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更”是上古末期产生的副词,近代汉语中普遍使用。语义因素对“更”语法化过程有很大影响,包括受事(宾语)所指的相同与否及其数量的单一和非一、施事(主语)所指的单一和非一、“更”所修饰成分的范围的扩大、语义指向的变化、语义预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近代汉语中的副词“必”可用于表示假设,相当于“若”或“如”。“必”表假设的用法是词义吸收构式义的结果,是构式义与词汇义互动的结果。必类副词的词义演变在上古汉语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其具体过程包括语义漂白、语境吸收和规约化等。  相似文献   

3.
“难道”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语气副词的用法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文中主要就它在近代汉语中的语法结构和语用类型作了简要分析,其结构类型为两大类:“难道”+简单陈述句和“难道”+简单问句。在表达具体说话口气时存在结构优先的序列。  相似文献   

4.
简述《水浒传》中"将"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本文将以近代汉语用例的典型代表-《水浒传》为依据,考察“将”在那个时代的所有用法:作名词、副词、介词、动词、助词等使用,为“将”在近代汉语中的断代描写提供依据。并且还发现了“将”的发展、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条汉语实词虚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  相似文献   

6.
黄敬轩 《双语学习》2007,(5M):68-70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代汉语介词“就”演变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7.
近代汉语副词“白”,多释为“竟”,并以为在现代汉语中早已无踪可寻,其实,在浙江台州方言中却依然存在,而且,由此反观近代汉语,“白”亦当释为“就”而非“竟”。  相似文献   

8.
《琵琶记》中是非问句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询问句、测度问句、反诘问句三类。是非询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疑问语气词“么”、“那”、“乎”,其中近代汉语新兴的“么”用频最高。是非测度问句只使用近代汉语新兴的测度疑问副词“莫是”、“莫不”、“莫不是”、“敢”、“敢是”,句末不使用疑问语气词“么”。是非反诘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近代汉语新兴的反诘副词“终不然”、“难道”及古已有之的反诘副词“岂”、“可”。《琵琶记》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是非问句,属于句式糅合现象,其是由是非询问句与否定陈述句糅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9.
汉语副词的灵活性使得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存在一定难度,文章以“都”为例对200篇HSK(高级)作文考试进行了考察,归纳了留学生习得汉语副词“都”的三种偏误情况,由此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从副词的基本义项与派生义项之间的关系人手,对汉语副词的常用义项进行较全面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汉语词汇语法化的演变使汉语中产生了一批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虚词。“不成”是近代汉语中新兴的一个语言成分,其最初由偏正词组演变为表反诘的副词,又进一步演变为语气助词。①本文拟就其由词汇成分演变为语法成分这一语法化现象作一些考察和探讨。一、第一次语法化——由偏正词组到反诘副词  虚词一般是由实词转变来的,复音虚词的形成也多与实词的虚化有密切的关系。从汉语典籍记载的语言事实来看,“不成”在唐代以前尚是一个松散的偏正结构,表示各种否定的动作和状态。如:…  相似文献   

11.
复合词"横竖"是近代汉语中的一个新词,经过词汇化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文章指出了现代几部重要词典"横竖"条释义上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分析"横竖"的词汇化历程加以验证,同时探析了其词汇化的机制和原因。最后考察了副词"横竖"的使用情况,认为其主观性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副词“逐旋”在各个时代的使用情况,探讨了“逐旋”产生与消亡的过程,说明“逐旋”的使用是近代汉语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反映了近代汉语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具有强调和比较意义的语气副词"连"为研究对象,从汉语史的角度描述"连"由实词向语气副词"连"语法化的过程,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汉语史中表达强调和比较意义的一些用法,进而分析语气副词"连"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每每”是现代汉语比较常见的一个副词,多用于书面语,可以将其分为表示时间的“每每1”和表示频率的“每每2”。一般认为,“每每”是在副词“每”的基础上重叠而成,因此,“每”也具有这两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每1”是一个具有语素化倾向的副词,常和“当”、“到”、“逢”等动词连用,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经常出现;“每每1”是一个兼职的关联副词,后面常有“都”、“总”、“便”、“常”等副词与它呼应,一般只用于书面语;“每2”因为没有足以区别于其他词的独特用法,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渐趋消亡;“每每2”则逐渐取代了“每2”的地位,成为一个在书面语中常见的频率副词。  相似文献   

15.
杜诗否定副词在使用上具有以下特点:一,一些上古汉语中的否定副词已经消失或正走向衰亡,同时又产生了一批新的否定副词.二,同类否定副词在分布上的对立现象已不复存在;三,否定副词的内部分工相当混乱;四,“非NP”式否定判断句仍占较大优势,新兴的“不是NP”式的使用频率还不高.对杜诗否定副词所作的历时研究表明:初、中唐时期是中古和近代汉语之间一个不可忽视的过渡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近代汉语的上限可以提前到唐初.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作动词用的“竟”在历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其他用法,但一些用法陆续被时代淘汰,而作为副词的“竟”在明末的《型世言》中则用法多样。通过历时角度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竟”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跨类副词,乃至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的演化脉络。  相似文献   

17.
比较汉语副词“只”和英语副词“only”的语用指向,可以发现汉语中主语前的“只”只能指向主语,主语后的“只”既能指单项,也能指多项联合体;英语中主语前的“only”指向主语,主语后的“only”可以修饰句子任何成分;主语前后的“只”存在着语用歧义。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光”最初为名词,自先秦以来出现动词、形容词的词性,后到近代虚化为限定类范围副词;在语言逐渐演化过程中,其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使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用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从语义、句法功能及语用分析三方面来论述“光”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19.
王静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4):77-79,84
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光”最初为名词,自先秦以来出现动词、形容词的词性,后到近代虚化为限定类范围副词;在语言逐渐演化过程中,其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使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用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从语义、句法功能及语用分析三方面来论述“光”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20.
杜甫诗中的副词词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构词能力的不平衡性。附加构词法在杜甫时代乃至整个中古和近代汉语时期都是一种重要的副词复音化手段,曾经产生了一大批附加式副词,但只有一小部分保存到现代汉语里。对古汉语附加式副词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