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主体性道德教育新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主体性道德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道德主体的教育。道德主体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性,因此,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性创造、学生的完整德性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和能力。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条件是:生活世界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根基,交往和实践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关键,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陈晓娟 《成才之路》2010,(32):11-12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文化变革的推进,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中学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体性德育,对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进行培养,是新课标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创新的重点之一。不应回避的是: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素质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构建学生主体性两个方面。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只有构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而,针对传统教学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使培养的人缺乏个性和创造性这一弊端,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倡并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道德人格培植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培植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自身的人格对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感染和影响;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性文化对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影响;学科所隐含的道德教育信息对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形成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主体性、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阐述,提出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参与:主体性发挥的前提 在道德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处于主体角色状态中,换言之,学生自己应关注并积极地进行道德自我的建构。所以,参与到道德教育过程中来,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前提。[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按照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应成为道德的主体,他们的道德认识应该在其自身活动与情感体验中获得,而不是接受外在的灌输;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应该以自我的道德觉醒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站在“人性本善”的视角中,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彰显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实效,使学生的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个体的内在需要,是指向自我的生存,更是自我自由与自律的确证。道德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转变德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当与学生建立对话交流关系,增强课堂的现实感与生活感,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学生作为主体,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塑造和增强学生的各种素质。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必须针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素质教育,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照顾学生的为我性以及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转化学生的受动性。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21世纪体育教学改革的主导和主流,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抓住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主要矛盾。就能带动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为核心的全新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宗旨的教育,它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道德教育即谓主体性道德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满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道德哲学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整合而构成的互补体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应该是课堂道德教学与课外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的协调运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与教学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体性道德教育应注重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在教学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个性化原则,注重启发式原则,强调激励性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动态建构,必须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的有机契合。要求教师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个人能动性,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使意志、品质、能力得以提高。分学科实践教学活动直指主体性课堂,力争营造有道德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学生生活习惯、学业品德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教学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主导性的道德规范作为学生品德构建的骨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之成长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独立进行道德活动的道德主体。主体性原则符合辨证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它是以德育心理学为依据的,坚持主题性原则,有利于把德育的功能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改革应该朝着实践性和主体性的方向迈进.实践性德育教学强调学生道德形成的持续发展和道德生活的不断完善过程,强调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道德教育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主体性德育教学注重把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结合起来,摒弃传统德育观扼杀学生主体性的缺点.德育教学中的实践性与主体性是相...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既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这一指导思想为体育教学中推行主体性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全国大学正执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为主体性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多年来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使体育教育者在体育价值观及教育指导思想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主体性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对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大学生道德素质评估从主体性德育载体的角度进行思考,其思考以实证调查为事实依据,即当前高校主体性德育有效性不够,而大学生作为道德主已具备道德潜能,主体性大学生道德素质评估可能是高校主体性德育的有效性我体;其思考从栽体操作有效性、载体学理论证及载体实施对象的主体性三个角度进行思考,以作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品德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基础课程,如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解决的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主体性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要从构建教学目标系统、设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他们把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要求,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在道德需求意识淡薄、自我道德尊严感淡薄、自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淡化、道德价值取向自主性差、道德行为功利化倾向严重等方面。而原因又主要在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左”的意识观念和做法、现行道德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社会转型期间各种因素的负面影响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等方面。因此.进行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培育其道德主体性,对于实现高校道德教育模式的转变、促进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