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论诗提出了一个“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问题。其实,著书立说也同样有“有我”与“无我”之分。“有我”,即书中能不时地看到“我”:“我”的经验、“我”的感受、“我”的交往、“我”的评价。“无我”,则总要客观地说,尽管说的内容也是“我”心中的东西。“有我”的书更容易写得生动活泼、亲切平易,似面对面的平等交谈;“无我”的书则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不容易亲近。但书中“有我”并不容易,“我”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眼光,让人读了就觉得这个“我”真是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3.
看书学习,当须用功,方有所获。此乃老生常谈,不过也确实别无捷径。说到“用功”二字,我以为要做到“五用”、“五功”。“五用”为用眼、用耳、用手、用脑、用口。亦即读、听、记、写、思、问、说、做。其中用脑勤思是关键。“五功”即在阅读、比较、反复、联系、交流五方面下功夫。阅读人人都会,如何选择却大有讲究。依我观察,最有用、最富适应性与竞争力的人才往往是具有“T”形知识结构的人,其横向跨度大、知识面广,纵向钻研深、可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所以读  相似文献   

4.
又接到一包稿子,打开纸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照例是一封求助的信。所以说“又”,所以说“照例”,因为我经常收到这样的“不速”之稿,读到过不少这样的求助的信。第一行当然是称呼,有称“同志”的,有称“老师”的——真个惭愧,我怎么也有了“私淑弟子”。第二行往往是“您好”两个字,加上个叹号作为一段。下边才是正文。  相似文献   

5.
书香墨香是一种有别于法国香水之香,它从小到老熏染着我,还将伴随我以至终生。所以我说,我的一生,除了读书之外,还是离不开书——既撰文著书,也编书出书。学习、工作,都是与书为伴。就读书而言,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后,应该说(至少从理论上说)书是人人皆读的。但就以接受教育在学校读书而言,亦既可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不是有所谓之“厌学生”么?虽然被动读书的不仅是“厌学生”。离开学校后,更未必人人仍然读书。真正能毕生手不释卷的,还有知之者、  相似文献   

6.
《笑傲江湖》推出个名人令狐冲,这一下子“令狐”这个罕见的姓,地球人都知道了。“知道”了,却念错了。以我的耳朵也听了几百回的“令狐”,对的极少。“令”的读音有三:一读 Lìng,是量词,500张纸为一令,这个读音不常用,但也却很少听人读错。二读 Lìng,这是通俗读法,最常用,司令、命令、口令、绕口令、县令、时令、令尊……三是读 Líng,不常用,古地名令狐,姓令狐。令狐冲的“令”就应该读 Líng。不可以读 Lìng。这样说的根据,一是《现代汉语词典》,二是《普通话异词审音表》。所有名为《笑傲江湖》的电视剧,全没念对。我听到读对的也有,那就是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新闻联播,说到云南省省委书记令狐安时,读的是 Líng,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这不是吹牛     
我们搞新闻工作的人是靠实事求是吃饭的,当然不能靠“吹牛”过日子。但是社会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有这样的偏见,即使你的稿件内容完全真实,他也会说你是“吹”。所以如果你要问我最反对的是什么?我就会说:“我最反对的是先进人物的事迹见报后,有人嫉妒他!”我们的新闻报道是要扶正祛邪,宣传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如果说是“吹”的话,我就勇敢地宣布:“该‘吹’的我就要‘吹’!”请看下面三个例子。山阴县岱岳镇先进巷有个转业军人叫张占成,原是下喇叭乡  相似文献   

8.
秦牧同志有篇短文《校雠之难》,是讲校对工作的重要性的。他提出:“总编辑起于校对”,说:“假如说‘宰相起于州郡,将帅起于卒伍’,那么,我想,说‘总编辑起于校对’也未尝不可。”这个看法极有道理。各报社每年都要添些新人。他们新来乍到,一切生疏,从何处入门、起步?干校对是个好办法。校对每天要校阅大量稿件,什么样体裁的文章都有。看得多了,对各类新闻作品的写法,只要留心比较,就能摸到些“诀窍”;如果  相似文献   

9.
读了几十年的报纸,现在有时真有点读不下去了。为何?一句话:报纸上的文字差错越来越多了(电视字幕暂且不去说它)。夸张点说,简直有“连篇累牍”之势。大概我这个人爱“挑剔”,读报太认真,读着读着看到一个错别字,读着读着发现标点符号用错了……如是者三,便再也读  相似文献   

10.
我想,每一位学者都有他的读书范围。而这个范围基本上由他所从事的事业所决定。我是从事文学艺术事业的,因此我所读的书就基本上逃不出我这个范围。举例来说:法国丹·纳著的《艺术哲学》我读过了,受益匪浅。但恐怕它最多的读者就是从事艺术的人。而有些书的读者面可能非常广,就像《圣经》。学文学艺术的人必须读,研究哲学的、神学的、研究古代史的,以及研究科学和地理的人也要读。世界上信仰天主教、基督教、耶稣教的人非常多,他们自然要到教堂里做礼拜,更不能不读《圣经》。据说这是一部流传千百年、影响了亿万人的世界性著作。 我是不信教的。自青年时代就讨厌教会,也讨厌《圣经》。在旧社会,街里的书摊上经常有宣传《圣经》的书,我是连看也不看一眼  相似文献   

11.
别解陈村说男女王乾荣《陈村日记》中的“望字拆字”,颇具情趣,读之令人捧腹。本人钦佩之余,对他所折的一些字,尚有一点别解,说出来供大家一笑,也望陆村先生批评。人陈村说它是人“稍息的姿势”,“头”和“手”被忽略了,“我们最看重的东西可以不算”。而“仓须注重的是人的直立,这是人最显著的特征”。我的别解——人,一徽是男人,一捺是女人。没有男女任何一方,也就没有人,男女相依相帮,才共同支撑起这个世界。而且人也作“4”,他的头其实是高昂的。当然,仓领似乎也有点“重男轻女”,他似乎也通伊甸国故事,那“一捺”女…  相似文献   

12.
我看到一篇报道,说美国有个叫约翰的人,左手和右手做事时常发生矛盾。左手拿东西,右手就阻止不让拿,左手要脱衣服,右手却非要穿。有一次,约翰生气,左手握拳要打他的妻子,可右手却去救他的妻子,不让左手去打。看到这里,我心中顿时产生“?”:此人为何如此自相矛盾?我接着往下看,原来,约翰是一名老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头部受伤,得了癫痫病,而且越来越严重,医生为他做了脑科手术,由于手术的失败,致使约翰左右手自相矛盾。这篇报道是一篇成功的报道,它先在你心中画一个“?”,然后再把这个“?”拉直,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然而,我平日读报纸,心中常常出现众多的“?”。这些“?”,有的至今也没办法把它拉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所以人们又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个思想高尚的人对话。不过这得有个先决条件,就是人(作者)必欲清正正直高尚,文必欲自然真挚优美。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的大家。他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动荡、贫困、混乱、污浊的世界。然而污泥浊水之中有沉渣,也有清荷,动荡不安的世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各得其所。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自清先生:清者自清,清者自清先生,自清先生清者。  相似文献   

14.
谁不该念错?     
念错字,古时或许不大常见。因为,那时的人要么穷得念不起书,他因此也不假装斯文,不在电视上主持节目,私下里骂隔壁阿二淘气时,也不会把“可恶(Wu)”说成“可饿”;要么他就从“小学”学起,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学成了卖弄“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酸是酸掉了听者的大牙,却断不会念错。至于现在念错字,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因为如今大家差不多都识文断字,识字人一多,念错字者也是几何级数陡增,这就像汽车多了交通事故随之增多一样。 我一向以为,大众念错字,错就错了。汉字有五六万,就是章太炎、郭沫若…  相似文献   

15.
“惟陈言之务去”。用心为文的人,都很重视古人的这个经验总结。它算得上是一条“规律”吧? 不是有人说么,第一个把月亮比作美人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再这样比喻的人是蠢才。说得这样尖刻,目的无非是要提醒人们,作文章不要重复别人的东西,要有自己的创造。只要留心看看报纸、听听广播,就不难发现,新闻中的“陈言”实在不少。现成的词藻,现成的比喻,用个没完。形容刻画事物逼真,少不了“栩栩如生”,说某人的大字写得好,必  相似文献   

16.
读书的选择     
读书的方法很多,读书的途径也很多。有字的书在图书馆,在书房,在书柜;无字的书在社会,在人间,在工厂,在农村,在矿山。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不读,易也不易;读了,难也不难。难易之辨在乎心耳,亦关乎人耳。面对浩瀚的书海,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数量大,问世易,使图书的生产良莠不齐,其中杂有不少文化垃圾。一个人不仅根本不可能读尽天下的书,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读一些对自己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开卷”并非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即使从阅读的选择从阅读的…  相似文献   

17.
有说,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因此它是生活的真实。也有说,今日之新闻乃明日之黄花,但它毕竟是历史的真实。新闻是以事实为主体的。用事实说话,由此显得公正与理智。所以,新闻作品中的“我”这个提法,本身有些犯忌。“我”这过浓的主观色彩是否会  相似文献   

18.
最近,和几位记者聊天,谈及稿件处理问题。有的说:“唉,真没办法。你费半天劲琢磨出点有意思的东西,往往见报时就被砍掉了。”有的说:“编辑的斧头可真厉害呀!吭哧一下,就给你定了型。”这些同志的感叹,引起了我的共鸣。编辑处理稿件,难免要作一些修改。所以对编辑砍稿。当记者的一般是没有非议的。但是,在如何“砍”这个问题上,却大有说头。这里我不揣浅陋,谈点看法,和编辑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19.
笔尖滴血     
无论写什么文章,都要力求其“精”,辞的意富而不枝蔓。古人所谓:“以少许胜多多许”,就是这个意思。精了人就爱读,读来味浓印象深。谚语锦言所以动人,不正因为它是“人类思维和智慧之花”。精了读也便当。如谢觉哉言,“即令于人无补,也耽误工夫不多——少造些孽。”时间就是财富,就是生命;要是象王熙凤所嘲讽的那样,“扭扭捏捏,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的国内新闻报道是面向全国读者的,所以“业务性”“技术性”不能太强,否则大家看不懂,没有兴趣看,看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这个问题,对于一些不太专门的行业的报道说来,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甚至可以说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这些行业,或者本身并不专门,或者已为广大群众所熟悉,例如体育方面有些球类运动,虽然也有不少行话术语,但一般人都懂得、都熟悉,所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也就不碍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