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雷雨》中,曹禺塑造了最具有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繁漪。她雷雨式的性格在剧中的淋漓尽致的体现和她的悲剧形象交错在一起,体现了这一人物悲剧性格的深刻性。繁漪那火炽热情,强悍灵魂的本质是时代的觉醒。本文将探讨繁漪的雷雨性格并挖掘其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2.
《雷雨》是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名作。作品从繁漪的爱情角度分析了其悲剧的必然性。在周朴园的封建专制下,繁漪得不到爱,与未来前妻的儿子周萍的爱又受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的阻挠,繁漪的爱情悲剧是无可逃避的。  相似文献   

3.
《雷雨》是一部命运悲剧。本文从对命运的抗争与超越这一特定角度对繁漪形象作了解读,对其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意义进行了具体地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4.
黄文娟 《广西教育》2012,(10):57-58
繁漪是《雷雨》剧作中的核心人物。繁漪这个人物不仅最早引发了曹禺的戏剧创作热情,而且在这个人物身上。也倾注了剧作家最大的同情和艺术灵性。她阴鸷而果敢,哀静而乖戾,封闭而阴冷的家庭压抑了她的活力和个性,把她生命的热情扭曲成带有破坏性的偏执,悲剧虽不因她而起,但她显然加剧了悲剧的进程。对繁漪性格的理解直接牵涉到对《雷雨》主题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马雯雯 《文教资料》2010,(11):14-16
作为《雷雨》中的灵魂人物,繁漪、周萍和四凤极大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造成剧中人物命运悲剧的根源亦在此三人的现实纠葛。繁漪是最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敢爱敢恨;周萍在养尊处优中形成懦弱无能的处事态度;四凤却是最为天真纯洁的人物,她的出现拯救了在畸恋中苦于无法自拔的周萍.引起后文繁漪直接的爆发.最终推动人物走向灭亡。本文在解读繁漪、周萍和四凤的三者关系之上.试图探析人物内心的性格对推动全局情节环环相扣所起到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繁漪新析     
《雷雨》中的繁漪,是曹禺“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悲剧主人公。作者曾用以下一段注脚来作为繁漪性格的代表:“时常不由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如果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对繁漪“归回原始的野蛮的”心路历程作一解析,我们可以观察到其自然人性在自身无意识与极具封建性的社会环境的双重压抑下必然的萌动与生发;而欲望与禁忌、个性与现实一再爆发的复杂冲突,最终又使繁漪耗尽活力并将其引向毁灭。就此意义而论,繁漪的悲剧,不仅是社会的悲剧,更是欲望与性格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曹禺的话剧《雷雨》在创作上明显受到西方戏剧理论的影响,其中性格悲剧的因素在繁漪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尤为突出。强悍如雷雨般的激情与本质的软弱,追求生命自由的执著与情感的盲目,繁漪性格的两面性使她对现实的抗争充满了矛盾与困惑,她的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撞击出一朵凄美的火花,同时也给这个人物抹上了一道浓重的性格悲剧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四幕话剧《雷雨》中的女主人公周繁漪,是一个不同于以往所有文学形象的人物,一个封建与资产阶级性质同时具备的角色,一个渴望被爱、孤独、有复仇心理的女性。正是因为如此,繁漪所产生的悲剧力量震撼了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雷雨》中的繁漪是不同于曹禺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她是自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女性形象。其鲜明特色在于爱与恨两种极端相结合的性格,其复杂蕴涵则在于封建书香门第的等级观念与资产阶级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共存,因而深切地显现出人性的矛盾性。在此,我们将对独一无二的繁漪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曹禺在剧作《雷雨》中成功地塑造了繁漪的形象。从繁漪的身上我们看到她在生命本能促使下开始了对幸福的追求,但受社会环境、生存环境、家庭出身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她失去了自我,在意识的觉醒与忘我的追求中走向了毁灭的道路,在爱与恨都燃尽后,完成了她的悲剧命运。繁漪的悲剧命运也正蕴含了作家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即对人的存在、人类的命运及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雷雨》中的繁漪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本文从繁漪的反抗精神,思想中深藏的封建意识入手,分析了繁漪的矛盾性格.指出了繁漪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的半成品。  相似文献   

11.
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是西方心理学近10年来新出现的研究取向,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等都与存在主义有深刻联系。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人本主义思潮,对人的生存方式、对于社会制度有独特认识,存在主义本体论对于积极心理学治疗也产生有重要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雷雨》中,周朴园和蘩漪的婚姻门当户对,但为何冲突不断?从双方的个性差异和心理需求上可以找到更为直接的原因。周朴园是一个封建专制家长,"顺从"是他对于下人和妻子的首要需求;蘩漪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个性解放意识的"新女性",对所爱之人精神上、心灵上有着更为明确的"自觉"。这种相异与错位,是造成他们冲突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凡一平的小说具有影视改编的特质。凡一平让小说回归故事,讲好故事成为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大量人物对话和鲜明的画面感使得凡一平小说具有类似于影视脚本的特征,意识形态精英化和审美趣味大众化在小说中的交融契合了当下影视改编的需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蘩漪的性格发展变化的简要分析,发现蘩漪情感的变化是其性格发展变化的内因和决定因素。根据蘩漪情感变化可以将其性格和人生经历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失落的天堂、奋起抗争和尘埃落定。并简单分析了蘩漪的结局。  相似文献   

15.
范烟桥为各大影片公司撰写剧本、编写说明,是早期中国电影公司的明星职员。他对苏州电影市场拓展、观众观影心理、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提出了独到见解,这些观念通过报纸向外辐射传播,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他创作的电影歌曲继承民族音乐精华,适应大众审美心理,推动了中国电影音乐民族性的开掘与现代性的传播。这些都证明,范烟桥是中国电影史上不能忽略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6.
文章着重论述了电视连续剧《范府大院》中的悲剧人物范光汉人生变化的五个轨迹:名份之变、势位之变、心性之变、生理之变、死之变。从主客观相结合的视点上,分析了范光汉生命活动平衡与失衡矛盾斗争的悲剧因素,进而提出了值得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泰戈尔与老子哲学美学观的思想基石、终极价值和最高境界。泰戈尔“梵我一如”的宗教哲学思想尊崇至高无上的梵性精神,认为梵与人、梵与万物以及人与万物之间体现了一种梵性的和谐,美是梵性的和谐,美在韵律之中。老子的和谐美论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理悟道的自然美与精神美,以道性精神的“自然无为”来把握、体察“万物齐一”“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8.
从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诗人评语的文本解读出发,选取他对盛唐诗人高适的评语并结合其所选高适的部分诗歌作品,分析评语的具体意义。总体把握评语中"胸臆语"、"风骨"范畴的内涵,研究高适诗歌的风格特征并将其还原到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以期对殷璠的品评做出更为细致和较为合理的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19.
金生杨 《成都师专学报》2008,27(1):16-18,27
扬雄准《易》而作《太玄》,在历史上引发《太玄》研究之学。汉末三国时期,《太玄》研究形成第一次高潮,推动和促进了魏晋玄学的形成和发展。晋范望《太玄解赞》成为象数学的代表之作。唐王涯注《太玄》,引入王弼解《易》方法,《太玄》义理学张显。宋代的《太玄》研究极为兴盛,对宋学尤其是象数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明清两代,《太玄》研究转入低谷,但仍有值得关注的著作传世。现代的《太玄》研究更有兴起发展之势。《太玄》研究与传统学术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蘩漪和周萍的矛盾是整部《雷雨》的重要线索,他们的悲剧历程贯穿全剧始终,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蘩漪、周萍的悲剧“命运决定论”是一种误解。依据罗伯特·W·科里根的悲剧理论,蘩漪和周萍由于内在矛盾性而心理分裂是导致悲剧的根本原因,也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因此,蘩漪、周萍的悲剧不是命运悲剧,而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