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对《阿Q正传》杰出成就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解却有着不同意见。鲁迅在一九三六年《致沈西苓信》中说:对《阿Q正传》的本意,“能了解者不多”,现在不能说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很多同志对此各抒已见,曾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本文也就这个问题谈点体会,求教读者。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于一九八三年七月二日发表了《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意见》对中小学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些同志在学习《意见》后,就各科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写了初步体会和认识,现在编成专栏发表。希望中小学教师和有关同志都来认真学习这个《意见》,并且在各科教学中贯彻执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这个问题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3.
读了孙冶方同志在一九八○年《经济研究》第一期中发表的《什么是生产力以及关于生产力定义问题的几个争论》(以下简称《争论》)一文后,很受教益。关于生产力的定义问题,的确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此我想对这个问题谈些肤浅的看法,重点是关于生产力的要素问题,一方面与老前辈孙冶方同志商榷,另一方面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其他同志的指教。  相似文献   

4.
本刊今年第1期刊登了蒋静同志的《一线阳光穿云出——学习周恩来同志的诗歌》后,安徽大学丁乐飞同志寄来了《关于周恩来同志五四前后诗歌创作研究的几个问题——同蒋静同志共学习》。肯定了蒋文“以鲜明的观点提出了周恩来同志诗歌在中国文学史和革命史上的重要的地位.许多见解是值得称赞与学习的。”同时对蒋交提出了几处有待商榷的地方.特别是对周恩来同志东渡日本的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蒋静同志认为丁乐飞同志的文章“作了一些好的分析,很有启发。”周恩来同志东渡日本的目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意义重大的问题。现将丁乐飞同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刊载如下.供研究.  相似文献   

5.
《辽宁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了饶会林同志的《我国封建社会内资本主义萌芽的上限问题》一文(以下简称“饶文”),提出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上限,不在明清,也不在唐宋,而在两汉”,这倒不失为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但对饶会林同志的观点,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不揣冒昧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出来,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人的本质?最近一个时期有不少同志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进行了讨论。对这个问题的主要分歧之一是人的自然属性是否是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我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社会性和人的自然属性。就此,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什么是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人们都会提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的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学理论中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经济效益。这个概念提出后,经济学界对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和不同的看法。许多同志认为,经济效益和经济效果是一对等同的概念,采用经济效益这个概念,仅仅是把它作为经济效果的替换。(见《世界经济导报》一九八二年一月四日关于经济效益概念的解释)。另一些同志则认为,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但由于他们阐述的理由不够充分,尚未受到人们关注。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两个概念,阐明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经济效益这个概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讲求经济效益,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任务。本文试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8.
读了本刊2006年第5期上的一篇文章——《对新教材几幅插图的看法》,文中邢老师对新教材苏教版化学1(必修)课本中的几幅插图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对该文中关于第二幅图的看法有不同意见,特提出来进行商榷。一、问题的提出——这幅插图真的错了吗《对新教材几幅插图的看法》一文中第二幅图是  相似文献   

9.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问题是心理学领域中最重大的理论问题之一。一九八一年我曾发表过《关于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问题的一些意见》(《心理学探新》第一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引起了一些讨论。但是,随着时间的前进,我也深切感到该文的观点还阐述得不够深刻和全面,颇有进一步加以论证和发挥之必要。这涉及的问题很多,如进一步明确对心理发展矛盾问题的研究对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和教育工作的意  相似文献   

10.
疑义相与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了徐新杰同志的《〈陶渊明诗文选注〉商榷》(以下简称《商榷》),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拙作《陶渊明诗文选注》(以下简称《选注》)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这是一件值得欢迎的事,对我不无启发和帮助。一本书出版之后,或者一篇文章发表之后,能得到读者的商榷意见,总是有益处的。通过商榷,互相斟酌,互相启发,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必将有利于著作和文章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术的进步和繁荣。因此,我愿意把自己读过《商榷》之后的一些看法,坦率地提出来商榷。《商榷》共二十一则,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有四则是关于陶渊明的故居和评价问题,有五则是对陶渊明几句诗的理解问题,其余十二则是对陶渊明诗文中一些字、词、句的解释问题。下面,我按照这三方面的次序,一则一则地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1.
自从自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人们对这首长诗或毁或誉,历来评论极多。解放以后,我国古典文学界百十年代曾就《长恨歌》的主题问题开展了一次大讨论,近年来,又有些同志陆续就这个问题发表了意见,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看来,这个问题仍有深入研究之必要。在前人探讨的基础上,本文试从时代色彩的角度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亦是“争鸣”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商品性和非商品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在前段时间关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讨论中,一部分同志主张把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的观点,作为经济改革的理论依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前,有的同志对此已经提出了质疑①。我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篇短文中,也提出过类似的不同意见②.本文进一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读了吕叔湘同志的《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一文,对“语言和文字并举”问题,我有不同意见。“语、文并举”是“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的想法。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从人类生理机能,及学习难易程度方面来看:语言是人类大脑思惟和口腔肌肉的比较单纯的活动,凡是一个生理正常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列宁的辩证法十六要素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重视.《国内哲学动态》八二年第三期和《江淮论坛》八二年第四期分别发表了张奎良同志的文章《列宁的辩证法十六要素写作过程初探》和《关于辩证法十六要素的考证和评价问题》,对辩证法十六要素的写作过程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我在《关于辩证法十六要素的考证——与黄枬森同志商榷》(见《学习与探索》八二年第一期)一文中,曾同意黄枬森同志提出的十六要素三次写成说,但在如何理解列宁划分的“要素”、辩证法体系的雏形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简称《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笔者在一年多前写的一篇文章中,曾经就这个问题谈了一点初步的看法,但言犹未尽。现在再谈这个问题,还因为对《决议》这个论断的理解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毛泽东思想既然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就不只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思想,还应当包括其他领导人用马列主义理论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正确思想,它除了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中之外,还体现在其他领导人的有关的科学论述之中。另一种意见认为,所谓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毛泽东同志总结了党和人民的集体经验,吸收了其他领导人的正确思想,这是就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著作的来源而言的,而不是就毛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方针的内涵与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新时期教育方针表述的讨论已经经历一些时日了。对这场讨论我虽然很关心,但没有直接参与。我曾写过一篇名为《关于教育工作方针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文章,登载在《教育研究》1982年第2期上。在《现代教育原理》一书中,原先有“教育方针”一章,后来听取了一些同志的意见把这章删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今年第一期刊载了我的《语法疑难问题试解》一文后,收到了一些同志的来信或来稿,其中包括《中学语文》四、五合期发表的刘海章同志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语言内部结构的我见》与廖平波同志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并列复句》两文(以下简称刘文和廖文),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题的试解,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使我从中受到很大启发。“试解”的目的,原在“引起进一步讨论”,以便通过集体智慧,使“疑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下面我想参考同志们的意见对我原来的解释进行必要的修正,同时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1980年12月25日,我在《四川日报》学术讨论栏,发表了一篇文章《也谈实事求是与哲学基本问题》,对孤闻同志的《对<实事求是与哲学基本问题>一文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商榷》(以下简称孤文),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不久,《四川日报》又登载了王为超同志的一篇文章(以下简称王文)和我商榷。这个问题,涉及党的思想路线,我觉得有继续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自从《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发表了孙冶方同志《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之后,该刊和其他刊物陆续发表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文章,读后很受启发。但感到有些问题还值得商榷,现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孙冶方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20.
读了肖宗六同志在《中国教育学刊》1990年第6期上发表的《也谈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一文,感到很有启发。文章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这对于进一步深入讨论教育方针会有好处。教育理论界非常需要这样的讨论,以启迪恩想,繁荣学术。文章专门评述了张承先同志、柳斌同志和我关于教育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