一种使学生学习生活充满乐趣的过程。由此可见,艺术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的“快乐”不断晋级,让他们充分感受艺术之魅。通过启发、引导,让其在富有情趣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技能,体会艺术之乐,让艺术课成为学生展示个性,获取成就感的大好舞台。笔者以《猜猜我是谁》一课为例淡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15.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今天看这句话,也许觉得很浅显,很平常,朋友从远方来看我,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不过,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语境的,在这句话前面,他还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说,这"乐"是快乐,比"悦"这种愉悦的感情要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6.
【适用年级】二年级。 一、单元主题总述 师:同学们,这一周我们读了《心灵花开》中第三主题“快乐成长”中的六篇文章:《快乐的球赛》《这样做,是对的》《我是男子汉》《蜗牛的奖杯》《大雁和鸭子》《做一片美的叶子》。这几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论语》首章三句话,是理解《论语》的一把总钥匙。这三句话,提出了学者治学的总则,作出了孔子一生的总结,形成了《论语》一书的总纲。这三句话,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治学”三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第一境界,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第二境界,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第三境界,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这三句话概括出孔子一生发展的轨迹,给人展示出一个真实的孔子。一部《论语》,其实就写了孔子三件事:一是他怎样追求他的理想,二是他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三是他怎样看待别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孔子认为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他的快乐观体现了从实践道德之乐到审美境界之乐,从智者之乐与仁者之乐的层次性。他将立志、修仁和善于交友作为获得人生快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邹雪晴 《教师》2012,(16):82-82
一、诗词教学的困惑 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了《唐诗宋词选读》,学生刚刚拿到这本书,倒也挺高兴,摇头晃脑读得不亦乐乎。但也有学生提出问题:“学诗歌除了读读读,还能做什么呢?”“还可以背背背嘛!”有学生调侃了一句,教室里一片笑声。  相似文献   

20.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重庆陶研文史》(以下简称《陶研》)是我的好朋友,每季定期从远自2500余公里以外的重庆来到江苏镇江,叫我怎能不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