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处北京市远郊的密云县教研中心,有位德高望重的体育教研员,在学校体育岗位上奋斗了将近四十年,而今,已经满头银发于今年年初退休了,但他仍壮心不已,积极地、热情地、忘我的工作着,他就是市级优秀体育教研员吕钦录老师。 1950年吕老师为了支援边疆的体育教育事业,从石家庄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后主动要求去吉林通化、集安等地工作。1965年由于工作和家庭需要调回密云工作。在这几十年的教育、教学、训练工作中成绩都非常显著。他培养的学生曾多次参加省、市、县级的体育比赛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所在的高  相似文献   

2.
黎民 《时尚球类》2006,(1):14-14
易庆湘从事体育工作四十多年,退休前曾担任云南省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省老年体协办公室主任,现任省老年体育协会副秘书长、省地掷球常务副主席、中国地掷球协会老年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社会指导员、裁判员。他1986年到杭州参加首届全国地掷球比赛,之后在培训班听取了国际地联专家的讲课,回昆明后积极筹备开办全省地掷球培训班,云南的地掷球从此起步,从那时起他一直奋斗在地掷球领域,  相似文献   

3.
在南昌市胜利路李家巷第九号门的一间小板楼里,住着一位我们正要采访的年逾花甲的老园丁,他就是毕生为体育事业而献身的南昌市干家巷学校退休教师——王武同志。王老已在1979年退休,他虽然离开了工作的第一线,但仍豪情满怀乐于为体育事业发挥余热,为做好传、帮、带而不懈地奋斗着。退休几年来,他一天也没下过火线。当我们请他谈为什么选择体育为终身事业时。他回顾解放前后,新旧社会的历历往事,感概万分地说:“解放前,我们被称为东亚病夫,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多么地感到难过和愤慨啊!”  相似文献   

4.
<正>与年近80岁的退休老专家、特级体育教师王绍德谈话,常常让人有很多的启迪和感悟!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广博的知识、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独特角度以及他生动的语言、无碍的辩才无不让人景仰。王老师是宜昌体育界的名人,虽然退休18年了,依然身体康健、记忆超强,始终保持着对体育的那份热爱:他既关心学校体育的改革情况,又乐于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愿意亲临指导,献计献策。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学生们还与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乐于听取他的建议,虚心接受他的教诲。前两天,他刚带领金安老年篮球队参加完宜昌市篮球协会组织的老年人篮球  相似文献   

5.
<正> 在这丹桂飘香,金风送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教师节,真令人欢欣鼓舞。学校体育是我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我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已经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坎坷的经历,使我深深地感到,当一名体育教师,工作是平凡的,而事业是豪迈的。有人把教师誉为“人类文明的母亲”。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年了。四十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和其它事业一样,取得巨大成绩。随着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也有很大发展。这种发展是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是曲折前进的。特别是学校体育思想实践,也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回顾四十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将有助于今后学校体育改革。  相似文献   

7.
<正> 近四十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关台湾学校体育的信息被人为地封锁着。为了适应新的开放形势,使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台湾学校体育发展的有关情况,本文依据台湾在1984年7月公布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1979年起开始执行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近期出版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8.
<正>当笔者看到第十二期一线话题"我与教务主任的相处之道"时,想起笔者所在学校今年刚退休的体育运动爱好者——教务处樊九才主任,同时脑袋里也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与他相处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1996年,笔者刚刚参加工作,因学校基建笔者被安排到樊主任办公室。在三年中我们从不认识到成为忘年交,他成为了笔者专业成长的引路人。记得1997年如东县体育优课评比,学校选派笔者参加片选拔,当时笔者心里想,刚刚参加工作,驾驭  相似文献   

9.
<正> 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体育也经历了四十年的发展,认真总结四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深入进行学校体育改革不无意义。一、曲折的道路众所周知,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主导的教育思想是重“文”轻“武”(即轻“体”)。学校教育中几乎没有体育的位置。只是到了本世纪初叶,清政府才在各级学校中引进了德、日的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结束了我国学校教育中没有体育的漫长历史。但由于缺乏近代科学知识的指导,缺乏受过专业教育的体育教师,学校体育所发挥的作用甚微。到  相似文献   

10.
<正> 他,今年只有35岁,却已在学校体育这块园地辛勤耕耘了17年。17年来,他在小学体育教师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培养了一批批的体育苗子。他,就是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北街小学的体育教师李新。 1979年秋,中师毕业的李新,被分配到新乡市北关小学任体育教师。他的辛勤工作,使得北关小学的体育工作出现了勃勃生  相似文献   

11.
翁祖烈     
<正> 翁祖烈,1909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城区。1931年,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在莆田一中从事体育教学工作57年。1988年,他八秩寿庆时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仍继续为发展学校体育事业,关心“田径之乡”的建设而不遗余力。翁老师在莆田一中执教半个多世纪,校名更改了7次,校址迁移了4回,校长调换了29人,但他的工作岗位却没有变过。解放前的那一段艰难岁月,他的收入还不够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但他与该校“同呼吸、共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大专院校都有意重金聘请他任教,他都婉言谢绝,一直在该校执教57年不换岗。这种立志献身于学校体育事业的崇高精神实属难能可贵。翁老师从事学校体育工作以来,一贯坚持普  相似文献   

12.
<正>初读《中国学校体育》,要从体育组王老师在"一线话题"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说起。当时,他乐滋滋地高举《中国学校体育》说:"快看,我的文章发表了!"我惊讶地接过书,一口气读完他的文章,那是一篇有关课改的纪实性文章,实实在在的阐述,没有任何的语言修饰,却有很强的参考性。读完文章,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校体育》2021,(1):77-79
<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四十个春秋,弹指一挥间,马上就要离开心爱的教育岗位光荣退休了,就要离开为之奋斗、为之感动、为之自豪的体育教育事业了,此时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忆小学四年级我参加学校小篮球队,中学又被选入哈尔滨铁路分局体校篮球队,参加篮球比赛的一幕幕,是体育精神和体育的魅力吸引和征服了我,使我梦想着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体育教师,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从小就喜欢体育,喜欢体育教师,喜欢上体育课。如愿当上体育教师之后,我更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课上孩子奔跑时的笑脸。但在我从教15年中,我们体育教师却一直不受人重视,特别是一些初中学校,每天风吹日晒不说,学校不重视、家长不乐意,总是担心体育训练、比赛会耽误自家孩子的学习。我一直在问自己,体育到底给了我什么,我还依然这么喜欢她?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小Z,他让我找到了我喜欢体育的理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四十年(1949—1989)了。四十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匆匆的一瞬,而新中国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十年来,它同国家整个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等事业一起,经历了曲折和遭受破坏而后又得到发展的过程。它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体育师资队伍,对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增强民族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着重以体育师资队伍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6.
我与新教师     
有人说“朋”字是两弯清朗的月,因为彼此明亮,才能成为“朋友”。1996年6月我从芜湖师专体育系毕业,被分配到贵池区一所农村职业高中,从此开始了从教生涯。第二年学校又分来一位大学体育本科生小丁。由于年轻的原因,我们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在生活上,我们彼此照料;在工作上,我们取长补短。学校体育工作也在我和小丁的默契配合下搞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为此,我们俩多次受到学校领导的表彰。1998年9月的一天,校长找到我和小丁谈话,说教研组长杨老师要退休了,想从我们俩中间提一个当教研组长,希望我们采取自荐方式。对于我们两个血气…  相似文献   

17.
<正> 看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有关开设专项体育课的学术争鸣文章,思潮起伏,感慨万千。我是一名工作在最基层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从教整整四十年了。我们应当承认,解放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要在中小学全面推广专项体育课,还为时太早。我估且先不说在中小学  相似文献   

18.
<正>一、偶遇第一次见到《中国学校体育》是1981年,在学校的图书馆,当时刊名为《学校体育》。没想到就是那次的相遇,使我和《中国学校体育》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光阴荏苒,转眼间30年一晃而过,我也由一个朝气勃勃、意气风发的青年体育教师,成为了知天命的体育教研员。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更感谢《中国学校体育》给了我人生中学习与工作的莫大帮助。30年来阅读《中国学校体育》成了我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习惯,30年的杂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校体育》2021,(9):13-15
<正>《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从1981年创刊,到今年整整40年了。创刊时,我刚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进入北京市东城区体委工作,《体育报》《新体育》《学校体育》(现《中国学校体育》)是案头必备的学习材料。后来我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做编辑工作,就更加关注《学校体育》,每期细细阅读,获益良多。40年来,我读着这本杂志一路走来,与之有着太多的情缘。《中国学校体育》是我的良师益友,在他创刊4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学校体育》创刊十周年之际,我怀着异常激动和感念的心情,把书架上十年的《学校体育》全部取出来置于案头,利用暑假又从头至尾读了一遍。抚刊凝睇,不禁发出由衷的呼唤:我离不开你! 十年来,我订过数十种报刊,我最喜欢的是《学校体育》。这不仅是因为《学校体育》更接近我的职业和爱好,主要的是因为它的内容充实,让我得到取之不尽,受益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