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本质意义上说,写作文就是一种体验。如果学生能对生活有一种独特的体验,那么他就能写出好习作。生活体验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因此,生活体验应该作为小学生作文的题材,将多姿多彩的生活融入到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写出具有独特体验、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习作来。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怎样诱发呢?一、贴近生活实际,拓展生活体验当学生对生活有了切身的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作文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种生命活动中自然需求的升华,作文教学的根本就是"人""文"融合。作文必须求真、求实、求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平时循规蹈矩的作文教学,把握好课内、课外的机会,随机施教,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有感而发,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深刻认识随机写作的内涵与意义,发挥随机写作的优点,熟练随机写作的训练技巧与方法,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益和学生的写作素养。  相似文献   

3.
写作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途径.新课标要求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和推进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意识,能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感悟与体验,写出内容详实、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是写作的源头;只有让学生在生活感悟与体验中表现所思所想,才能写出个性的、新颖的作文.  相似文献   

4.
优化作文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手段,俗话说:我手写我心.作文与学生的思想品质、认识水平、生活体验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作文.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过程进行优化创新,让学生在“写作思维”中获取灵感,让学生的习作语言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5.
于小辉 《教育》2012,(36):53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现代语文教育研究表明,学生作文是体验,精品佳作一定是学生的独特体验。作文是以学生的体验为根基,抒写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真切的独特体验呢?链接生活让情境"如影随形""作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师应树立"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作文理念,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云蒸霞蔚、峰峦叠嶂、原野荒漠、江河湖海、溪泉瀑潭、都市美景、乡村风情、校园景观都可成为学生的观察对象,让  相似文献   

6.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一部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贴近学生实际,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才能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来。  相似文献   

7.
陈永安 《广西教育》2013,(45):39-39
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习作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表明他们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学生只有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作文才有生命力。对此,教师应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并在习作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8.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学生要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学生获得这些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才是作文教学的目的所在,通过五个“放”策略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名师在线     
山西省太原市优秀骨干教师。从教22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研究"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体验中写出真作文""如何让学生们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作文教学体系,以阅读积累为基础,观察体验为精华,活动游戏为兴趣,彻底摆脱动笔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学生丰富而独特的体验是引起作文兴趣,写出个性化作文的基础,而学生的体验主要包括:生活体验和文学体验。  相似文献   

11.
要给学生表达的自由,让学生写自己的心里话,既可写真善美,也可写假恶丑。要让学生用作文来歌唱、来批评、来喊叫、来宣泄……这样,作文就会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学生就会"乐于作文",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拘形式、不论内容、自由倾吐心中积蓄,大胆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这样,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才能更好地流露真情,做到"我手写我口"。一、从说悄悄话导入,打开话匣子华东师范大学夏中义教授说过:"学文学学得好,第一是人生体验,第二才是文学体验。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生活,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学习写作,这已成为作文教学的主旋律。体验是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内在活动。离开了生活体验,作文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在整个初中阶段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作文的要求是:作文的感情要自然真挚,贵在表达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要求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生活时要学会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丰富多彩的生活。要想使学生能用文章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在作文教学中就离不开随笔作文的开展。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发挥学生随笔写作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上海特级教师毛荣富老师说:“有人把作文缺乏真情归因于学生生活单调,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忽视对生活的体验,缺少那份独特而细腻的体验。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乐于去留意生活,体验生活并挖掘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写出言真意切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15.
张爱民 《江西教育》2003,(20):25-25
体验是指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真实体会和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教育思想的生成,帮助学生摆脱了“作文难、难作文”的窘境,让学生作文进入了一个“想写、会写、写好”的全新境界。一、开辟写作源泉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要的一点是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开辟作文创造的源泉。1.家庭生活中体验。可引导学生在“我当一天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等模拟体验活动中扮演角色,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长辈的甘苦,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这…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规定,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在长期作文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在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仍沿用老掉牙的教学方法,而且多灌输少感染,多说教少陶冶。在这样的作文教学和学法演练下,学生的棱角磨平,灵感尽失,创造力和想象力严重受到压抑。加上学生的时间所限,读书少,对生活体验不够,涉事不深,领悟不透,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理论上的升华,结果学生写作思维狭窄,写出的作文语言无味,千人一腔,缺乏个性与真情,少了灵气和活力。因此,作文教学要走出传统写作教学的教条囹圄,使学生作文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由衷的心声,写出充满斑斓的个性。为着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中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太原市学知培训学校的白墅萍老师从教22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研究"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体验中写出真作文""如何让学生们轻松愉悦地掌握知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作文教学体系,创办了以快乐体验作文为特色的学校。以阅读积累为基础,观察体验为精华,活动游戏为兴趣,彻底摆脱动笔难的困境。在KFC、博物馆、公园、超市、旅游胜地等常常会看到她领着学生们兴致盎然地体验实践。我手写我心,让孩子们带着浓浓的兴趣亲自观察体验,用笔记录那精彩的瞬间、写出自己独特的真实感悟。用发现美的眼睛把平凡的世界描绘地生机勃勃,富有生活的情趣。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习作"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小学生写富有个性的作文。作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特个性,就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走进生活,在开放的作文教学空间里自由驰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广读博览,充实个体语言的库存名家名篇、各种优秀文章是作者通过生活体验亲身观察而写出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学生  相似文献   

20.
作文的求真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文贵在创新”,体现了新教材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 ,反映写作者的独有个性。独创是作文的生命。只要能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文章也就具有了独特的鲜明个性。而要做到这一切 ,作文教学中就应注意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作文教学设计】一、从生活中寻找话题 ,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初一学生写作遇到的最大问题 ,就是为什么要作文和作文时写什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 :把自己“不吐不快”的感受写出来 ,变成一行行的文字 ,这就是作文。作文就是反映写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鲜明个性的精神产品。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