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这样一个笑话:清朝有位秀才,平时说话作文总爱啰嗦└峡际?妻子再三叮嘱他,要他作文不要啰嗦,他答应了。进京后,给妻子写信:吾妻,往日说话稍啰嗦,今天说话我不啰嗦,啰嗦就是累赘,累赘就是啰嗦,因无闲暇写草头“万”字,故以“方”字去点代之,“代”与“伐”不同,盖因有撇者乃“伐”也,无撇者乃“代”也……故事中那位秀才语言啰嗦,废话连篇,确实令人讨厌。不过,在语言交际中,有些话看似  相似文献   

2.
李弗不 《小读者》2013,(9):34-35
“啰嗦”是个贬义词,“哕嗦”之话不好听,“哕嗦”之文一般也遭人不屑,但也有“哕嗦”而绝妙的好例子。文学史上有很多真真假假的“哕嗦”诗文,就让我们来略赏几例吧。  相似文献   

3.
母爱是佛     
王纪金 《陕西教育》2005,(10):56-57
去年暑假.妻子给我生了个大胖小子。出院以后.妻子到我乡下老家坐月子。在路上.我内心不无担忧。人们常说婆媳之间最难相处.妻子又是个辣椒性子.心急嘴暴.头一次与母亲相处这么长时间.会不会发生什么矛盾。我反复叮嘱妻子说:“我母亲这人就是哕嗦了点.慢慢习惯就好了。你的性子可要改改。”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为文是极讲究精练的。他认为,要精练就应“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但同时他又将语言的“重复”与“反复”分得极清,因为“重复”是哕嗦,“反复”是艺术。他在《秋夜》是这样反复地写“枣树”的:“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用了两次“一株”,两次“枣树”,这作为开篇句,很好地“反复”出作者当时凄切的心境。在《祝福》中,“反复”的特点是作为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反复”的形式有两种。  相似文献   

5.
动词“烦”和“嫌”及其相关句式张丹动词“烦”和“嫌”都有表示“不喜欢、不满意”的意思,都属于少数可带谓词性宾语的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如:(1)a.我烦他说话太罗嗦。b.我嫌他说话太罗嗦。(2)a.他烦那老头碍手碍脚的。b.他嫌那老头碍手碍脚的。一般通用...  相似文献   

6.
刘巧玲 《语文天地》2012,(12):19-20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好记叙文的开头也是如此。虽然难写,但还是可以找到方法和技巧的突破口的。笔者认为可以从语言、构思、文辞等方面进行设计。一、语言简明不哕嗦记叙文开头的语言一定要简明,让读者一目了然。只需一句话就能写清楚的内容,绝不哕嗦重复,以使文章直截了当,干净利落。  相似文献   

7.
陈彦炯 《学周刊C版》2010,(7):163-163
我们平常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看懂一个人的内心。从某些方面来讲,数学的眼睛就是数学概念,数学概念严密、简短、准确,有其独特之美,多一个字则显哕嗦,少一个字则不严谨。恩格斯曾经说:“在一定意义上,科学的内容就是概念的体系。”现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我们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只要抓准了数学概念的教学,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上周,学生一致反映小刚太烦了,整天哕嗦个不停,身边有人的时候干扰别人,没人的时候就自言自语,弄得班级同学看到他就头疼,有同学戏称“三个女人一台戏,一个小刚三台戏”。看来他的啰嗦已经让人受不了了。  相似文献   

9.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体现了一种“真诚”,就像作者自己所说,“我希望你能注意到我的文字,其中每个字的诞生都是出于真诚,而不是被他人或者自己强迫。本人不能容忍其中任何一个字是不真诚的。”书中很少引经据典,也不哕里哕嗦,更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作者与读者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客观、真实、自然、理性地分析教育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最终关注的却是人:人的存在,人的健康,人的成长,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唠叨统统stop     
假如有人觉得你说话太哕嗦,那么要小心了。很可能有一天在你喋喋不休时,有人忽然拔枪向你“射击”!哈哈,别紧张,没有生命危险,“凶手”拿着的其实是日本科学家最新研制的“弹话枪”,它配置有扳机、麦克风、传感器和指向性喇叭,能从30米开外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相似文献   

11.
“悟”字乃由“心”字加“吾”字组成。古人曾讲:“心之官则思。”“悟”字从左往右看,其意乃“思之吾也”,亦即“思考的我”;若从右往左看,其意乃“吾之思也”,亦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不思考,不会有悟,无独创不能算悟。悟性往往表现为人们对于自然奥秘、事物联系、语言内涵、生命价值等的飞跃式的顿然领会或瞬间把握。悟性,是心灵的闪光,是心智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3.
问: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春风吹》中有生字“葵”字,对于中间部分“”的笔顺,有三种不同说法──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横撤、点,撇、撩、撇人教社《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案》:横撇、点,撩、撇、撇东北师大出版社《小学生词语手册》:横撇、,点,擞、撇、撩我们应按哪种笔顺进杆教学呢?泗水县实验小学杜宪坤答:“。。”这个部件,确实存在着不同的书写笔顺。但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遵循。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在1988年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日益开放,与人交谈再也不仅仅是日常小事了。商务活动、外事工作都需要与人交谈,而交谈中的“思辩”又是交谈的动力和源泉。《履园丛话》中有一则故事,很有意思。过去科考,考生也有类似“准考证”的证件,只是没有相片,只写些“体貌特征”。有位考生写的是“微须”,考官见他长着稀疏的胡须,竟把他斥之场外,理由是:“朱子训诂——微,无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不就是“无斯人”吗?这位考生当然不服气,争辩道:如果“微”字只能作“无”解释,那么“孔子微服而过宋”就是没有穿衣服,老夫子脱得赤膊精光而过宋,这成何体统?  相似文献   

15.
一、考点分析 “简明”就是“简要、明晰”。所谓“简要”就是说话不重复哕唆,用语力求简练,不说多余的话,反映了语言量的要求;“明晰”就是明白无误,让人准确理解其含义,反映了语言质的要求。简言之,表达“简明”要力求避免语言哕唆、晦涩和歧义。“简明”的基本要求是:不说多余的话并让人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16.
“流水账”问题是初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其表现是:大量堆积生活素材;叙述时容易走过细或过略两个极端;语言哕嗦,远离中心。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没有解决为何要写的问题,即不明中心;没有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即不会围绕中心选材。  相似文献   

17.
奇趣汉语     
石敦奇 《辅导员》2010,(11):16-17
大家如果稍微留神,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些词语是十分奇妙趣的。不信请看:一、废话不废 “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如此这般”“现在而今眼目下”这三句话语看起来前后讲的完全是一码事,似乎属重复、哕嗦、多余的废话。  相似文献   

18.
曹爹爹     
曹爹爹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因为哕嗦而得名。他头顶无发.四周的头发都往一个方向梳,活像一个西瓜盖,蛮可爱。每次上课,他都会带上一个黑黑黄黄的被同学称为“古董”的茶杯.讲累了,便“咕嘟”一声喝一口。一次,他给我们上《陈涉世家》。讲得兴起,便走下讲台,讲陈涉开始是那么穷,穿的衣服都是……声音戛然而止,同学们大惊,均关切地盯着他。他快步走上讲台,放下书说:“我早上泡的衣服还放在那儿呢,我得先去处理掉!”然后就没影了。教室里开始爆炸。他突然又出现在门口,压低了声音说:“不准讲话.自己先预习!”然后又一阵风似的消失了。  相似文献   

19.
如今书籍报刊上的文章,时常出现用词造句“唯恐不及”的现象,就是作者在造句时,对于某一意思唯恐表达得程度不够,唯恐读者不明白他要说的意思,因而就在句子中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使句子显得哕唆、累赘、费解。例如:  相似文献   

20.
“莫”字辨     
《公输》里有这样一句:“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这个“莫”字当作何解?翻两本参考资料,见都解作“不”,“没有”。掩卷琢磨,似觉不妥。古文中的“莫”字,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勿”;亦可作否定性的无定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