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论比兴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学重要范畴,属诗之六义。分而言之,按朱熹之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有兴会和触物起情的意思;比是"以彼物比此物",简言之即比喻。然而,比兴经常合为一词,或称"比兴手法",就既不是简单的兴,也不是简单的比。而成为一个更大的诗学范畴。一加一大于二,有了更大的内涵:一可以是双关、二可以是比拟、三可以是寓言、四可以是咏物、五可以是囫囵话、六可以是作者无心而读者有意——某些"文字狱"就是这样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叶燮《原诗》所含诗学思想与明代公安派有诸多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对他们的继承和革新。首先,公安派主张"性灵说",而叶燮则进一步认为诗歌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提出了诗歌创作的理、事、情三要素;其次,公安派提出了文学通变观,而叶燮则提出以"正变"为核心的诗歌发展观,突破了其一味主变的思维模式;最后,公安派提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思想,叶燮进一步指出诗人要有"胸襟",以及"才、胆、力、识"四要素。  相似文献   

3.
诗心与佛心     
诗心之所以通于佛心者,一是始于喜悦,即超越功利;二是止于智慧,即看破放下;三是慈悲,即人文关怀;四是金刚怒目,即诗可以怨。此外,传统诗歌的方法也是通于禅的。依奥登之说,"欢愉之辞"可以帮助我们更能欣赏人生,"穷苦之言"则帮助我们承担人生的痛苦,这是一块金币的两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渊明说"欣慨交心",弘一法师说"悲欣交集",王蒙说"泪尽则喜"。  相似文献   

4.
张佳胤是明代嘉靖七子之一,以功业文章彪炳史册。其对诗歌本质的论述很有特色:一是在复古主义盛行的时期力倡性情说,认为诗歌当以情为本,缘情与言志兼重;二是三次以性灵论诗,以"雕拟不施,性灵洞见"为纲,即以性灵为本,重视独创与自然本色,反对复古模拟。他先于公安三袁而标举性灵说,成为这一学说的首倡者。  相似文献   

5.
壮心雅趣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方志敏卧室联)方志敏是著名的革命烈士,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他才华横溢,能文能武,所著《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作品脍炙人口。这副对联,上联境界开阔,气魄雄健,可见壮心;下联情怀幽雅,色彩明亮,可见雅趣。上联写"三爱",下联写"四物",对仗本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6.
《关雎》自收入《诗经》以来,历代文人各有不同解读。孔子认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汉代儒学家们先有"刺诗说",继而又产生了"美诗说",现代学者们则解读为爱情诗、婚恋诗。一首小诗在两千多年里之所以出现大相径庭的解读,是因为读者在文学活动中具有不可否认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黄后颖 《文教资料》2011,(24):15-16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因"乌台诗案"寓居黄州三年时所作,深刻体现了苏轼豁达开阔的胸襟。苏轼才高八斗、磊落豪侠,在"乌台诗案"后,大彻大悟,淡泊和静定成为这一时期诗歌思想的主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选自人教版高一(上册)的一首诗歌。这首诗语言质朴、意象简单、思路飘逸、形式工整,读后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但诗歌的主题却是许多学者争论的话题,因此,给这首诗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本文以饶满林老师执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该课例进行研究。一、教学设计(一)合理的学情分析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备课要做到"三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其中的"备学生",我们通常理解为"了解学生"。  相似文献   

9.
王开春 《学语文》2014,(6):45-46
杜牧的《清明》(见卷首)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虽然历经千载,却也常读常新,每当我们吟诵起来,脑海中总会出现一幅清晰的图景,心中也总有一份淡淡的感动。仔细想来,不禁要佩服作者,何以能用仅仅二十八个字,就造成这久远的魅力。先从诗的首句说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清明时节"是诗歌创作的时间背景,也可以说是诗歌所写感情的起点。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时日呢?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正是万物生长,草木吐绿的时候,杜甫《清明》诗里说"渡头翠柳艳明媚"。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诗歌自然意识中的"物""我"空间经历了"物我相离"、"毁物造我"、"物中观我"和"以‘物’观‘物’"四个阶段的衍变,这固然一方面与诗歌本身艺术发展的流程变化有关,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心理的投射所致,笔者试就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期待着中国诗歌自然意识中的二元空间能够重新回归"以物观物"的起点,回归但不轮回,这将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一次难得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论诗     
前人论诗者众矣,唐末司空图作《诗品》,列诗为廿四品;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出:“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清代叶燮在《原诗》中又提出“才、识、胆、力”四者,足见诗中所重,因时而异。我以为今日为诗,宜从立意、胸襟、谐律、审味四者入手。兹就管见所及,阐述如次。一曰立意。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  相似文献   

12.
<正> 起兴的开篇 诗的开始两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风、赋、比、兴、雅、颂共称诗之六义。《周南·关雎》传中的“关雎”就是这种手法最典型最古老的代表。作者把寤寐以求的淑女比作关关呜唱的雎鸠。并以此引出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按宋朱熹的解释,“兴者,先他物引起所咏之词也。”“兴者,托物兴辞。”“兴是借彼一物以引起此事,而其事常在下句。”清陈祚明批得更直接;“用艳歌何尝行语,兴彼此顾恋之情。”兴多用于开头,故后人亦称起兴。起兴就是用来引起下文的开头语,借彼说此。在古今诗歌中起兴有时有比喻和暗示的作用,有时和下文意义相关联,情调相关联。《孔雀东南飞》的起兴,两种作用皆有。只要唱出开头两句,听的人就能意识到故事的性质。除起一种提撮的作用外,还造成缠绵哀感的气氛,给人以更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以北方游牧文化为主体文化的金代,其诗派的发展与嬗变各具特点。金初的"借才异代派",主要由一些身处异国的"望乡诗人"所组成,浓厚的"南恋"情结,构成了其诗歌最为明显的特点。崛起于金中期的"国朝诗派",为金代文学的真正代表者,其诗歌的风骨与气派,大都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特征。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末丧乱诗派",目睹了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因之跳动于他们诗歌中的脉搏,几乎都与这一历史事实密切相关。而其"丧乱诗",则可与杜甫"三吏"、"三别"等"诗史"之作媲美。  相似文献   

14.
诗歌鉴赏是各省高考自主命题试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2010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稳中有变,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课内知识课外考",2010年这一命题原则在诗歌鉴赏中也得到体现,可谓"题"联课内外,"诗""句"巧联姻。试题源于教材,但是高于教材,是一种依纲扣本式的理性回归。命题人试图通过高考"指挥棒"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认真用好、学好语文教材,命题呈现出"教什么考什么"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5.
沈德潜的"格调说"具有三重内涵:体制声律、艺术风貌和品第水准,这使他的"格调说"呈现出一种集大成的色彩。不仅如此,沈德潜是在"温柔敦厚"诗教说的统摄下论述其"格调说"的,诗教说在诗人人品、诗歌内容、诗歌的表现方式等三个层面规定着"格调说"。除此之外,沈德潜的"格调说"还带有一定的新变色彩。  相似文献   

16.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随着管理时代的到来,钻研经营之道,已成为任何一位致力于不断拓展事业的管理人员的第一要务。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有三个层面是非常显著的,即基层"治物",中层"治事",高层"治人"。当然,这三个层面也不是截然分开的,里边存在着交叉。"治物"、"治事"与"治人",是根据不同层面人员所肩负的不同职责和任务而有所侧重地提出来的。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不同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加快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诗大序》进一步阐明诗歌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抒情言志说;强调诗乐与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总结诗歌的体裁与表现方法,提出六义说。《礼记·乐记》集中论乐,涉及音乐的本原问题,提出物感心动的理论;阐述音乐的美感,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情感的真挚,发表"唯乐不可以为伪"的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诗人和理论家提出了有关诗歌创作发生的"感物"说。"感物"的"物"是指自然物候,"感"是诗人受到自然物候的刺激而引起的创作心理活动和审美情感反应。只有当自然物候与诗人的主观精神相感应、感兴、感发的时候,诗歌才能发生。  相似文献   

20.
骆炀 《小学生时代》2010,(12):55-57
说件恐怖的事儿,我家有三条"虫",而且绝不消灭,拥有永久居住权。 先来介绍第一条虫,那就是我爸爸,他是一条十足的"网虫"。自从知道了网上购物这回事后,他就天天泡在网上,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都爱到网上买。妈妈常常抱怨他乱花钱,买回一堆"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