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了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悖论:既说"知音其难",又说"文情可鉴".刘勰以"披文入情"的基本思路来解决这个悖论.根据刘勰的思路,作者分析了形成这个悖论的原因.中国古典的文学鉴赏,历来有两种不同的阐释要求,即"知音"式的阐释和"诗无达诂"式的阐释,刘勰的<知音>篇标举的是第一种阐释要求.只要掌握"术"和"律","知音"仍然是可能的.文情可鉴是建立在鉴赏者的起码的修养、全面的观察、合理的方法、鉴赏关键和鉴赏高潮的认识、掌握等基础上的.文章对此展开了独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通常所说的反义词即是指意义相反的词,着眼其"异",其实反义词不仅有"异"的一面,还有"同"的一面.反义词中的"同",即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同"是构成反义词的基础.同时在共同的意义领域中它又有对立的一面,"异"是"同"中的对立关系.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反义词是同与异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3.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发展紧密联系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在为人的解放提供强大物质基础的同时.又使人的发展受到制约,陷入了严重的异化之中,形成了人的发展悖论.马克思最早发现人的发展悖论,揭示了其形成原因并描绘了未来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蓝图.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但是也不能回避市场经济下人的发展悖论问题.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是我们破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悖论的具体实践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资中筠 《科技文萃》2004,(6):167-169
偶见上海<文汇报>载<经骂与不经骂>一文,谈及两个被骂的例子:一是我国某部长秘书经常被粗暴辱骂,承受力特别强;另一个是一名德国士官挨了施罗德总理外交顾问酒后之骂,认为无理,立即上告申诉部门,结果迫使这名顾问辞职.文章分析中国人经骂和洋人不经骂,联系到维权意识、人格尊严和政治文明,颇为精辟,这使我联想起经常感受到与此相对应的另一面:西方有一种人特别经骂,那就是政要,尤其是国家领导人.  相似文献   

5.
苏轼所论的“文”既包含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又包含写作学意义上的文章。至“绚烂”者至“平淡”、文如其人、“辞达”的关键在于辞能达意,这是苏轼所提倡的“为文”的三个命题,它们讨论的是文风与人格、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凌月波 《新作文》2022,(3):31-32
[文题解读]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略) 1.审准文题类型."可为与有为",属于关系型作文题,不可忽略掉任何一方,应将两个关键词"镶嵌"在文章的显眼处(如开头、结尾,论点、分论点),但论述中忌泛论两面,要有所侧重. 2.审准文题关系.可写"可为与有为"的思辨关系,如"可为可不为,有为有何为,真正的有为是无为"等...  相似文献   

7.
婚姻家庭关系既包含人身关系,又包含财产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婚姻家庭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其二元结构决定了婚姻家庭法存在二元悖论。婚姻家庭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的主次地位体现婚姻家庭法的立法思想和社会价值,对家庭结构和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蒋星耀先生的“悖论的统一模式定理”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解决悖论的方法,然而该定理的原作者在应用这一定理分析悖论逻辑问题时,却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使得千百年来探求解决悖论方法的旅途中出现在我国上空的一线希望之光又被乌云遮住了.我们有必要对蒋星耀先生的“悖论的统一模式定理”及其分析悖论的方法再作进一步的讨论,并对理查德悖论、罗素悖论、说谎话悖论等悖论的成因提出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的许多重要发现中,恩格斯特别强调两个伟大发现: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二个伟大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两大发现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那么,这两大发现是如何做出的呢?笔者以为,这两大发现都与悖论问题密切相关,其中"人与环境"悖论的发现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瑶族古歌抒写自然,思考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人类既热爱自然,同时又敬畏自然.瑶族古歌审视和反思人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既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又有与自然相对立的一面.瑶族古歌关注人类精神生活与自然的关系,在和谐自在的自然中,人类拥有美好的精神家园,人与人和谐相处,然而在环境遭受破坏时,人的精神遭受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11.
公务文书写作中,撰稿人个性的抑制是无条件的,张扬是有条件的.撰拟公文,必须忠实于机关发文意图,遵循公文写作规范,贴近接受心理结构.但发挥撰文主观能动性,适度张扬个性风格,对提高公文撰拟质量与效益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新移民作家张翎笔下的人物常常穿梭于中国经验与北美经验之间。作家的回归想象一方面是双重经验的越界书写,另一方面是文化身份的确认与审视;然而,一旦放逐与漂泊的状态没有改变,作家的回归想象终将是离散的想象,充满着离散与回归的悖谬,越界与游移的吊诡。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提出了很多创造性概念,但忽略了"作者的读者身份"问题,因此很有必要从中西文论的历史梳理中提出其概念,并论述其内外涵义。"作者的读者身份"的核心、内在涵义,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读者身份,就阅读与创作的关系来说,它有同时性、同质性、异构性和严格性等几方面的特征;它的外在涵义,是创作之后或非创作状态的作者的读者身份,特别是作者阅读自己作品时的理性和感性层面。了解作者的读者身份,对研究接受美学和创作美学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学类写作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文学的虚构性是一种不可求证的感情图景;从习作者的个人知识的积累上看,相当分量的知识不是老师可以传授的;从教学的特性上看,教学要求老师关注普遍性而创作讲究的是发挥创作者的个性,教与学之间势必产生冲突;还有检验教与学的标准的宽泛性所引发的争议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等等,这些因素能否妥善解决和写作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套板反应”是写作中墨守成规、陈陈相因的心理习惯。其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老一套;其负面影响是扼杀作者的创造力,使作品流于平庸,破坏读者的欣赏趣味;其成因是作者的思维定势、人的善于模仿的本能、以及中国教育的某些弊端。克服“套板反应”的办法是:张扬个性,超越自我,勇于探索,主动挑战,悉心体察,多疑深思,开拓思路,善用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  相似文献   

16.
认为郭文斌乡土小说之所以写得如诗如画,在于作家的早期生存经验、作家的个性、作家在写作过程中所采用的童年视角和其回忆中乡村的封闭性等因素,这些因素综合促成了郭文斌小说中祥和宁静的童性气质。  相似文献   

17.
广西壮族作家谢树强以其创作实绩奠定了他在当下广西文坛报告文学创作领域里不可忽视和他人不可替代的地位。作品明显呈现出一种"本土化"构建的本色:选择和表现的是本土题材,作家的写作立足于地方定位;具有锐利的批判锋芒,充满着情感与理性的双重力量,并体现出一种颇具自我特点的政论色彩;磅礴的气势和相当厚重的力度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的全方位展现、不凡的起笔造势和恢弘的篇章结构;发挥了他小说创作的优势,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注重生活场景和细节的描绘,移用多种文学样式笔法,语言运用颇具地方色彩和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雷雨》的主题是生存境遇中人的困惑与挣扎。这一主题是和曹禺的创作本意相关的,是他苦闷心灵的产物。《雷雨》既写出了人自身肉体和灵魂的矛盾,又写出了自我与他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在曹禺笔下,人是一种崇高与卑微,可能与必然的综合体,从而使困惑与挣扎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哲理性,《雷雨》也因而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后期,在小说、戏曲等娱乐性文艺逐渐走向民众的同时,以赠诗、寿序、墓志等为代表的应用性诗文,在社会生活中也被广泛使用,并形成一种消费风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文人尤其是佃文谋生的布衣文人的代耕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这些诗文,多为受人索请而写,“本无是情,而设情以为之”,所以文学性不强,但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家要穿越主流意识形态,则既不能忽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这个必然事实,亦不能被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在内的政治现实所困,而要着意培养一种跳出圈外来反思的眼光、意识和能力,即“穿越”主流意识形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个体化艺术世界”。另外,对优秀作家而言,“面向文学史的写作”能使写作更为自觉,在文学史的背景下“创造”,但同样不排斥“文学史之外的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