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4 毫秒
1.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逆向立意运用得当,文章往往会以鲜明的特色让读者眼前一亮,常常会收到出奇制胜的特殊效果.那么如何运用逆向立意来扮靓你的特色作文呢?  相似文献   

2.
鲁大凤 《考试周刊》2014,(56):64-64
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忽略多元化,从而使评价单一。本文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向明康 《高中生》2013,(15):12-13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你变换视角,"横看""侧眺",那么奇岭异峰就会扑面而来,给你"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愉悦。作文时,考生如果力求构思巧妙、角度新颖,则能写出文情并茂的美文,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使作文赢得高分。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构思巧妙、角  相似文献   

4.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自然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我国的大学群体也不例外,随着合并之风的兴起,高校突破了原有的格局,各个发展方向的top one大学逐渐崛起,综合实力的高校排行榜逐渐被淡化,而各个领域的特色大学榜风行一时。究竟哪所大学才是你心目当中的"气质美人",让我带领大家走进中国大学气质颁奖盛典"现场",到茫茫学府中去寻觅它的芳踪。  相似文献   

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中我非常喜欢苏东坡写的这首哲理诗。诗中通过从不同角度的"看",以不同的视角,欣赏到了不同的景致,让人回味无穷。同样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也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去解读学生的写作,去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更好地写作。我们学校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写作习惯各不相同,对写作  相似文献   

6.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看课亦如此。一堂课仿佛一面多棱镜,因观赏者不同,观赏的角度不同,亦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笔者认为,能让学生快乐、惬意,能让学生展现自我、塑造自  相似文献   

7.
正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对庐山的描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说是千古之绝唱。其实,这种现象不只是自然界所独有,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现象。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闻报道,不仅要真实,而且要生动,突出客观事物的重要意义,增强影响力和感染力,自然也就有一个选择最佳报道角度的问题。对记者来说,选择报道角度并不神秘。在采写新闻时,每一个记者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  相似文献   

8.
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世事纷繁,变幻莫测。移步换形,亦峰亦岭。语文教学诚然应该求其真,但何者为语文之"真",又何以达到语文之"真"?康德说,人不能认识物自体。最近物理学界的狂欢,不仅是广义相对论被直接验证,更是因为看待宇宙有了崭新的方式。曾经,人们以为物理学的大厦已完整建立,后世物理学家只需修修补补。如今,因为引力波的发现,天文学或起革命性的变化。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存在着根本  相似文献   

9.
<正> 李白诗的基调究竟是什么?是蓬勃向上精神,还是忧患意识?是快乐情绪,还是缠绵悱恻?不少评论家在其著作中各有表述。有的主张是前者,有的认定是后者。我以为二者各有道理,但又不全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横看是岭,侧看是峰,只看一面,都不是庐山的真面目。在评价李白诗的基调上也应做如  相似文献   

10.
作文,是一种展示牛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更应成为一个和谐的牛命活力场--关爱生命、联系生活、启发创造,充分解放学生的眼、耳、嘴、手、脚,让他们成为"自由个体",让"快乐"充盈学生的作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望,以文字砌就一个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精神世界,促使他们走出"怕作文、厌作文、抄作文"的怪圈,变"苦作"为"乐作",让作文成为"心灵之声"的交响曲,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1.
"横看成岭侧成峰",转换一下视角,就不难发现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下继续教育实践的关联,进而继承这份丰富的教育遗产。从继续教育的视角上看,"竭两端之教",即"叩其两端""执两用中",是孔子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修齐治平"举一反三是孔子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同孔子继续教育思想的一致性表明,马克思与孔子的教育思想完全可以作为当代继续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在课堂上,一个学生问我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中的“岭”和“峰”有什么区别,当时我没能回答出来。课后查阅工具书得知:“岭”是顶上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做到"让生命涌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一定要不拘一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相似文献   

14.
周臻 《教师》2013,(18):89-89
化学——初中三年级初始科,有道是"万事开头难",想要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掌握好这门功课,确实需要教师花一番心思、找一些小窍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诗句给予我们启迪——角度转移。角度转移应用在教学上就是把教师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阅读",在综合性学习中也提出"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其本质也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化创新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化思维方法和能力,其实也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尽管很  相似文献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新课程的清风吹暖教师们的心扉时,当教师们坦然走下"神圣"的讲台,步入学生们的心田时,"尊重学生,张扬个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成了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让笔者想起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无疑为点燃学生们智慧的火花提供了一个滋长、发育的温床.  相似文献   

17.
<正>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好成绩、好品德也许都不够。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能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把事物看清楚的高度,还要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用睿智的眼光找寻心灵的足迹,发现人性之美,看到成功和希望,生活得更幸福。一、学会"两只眼睛"看世界宋代诗人苏轼写过一首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莱芜市钢城区友谊路小学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以让学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积极探索构建"诗艺课堂",努力实践着陶先生这一本真的教育思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赵燕飞老师正在抑扬顿挫地吟诵苏轼的《题西林壁》。你别以为这是  相似文献   

1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萨特所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深入、透彻地研究、领悟《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实践活动应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体化解读。"我们应该真正解读文本,真正尊重学生个体,让二者在我们的阅读课上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古人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件事,同一个题材,写作角度不同,突出的重点就不一样,说明问题也不同。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横看”和“侧看”,进行多角度思维,是作文教学的重要问题。例如一题多作换角度:有时出一个题,让学生做二、三次,从不同角度去写,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如《落叶》一题,可以从如下五个角度,五种立意去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