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主要包括3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其中文化遗产又分3类,即(1)文物古迹;(2)古建筑群(古城、历史街区、历史村落等);(3)古遗址(考古遗址)。目前,世界上加入公约的国家共有152个,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2个国家的世界遗产包括文化和自然遗产554处,其中文化遗产420项、自然遗产114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项。按列入世界遗产的多少,目前排在前5名的国家分别是:一、西班牙、意大利:26处;二、法国:22处;三、中国、印度:21处;四、德国、美国:…  相似文献   

2.
关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措施等条款,此外还规定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格予以保护。《公约》的管理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76年成立,同时建立《世界遗产名录》。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将成为世界的名胜,可受到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还可由有关单位招徕和组织国际游客进行游览活动。自1975年《公约》正式生效后,已有176个缔约国。截至2003年7月4日,全世界共有129个国家和地区的754处文化古迹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582处,自然遗产149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3处。中国有29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名录,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文化遗产21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  相似文献   

3.
世界遗产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自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后,到2002年,已有124个国家的7300处遗产成为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4.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的第 2 3届会议上获悉 ,中国的武夷山和大足石刻于 1999年底被批准正式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其中 ,武夷山为文化和自然遗产 ,大足石刻为文化遗产。至此 ,我们已有 2 3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这 2 3处世界遗产中 ,有文化遗产 16处、自然遣产3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4处 ,分布在全国 1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另外 ,世界上现共有 631处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其中 ,文化遗产 4 81处、自然遗产12 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2 2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又添新成员@陈国治$山东省寿光…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主要包括3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中国文化遗产又分为3类:①文物古迹;②古建筑群(古城、历史村落等);③古遗址(考古遗址)。目前,世界上加入公约的国家共有152个。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2个国家的世界遗产包括文化和自然遗产554处,其中文化遗产420处、自然遗产114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处。按列入世界遗产的多少,目前排在前5名的分别是:①西班牙、意大利:26处;②法国:22处;③中国、印度:21处;④德国、美国:19处;⑤英国:17处。中国的21处世界遗产是:泰山、长城、□李建荣明清宫、莫高窟、秦始…  相似文献   

6.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目前我国有遗产总数28处,其中21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相似文献   

7.
世界遗产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自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后,到2002年,已有124个国家的7300处遗产成为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特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包括文化、自然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最近又增加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指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的口头文化表述形式。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自然遗产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遗存。对自然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而景区经营权转让却违背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代际公平原则。在现实奈件下,保护和管理好世界自然遗产应当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相关法规、建立评估监测体系、狠抓世界遗产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宗旨是依照现代科学方法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以保护杰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必须承担义务,同时采取适当的法律、科学、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帮助确定、维护、保护各项世界遗产。1975年在20个国家批准后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从泰姬陵和帕特农神庙这样的人造奇迹,到大峡谷和伊瓜苏瀑布这样的自然奇观,这些令人惊叹的世界遗产你不容错过。  相似文献   

11.
198 5年 1 1月 2 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中国政府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成为该公约的 1 52个缔约国之一。我国自 1 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 ,拥有“世界遗产”已达 2 7处 ,包括文化遗产2 0处 ,自然遗产 3处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4处 ,是继西方文明古国西班牙、意大利之后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一、中国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物和遗址。明清故宫 :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原名紫禁城。规模宏大 ,建筑精美 ,布局奇特 ,富丽堂皇 ,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是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项数量最多的国家,拥有符合文化遗产全部标准的遗产项数量最多,拥有符合世界遗产标准条件最多的遗产项。当前,中国文化遗产在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并提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策略,以期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介绍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基本理念以及国外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相关政策、法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法律制度上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的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自然生态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对人类的健康生存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统一与共生共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后,不仅对自然生态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早已觉醒,对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的价值也有深刻的认识,因而众多的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在关注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的同时也在呼吁和关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相似文献   

15.
自 198 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 ,到 1999年底 ,我国已先后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并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达 2 3处 ,其中文化遗产 15处 ,自然遗产 3处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4处 ,文化景观 1处。此外还有 30余处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项目 ,将逐年分批予以申报。随着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在我国的推广和深入 ,一股前所未有的“世界遗产申报热”正在形成。目前 ,申报工作已引起我国各地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些未被列入预备名单的项目所在地区纷纷行动起来 ,申报列入预备名单 ,一些已列入预备名单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产,这些遗产散见各地,对于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的研究和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为了不使这些宝贵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而泯灭或损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认为,这些罕见的无法代替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仅属于所在国家人民,而且也是属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的小读者卢熠提问)为保护世界各国文化和自然遗产免遭破坏,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各国政府以申报形式提供遗产资料,经考察审核符合要求者列入正式保护名单。截止到2003年10月,我国的世界遗产共有29处。其中,文化遗产有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故宫、周口店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北京等地的18座明清皇家陵寝,甘肃的敦煌莫高窟,陕西秦始皇陵和兵马俑,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山西平遥古城、云冈石窟,江苏苏州古典园林,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青城山、都江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遗产开发导致的民族文化生态破坏是当前自然遗产旅游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以武陵源为例,从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引发的民族区域社会效应和民族文化在旅游环境中的生态适应性改变双向角度切入,进一步探讨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和民族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对于维护自然遗产的自然、文化生态平衡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保护体系中,还没有专门针对"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项目,但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强调并倡导在全球探索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多维度(不可移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表达多样性)保护方式:强化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关系;扩展文化遗产的概念,纳入"非点状"整合式遗产;强调遗产对文化认同、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的重要作用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保障。这些经验对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遗产开发导致的民族文化生态破坏是当前自然遗产旅游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以武陵源为例,从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引发的民族区域社会效应和民族文化在旅游环境中的生态适应性改变双向角度切入,进一步探讨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和民族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对于维护自然遗产的自然、文化生态平衡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