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论文以小说《吃盐的人》中的薇尔玛和两位男性人物詹姆斯及弗莱德在黑人性别话语中的表现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剖析的策略细读文本,旨在揭示美国黑人男女两性关系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以及白人统治的社会语境所造成的社会偏见与文化创伤。本文认为通过“文化治疗”实现黑人的两性和谐已成为整个黑人群体无法回避的现实选项。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遭遇揭示出女性普遍的生存和文化困境:即要介入社会生活、进入男人的世界,则必须像花木兰一样“化装成男人”,接受男性社会的行为方式与行为准则,承受着身心分裂、时空分裂与自我分裂之苦;即便有所成就,还要因“僭越”性别秩序这一罪过而最终等待男性中心话语的赦免。  相似文献   

3.
媒体文化是当下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意识形态有其特定概念和总体概念。凯尔纳对媒体文化中统治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揭示和批评了主导的阶级控制;同时展开性、性别、种族等多元意识形态的批判。媒体文化中存在反意识形态支配的契机,我们一方面提倡媒体素养的教育,促使受众发挥能动作用;另一方面从社会政治运动中得到启示,以探求性、性别、种族的平等与解放。  相似文献   

4.
男女使用语言差异的社会语言学及后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关系密切。男女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社会环境制约而形成的社会性别与男女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差异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文章试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就英美国家成年男女在语言使用中的差异,分析了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文化因素。从男女在语言使用差异的体现、内容、原因及影响等方面探讨其社会文化属性;并结合后现代主义关于话语与权力及主体建构的观点指出了男女社会性别的差异及其在使用语言上的差异其实是话语权力运作的体现,社会文化所赋予的男性、女性形象也只是话语建构的结果而已,并非与生俱来、客观科学的。因而,作为个体的男性或女性应该明白所谓男性或女性形象是社会权力运作的反映,而自身也可主动去建构更便于两性之间沟通、理解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认为,在漫长的传统中国社会,作为儒家伦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性别价值观一直将女性排斥于公共政治生活之外,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使女性与政治隔离的礼法、规则与政令等正式制度。性别政治关系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安排在男性统治阶层利益的驱使和观念的束缚下,二者在契合与交融中不断得到强化。制度演进的路径依赖性使得即使偶有女性"僭越"公共权力,也无法改变性别政治关系既有制度安排的实质,从而为我们更为深刻地洞见今日中国不平等性别政治关系仍未消除和未来探寻解决之道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女性——作为人类另一半,千百年来一直处于"第二性"的地位。即使是独立谋生的女性依然走不出固有的性别围困。本文力图通过对比夏洛蒂·勃朗特两部作品中工作在同一所学校的男女教师在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方面的差异,揭示生活在男性话语统治下女性面对的生存考验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研究型大学农村籍男性大学生叙说的分析发现:阶层出身和社会分工始终影响农村男性大学生,使其具有先赋型文化劣势。在高等教育就读过程中,阶层出身和家庭背景所赋予的先赋场域和文化资本制约着其行为,并通过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男性特有的压力认知作用于主体自身,最终产生主观行为设限。阶层出身对行为的限制属于外显不公,根本在于主体行为选择的认知层面。因此,从主体行为选择的认知层面,结合社会结构的变革,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姚凯 《文教资料》2013,(29):73-74
性别话语的表述一直贯穿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之中,所谓性别表述并非仅针对于性别的本身,而是关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对于性别话语机制的接受以及强调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性别符号的解读。本文试图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展示性别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渗透,以宏观的视野来展示“性别”这一话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站在历史的高度,从社会的角度,用文化的视野在《长恨歌》中对女性欲望问题进行了理性审视,通过王琦瑶写了一个女人的欲、情与梦想在都市幻灭的故事。王琦瑶的性别遭遇和心路历程揭示:以男权文化为主导的话语体系和象征秩序对女性的诱捕、限制和排斥,以及对女性欲望的压抑、扭曲和扼杀,旨在说明女性欲望只有脱离男性欲望的想象性表达方式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性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定社会为男女不同性别的人们所分别限定的所思、所为、所言、所觉的范围。也就是说性别身份确定之后,与之相适应的角色性别行为才能在性别文化的制约之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影响性别文化的因素很多,但总的来说,不外乎是社会文化因素和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社会文化因素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比之男性更为苛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女性原型,这在言语交际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透彻。本文试图通过对女性用语的传统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对女性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言语交际特征、风格的探求,对女性用语的特点作出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以知识分子身份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艾德里安娜·里奇不同时期的一些代表性的诗歌与批评论文,探讨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而进行的社会政治与暴力等问题上的文学话语建构,以及这一话语身份背后的成因。通过关注公众议题、代言边缘政治,以及解构强势话语体系的各种文学实践,里奇确立了其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该立场形成是里奇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宏观语境、其本人内在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她多重身份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一发现不仅对理解里奇的重要文学主题提供参考,也能引发人们对现实中的社会和政治公正等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当下电视相亲热潮折射出来的时下年轻人的婚恋观出发,分析了从古至今人们婚恋观念在话语表达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人们价值观念的大转轨、拜金意识的升级和婚恋价值天平上的物质升级和精神萎缩。经济杠杆的启动,击碎了传统意义上才子佳人的乌托邦幻象,经济话语开始高频介入世俗化的生存空间。但人们在择偶过程中,对男女迥然不同的要求,则体现了社会对两性角色的刻板印象。文章对社会中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分析和批评,反思了社会文化透露出的男性眼光对性别规训的传递和对受众性别刻板印象形成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巫山大溪遗址保存有丰富的墓葬遗存资料。通过对该遗址各项墓葬资料的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史前时期土家区域的社会形态是女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母系社会,但并不存在母权制,两性间是一种较为平等的社会性别机制。墓葬资料也显示出这一情况在大溪文化晚期开始发生变化,男性力量上升,社会开始出现阶层分化的萌芽,这必将对该区域的社会性别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具有新质,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了话语领域的封闭,而这一封闭是由统治实施的.这样一来,该社会成员的话语就成了一体化的话语,成了为统治所控制和操纵的单向度的话语.透过马尔库塞的这一分析,可看到西方发达丁业社会的阶级结构以及本质属性,以及为这一社会所决定的文化的现实作用.这就为我们正确认识该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也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文化营养;并为学习该社会的先进文化,提供了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15.
美国操作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对国际社会放送国际竞争力话语,以凸显教育问题作为一种危及社会前景的社会风险,并运用效能之名吹捧商业解决方案的功用。此种情境开启政策网络,使得商业、慈善、社会机构等构成混杂性科层统治方式,政府得以远离责任,但又通过设定标准与目标进行远程操控。同时,资本家得以介入教育决策,将教育服务商业化。其创新性的集体智慧被吹嘘成确保社会繁荣的万灵丹,这种社会贡献等同于实践社会的道德责任,慈善更进一步美化这些商业团体的利益行径。由此而言,效能是全球化教育改革运动的催化剂,市场逻辑是构成社会新思维的媒介,这促使许多政府运用效能、国际竞争力、创新性集体智慧与社会前景等话语,来塑造社会大众的自我知识,从而获得大众对这些话语的主动认可甚至支持。这种社会治疗学是统治艺术的实践,因为它引导他们如何思考与如何行动,这是新自由主义治理性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6.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对赣州水东镇七里村仙娘庙会进行分析,揭示客家乡村妇女的性别特征,剖析庙会与妇女社会性别形成的关系。认为庙会是性别文化的一种表征,庙会文化参与了妇女社会性别的建构。客家乡村妇女的社会性别具有较强的传统性和保守性,妇女缺失公共空间的话语霸权,私领域主动权的获得与其对家庭的贡献成正比,妇女主体身份的自我认同性较强。转型期的庙会成为重塑地方性别文化和维持客家乡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从认知主体、客观性、价值中立、理性、二元论等维度对传统西方认识论基础进行了重新审读,发现了其间所隐藏的男性化特征以及对男性认知优势的肯定.女性主义通过批判认知主体的男性资格、客观性与价值中立所蕴涵的性别意识形态以及二元论包含的性别统治逻辑,对父权制的形而上学框架产生了根本性的冲击,为消除知识领域的性别歧视提供了重要的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一、性别差异的形成理论从古至今,有一种对性别差异的误解始终占着统治地位,那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传统文化使得性别刻板印象表现得更明显。男性始终处于统治、荣耀的地位,而女性则依附于男性生活,处于附属、被动、服从的地位。这种传统  相似文献   

19.
一、性别差异的形成理论 从古至今,有一种对性别差异的误解始终占着统治地位,那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传统文化使得性别刻板印象表现得更明显。男性始终处于统治、荣耀的地位,而女性则依附于男性生活,处于附属、被动、服从的地位。这种传统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夫贵妻荣的性别刻板定型观念给后人的性别思想意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有效进行跨性别文化交际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跨文化的交际,都会因为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交际失误,跨性别文化交际也是如此。只有认识到性别语言差异客观存在的事实,尊重其各自的规律和话语风格,培养跨性别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意识性,才能克服差异所带来的失误,达到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