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一句中的“素琴”,课本编者注曰:“不加装饰的琴”。我们认为此注犯了以一般对待特殊的错误。谁也不否认在通常情况下,“素琴”作不加“装饰的琴”解,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应补注一句“此处作无(?)琴解”为宜。把“可以调素琴”中的“素琴”理解为“无(?)琴”有根据吗?符曰;有。梁·萧统《陶渊明传》云:“渊明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初中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其中有一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现行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把“素琴”解释为:不加装饰的琴。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不仅不够贴切,而且还可能会让人觉得课文前后自相矛盾:既然“调素琴”了,怎么又说“无丝竹之乱耳”?(琴是属丝一类的弦乐器)更重要的是,此注释把一个极有韵味的、令人玩味不止的典故,以及这个典故所带给我们的无限情味和无限意趣给遗失了。是何典故?张志和注释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同样,在《…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 ,短短 79字 ,四字、五字、六字对偶 ,隔句押韵 ,一韵到底 ,语句铿锵谐美 ,朗读时朗朗上口 ,故传诵不绝。但是 ,多少年来 ,对《陋室铭》的误解 ,减弱了该文对封建官场本质与封建社会读书人志向认识的思想性。因此 ,有必要正确解读《陋室铭》。对《陋室铭》的误解 ,一在“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的关系 ;一在对“阅金经”的理解。“素琴”一般的解释是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一般的解释是代指琴瑟、箫管等乐器。那么为什么可以“调 (弹 )”素琴而无“琴瑟、箫管等(丝竹 )”的乱耳 ?难道是指独奏就好听 ,合…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陋室铭》中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课本注释“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是沿用了旧注,只是字面上的解释,真正理解“丝竹”在《陋室铭》中的含义,光是说到这里是不够的,还应当“听”出来“丝竹”在这特定语境中的弦外之音。《陋室铭》先说了“可以调素琴”,又说了“无丝竹”,又是有乐器,又是无乐器,若仅依教材注释就出现矛盾了。可见,这里的“无丝竹”并不是真的没有“琴瑟、箫管等乐器”,而是有其他意义。其实,这里的“丝竹”与“素琴”是反义相对,“丝竹”并不是指一般的乐器…  相似文献   

5.
乔俊杰、马玉山在《修辞学习》撰文认为,《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 第一个“无”字似误,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甚是抵牾。此论缺乏确凿证据。要探讨这个问题,必 须弄清“素琴”与“丝竹”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如果不了解古文化知识,会觉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两句很矛盾——“丝竹”指弦乐器管乐器,代指音乐,“调素琴”调出的也是音乐,何以素琴调出的音乐不乱耳,丝竹调出的音乐就乱耳了呢?  相似文献   

7.
新教材初中第二册《陋室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注释:“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沿用的是旧注,这只是字面上的通释,如果要真正理解“丝竹”在《陋室铭》这篇文章中的含义,光凭“看”是不够的,还应当“听”出来“丝竹”在这特写的语境中的弦外之音。其实,这里的“丝竹”与“素琴”是反义相对,“丝竹”不是指一般的乐器或音乐,而是指与村野、朴素相对的华靡、典雅的音乐。丝竹专用于指华靡、高贵的音乐,例子可以举出许多。《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  相似文献   

8.
赵爱兵 《学语文》2002,(2):7-17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课本的注解,把“素琴”解释为“不加装饰的琴”。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欠妥,应该解释为“无弦之琴”。  相似文献   

9.
素琴=无弦琴     
在《陋室铭》中,对“素琴”的注释通常采用:①古朴的琴;②朴实无华的琴。设想,古朴的琴是怎样的?朴实无华的琴又是怎样的?舜,最早削桐为琴,既古远又质朴无华。凡唐之先的琴亦可。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琴,抚之则吟,弹之则嘶,鼓之则鸣,调之则宫商角徵羽相协。这样,岂不与“无丝竹之乱耳”相悖!丝之属,琴其中也。偶然读起《十七史蒙求》(宋·王令纂辑)来,其中有“陶琴无弦”项,注为:《晋·隐者传》,陶潜字元亮。性不解音,唯蓄素琴一张,弦徵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由此可见,“素琴=无弦琴”无疑。  相似文献   

10.
唐人刘禹锡的名文《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一句,可能是"有丝竹之悦耳"之误。因为"无丝竹"与上句"可以调素琴"在内容上互相矛盾;在语言形式上,与其下句"无案牍之劳形"在对偶上有不足,诵读时欠协调。若是"有丝竹之悦耳"则可避此缺陷。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教学》2006年7期上发表胡延永的章《“调素琴”怎谓“无丝竹之乱耳”》,认为刘禹锡《陋室铭》是“表达其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而“厚素琴”、“薄丝竹”的原因是“丝竹”乃达官贵人的音乐。对于前,笔深表赞同,但不敢苟同对“丝竹”的理解.因为“丝指弹弦乐器”.而“琴”作为古代的弦乐器(最初五根弦,后加到七根弦)就属于丝之一。经过了一番索考,笔认为作抚弹的素琴本是取典陶渊明.可谓琴本无弦更无声.安得宫商乱耳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学《陋室铭》时,有学生提问:琴即古琴,古琴是丝弦乐,刘禹锡怎么能既“可以调素琴”,又可以“无丝竹之乱耳”呢?这两句话是否存在着矛盾?对此,我一时答不上来。下课后,我搜集了很多资料,答案渐渐明晰了。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称:陋室中“可以调素琴”,却“无丝竹之乱耳”。同是乐器,何以厚此薄彼呢? 琴和丝竹,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琴代表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音乐,丝竹代表下里巴人式的通俗音乐。古之操琴音,须先净室,焚香,净手,处所须清静幽雅,以示操琴者之高雅。确实,古之操琴者多为文人学士,墨客骚人,如孔子、诸葛亮等,琴曲也大多正统高雅,比如《文王操》、《高山流水》之类。琴在古乐器中的地位类似今日的钢琴,是高雅音乐的象征,专用来演奏登堂入室的雅颂之乐。而丝竹则要通俗得多,大众得多。牧童可在牛背上吹短笛…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7期上发表胡延永的文章《“调素琴”怎谓“无丝竹之乱耳”》,认为刘禹锡《陋室铭》是“表达其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而“厚素琴”、“薄丝竹”的原因是“丝竹”乃达官贵人的音乐。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三册《陋室铭》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中的“素琴”,书后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人民教育版社编《语文教学参考书·初中第三册》上将此句翻译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译者显然将“素琴”译为“素朴的古琴”,笔者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16.
<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前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后有"无丝竹之乱耳"。既有琴,又岂能全无乱耳之音呢?原来,所谓"素琴",是指没有弦和徽(标记音位的13个圆形标志,多由螺钿、贝壳制成,镶嵌在琴面上)的琴,有名无实,并不能弹奏。抚弄这样的琴,是不通音律的文人的一种雅趣。据《晋书.隐逸传.陶潜》记载,陶潜"性不能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相似文献   

17.
先看一个例子: 在一次主题为“记叙文中的虚写”的初中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出示了《陋室铭》中的语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反面着笔”的虚写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情趣爱好不同,写作方式各异,其书斋更是别具一格。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书斋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在这一“陋室”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乐哉!悠哉! 元末明初人章溢的书斋是“无一物不苦”的“苦斋”,“环境虽苦但心境乐”,刘基为其作《苦斋记》。  相似文献   

19.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刘禹锡~~  相似文献   

20.
“素琴”是“无弦琴”吗?翟光《语文知识》(总第83期)刊发的《“素琴”索解》一文,指出“素琴”应作“无弦琴”讲,否定了中学课本“不加装饰的琴”的注释,进而又推断出《辞源》所引《晋书》的例子为“断章取义”;而且我们近年发现有的中学老师也据此把“素琴”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