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对"胸怀"一词的最初记忆定格在一架飞机上,这架飞机躺在我的小学课本里,驾驶它的是一个叫做丁丁的孩子。我至今仍记得写丁丁的几句诗:"丁丁没文化/不会开飞机/飞机开不动/丁丁真着急。"我当时心情远比丁丁着急,我真想飞进课文中助他一臂之力。老师说这课文教育我们要好好学  相似文献   

2.
事有凑巧,我同一天在两个年级的语文课上看到了一道相同的练习题:一年级教学《日月潭》(二册21课),由于课文中有一句话——“一边象圆圆的太阳,叫‘日潭’,一边象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于是教师设计了用“象”造句的练习。五年级教学(《凡卡》(十册19课),也因为课文中有“它身子是黑的,象黄鼠狼那样长长的……”一句话,教师也要学生用“象”造句。同一个“象”,两个年级都要求“打比方”,造出“什么象什么”的比喻句。课堂练习时,一年级学生虽然经老师反复指点,但造句是那样的吃力。除了说“共产党象太阳”这样的现成话,其他就说不上什么;而五年级学生未经任何启发,许多比喻句即脱口而出。相差四年的两个年级进行着同样要求、同样形式的练习,这在数学学科大概是不会有的,而语文课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复劳动?翻阅这两篇课文后的练习题,才知课本上本无这样的练习,原来是教师自行设计的。教师从学生实际出  相似文献   

3.
热水在冷水中怎样跑?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热往哪里传》一课中的一个活动,教学时间分配上只有10分钟,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想办法看到热水在冷水中跑,再让学生实验、交流得出结论。课前学生围在讲台边,纷纷议论,“老师,我们今天学冷水和热水?”“老师,冷水中倒进热水会怎样?”……看着学生好奇的样子,我改变原来的引入方法,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启发:“如果热水倒进冷水会怎样?”学生的问题受到重视,因而兴致很高,大胆进行猜测,有的说:“热水在冷水中会散开”有的说:“热水会浮在水面上”有的说:“热水会变成温水”……他们急于想知道结  相似文献   

4.
一位三年级语文教师讲《葡萄沟》一课时,是这样指导学生用“有名”一词造句的。教师问:“有名”一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有名”的意思是出了名,大家都知道。教师问:课文中是说什么有名? 学生答;课文中是说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干有名。教师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中国地图轮廓,并在上面标出吐鲁番的位置。然后问:我国还有哪些水果有名?  相似文献   

5.
《教师备课手册》在学生心目中,可以说是一本权威著作。教师有,有的学生也有;老师用,学生当然也可以用。有一次,课上我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石拱桥》文后习题:“课文题目改为‘中国古代的古拱桥’是否合适?为什么?”这时一个同学匆忙翻找课本下“藏”着的《备课手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听了一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课文 内容大致如此:小青蛙不知道做什么事情最快乐。他问啄木鸟,啄木鸟说;“给大树捉虫最快乐。”问水牛,水牛说:“耕地最快乐。”问蜜蜂,蜜蜂说;“采蜜最快乐。”小青蛙回家问妈妈:“妈妈,做什么事情最快乐,为什么啄木鸟、水牛、蜜蜂说的不一样呢?”妈妈说:“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你就会觉得最快乐。”教师在上课时主要展开了三个环节:一是先让学生说说做什么事情最快乐。孩子们说:“看动画片最快乐”、“过年最快乐”、“逛公园最快乐”、“得到压岁钱最快乐”等等。接着让学生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生字,并帮助学生总结出课文的主题思  相似文献   

7.
解释成语不能望文生义,否则就会影响对词义的正确理解。譬如,有的教师这样讲:“‘一日千里’就是一天跑一千里路。”接着问儿童:“你们说,快不快?”“嘿唷,一天能跑一千里,真快呀!”有的儿童惊叫起来;有的儿童却不以为然:“不快,不快,喷气式飞机一小时就要飞一千多公里呢。”照这样解释,怎么能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上“祖国在一日千里地前进”一句的意义呢?又如教师说“‘万众一心’就是一万个人一条心。”这样讲,在儿童天真的心灵中就可能发生误解;两万人有两条心,十万个人有十条心……  相似文献   

8.
佘同生 《广西教育》2010,(13):12-13
误区——只见景美、情美,不见言美 一位教师教四年级《乡下人家》一课。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乡下人家美不美?”学生齐声回答:“美!”教师顺势板书一个“美”字,然后问:“那么我们先学课文第一段,看看乡下人家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匆忙读~遍之后,便议论开了:有的说瓜架很美,有的说瓜藤很美,有的说结出的瓜颜色很美。这样学完一段,再学第二段,直至学完全文。  相似文献   

9.
用“聪明”一词造句,一年级的学生说“丁丁真聪明”,老师给他打了满分,而如果六年级的学生也说“丁丁真聪明”,老师是不是也给他打满分呢?应试教育的选择是打满分,因为从语法的角度讲,“丁丁真聪明”这个句子句式完整,意思明白,是正确的。应试教育的评价原则是只管卷面对错,并不细究学生实际的语言发展水平。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造句训练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词语,提高他们的语感水平和思维能力。六年级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科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弥漫着诗意的芳香。难怪有人说,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该是:“就像一首诗!”一、一首活泼生动的儿童诗[片段一]《司马光》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到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教师提出问题:“在这危急的时刻,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你能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说说吗?”学生找出了相应的段落,有的满怀感情地读,有的用自己的话说,有的索性表演起来,表情丰富,“举、砸”的动作准确无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又问:“读了以后,你觉得司马光的办法好吗?”全班几…  相似文献   

11.
一天,我在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刚出示课题,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吴老师,我想问一下,蜜蜂真的会引路吗?”这一问,打断了我的教学思路,因为我预先设计的是先教学课题中的“蜜”、“蜂”两个生字,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没想到这小家伙先行一步了。我灵机一动,快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一问题,并兴奋地说:“这位同学真会学习,把老师的提问抢去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蜜蜂会引路的,有的说蜜蜂不会引路,各抒己见。我示意大家停下,说:“同学们,今天,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来进行一场辩论赛,认…  相似文献   

12.
大家都知道要使小学生文章写得有思想、有内容、有条理、有文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帮助他们掌握其基本要领。 一、掌握写作文的规律 首先,多读好的作品。“书本是知识的源泉”。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有的教师会说:“二三年级学生会读什么?”其实不然,这要看教师给学生打什么基础。教师可给  相似文献   

13.
一教师教《半夜鸡叫》一课“玉宝正在纳闷,只见那人直奔牛圈走来”一句时,学生问:“那人到底是奔来,还是走来的?”“是走来的。”教师不耐烦地回答。学生还想要问什么,却被教师不快的神情给堵回去了。 另一教师上这课时,学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该教师没有直截了当地解答,却反问:“结合上下文,就当时的环境、时间特点,以及周扒皮半夜学鸡叫的心理状态来看,周扒皮该奔,还是该走?”这一点拨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学生说:“周扒皮学鸡叫,害怕长工们发现,一定是偷偷摸摸、轻手轻脚的。”有的说:“走,声音轻;奔,声音大。夜深人静,狡猾的周扒皮怎么敢奔呢?”也有的说:“课文中‘那人走到牛槽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调控作用。当学生思维有悖教学目的时,应适时加以调整和控制,引导学生修正思路。 教学《诺言》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那群大孩子回家,为什么不招呼一下“站岗”的小孩,教师未及表态,学生都抢先发表各自奇特的猜想。有的说:他们把“站岗”的小孩给忘了;有的说:他们故意作弄那个小孩;有的说:他们估量自己去了,那小孩也会自动撒岗回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时,教师用“控制论”原理,把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控到认真阅读书本上来:“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吗”?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推敲词句,纷纷寻找依据。持第一种意  相似文献   

15.
有位教师讲到《半夜鸡叫》(八册18课)的“玉宝正在纳闷,只见那人直奔牛圈走来”一句时,学生问:“那人到底是奔来,还是走来的?”答曰:“是走来的。”“为什么说是走来的?‘奔’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要刨根追底。教师不快地回答:“记住我说的就行了。”无独有偶,另一位教师上这课时,学生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该教师没有直截了当解答,却反问:“结合上下文,就当时的环境、时间特点,以及周扒皮学做半夜鸡叫的心理状态来看,周扒皮该奔、还是该走?”这一点(?),学生的思维就象旋转的电扇,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周扒皮学鸡叫,一定偷偷摸摸,轻手轻脚,害怕长工们发现。”有的说:“走,声音轻;奔,声音大。夜深人静,狡猾的周扒皮怎敢奔呢?”也有的说:“课文里‘那人走到牛槽边’一句,就能证实周扒皮是走来的”。……“对!讲得都有道理。”教师眉头一扬,微笑着继续开导,“‘奔’,除了‘跑’的意思外,还有什么其他意  相似文献   

16.
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儿童练习“我到…去…”口头造句的时候,一个学生造句说:“我到台湾去。”这就引起了哄堂大笑。有的转过头对他说:“咦?哈哈!你还到台湾去呢?”有的谈着:“他还到台湾去呢!好玩哩!”课堂纪律乱极了,他的脸庞也被笑得一阵红一阵白,呆呆地站著。这位教师很冷静地(实际地楞住了)叫大家停止了嘲笑,接著说:“大家不要笑,他还有话呢!”  相似文献   

17.
《想飞的乌龟》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梦想”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教学中,我预设了一个拓展性问题:乌龟掉下来后会想些什么?学生由己及“人”,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它很难过,有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神笔马良》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来画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要画许许多多的树,让美丽的绿色美化我们的地球。”有的说:“我要画很多个机器人,让它们来管理这个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有的说:“我要画宇宙飞船,让人类乘坐飞船到遥远的星球去旅游……”这些想法都很好,这些想法自然也会让老师感到惊喜。学生中也常常有另类高见:“我要画很多很多的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他这种想法是对的。因为,他有了很多的钱以后就可…  相似文献   

19.
教二年级     
小学三年级某班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同学,但是要他静下来听课却很费劲。一天,他对老师说:“我懂的东西够多了,没有必要继续读书了。”老师说:“噢,真的?你只读到三年级,打算做什么?”这位同学答:“我教二年级。”教二年级@丁丁  相似文献   

20.
现在,学生们总把“做作业”说成“写作业”,不少教师亦然,每每听来,总觉别扭。“做作业”与“写作业”虽只一字之异,其实反映了教学方法的不同。现在小学生每天的抄写作业很多:抄写生字词,有的抄写十遍,还有抄写几百字课文的,低年级抄,高年级也抄。大量的抄写效果如何呢?请看一例:邻居一女孩,上小学四年级,一次抄写一篇近二百字的课文,已抄了三遍。这篇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