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年前,科学老人钱学森离我们而去。他生前就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提出诸多疑问,集中表述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时间,引起社会关注,议论纷纷,聚焦于教育弊端和教育改革,甚至有一些教授上书教育行政部门,再次强调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先生在即将走完人生之路时,对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深怀忧虑。他的话被11位教授解读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成为"钱学森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并非由钱先生提出,而是媒体根据钱学森之忧和教授之问进行的似是而非的理解,把不能产生杰出人才的原因单一化地归因于学校的结果。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已经把钱先生对杰出人才不能产生的思考狭隘化了。  相似文献   

3.
把握契机 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全社会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注和思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布局,并先后正式启动一系列提升高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我国著名爱国科学巨匠钱学森留给我们的最后遗产。今年“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北京大学学生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提问时发出感慨:“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他强调,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还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重教育,民族兴。中华民族自古重教,孔子世界知晓,然而国人在很多方面却落后于发达国家。面对中国教育的问题,钱学森问到了,可他还没来得及做出答案。钱学森之问让我们顺着伟大的创新通常要从问题根部开始的逻辑去思考:教育强国,关键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强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6.
钱永刚 《红蜻蜓》2024,(12):6-9
<正>在钱永刚眼中,父亲钱学森嗜书、喜静、乐观,耄耋之年虽常年卧床,但他安之若素,同时,他的思考并未停止。在钱永刚看来,父亲退休前体现的是一位大科学家的风采,而退隐之后的思考,更多展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钱学森的最后二十二年是他九十八岁人生的重要拼图,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 《青年教师》2009,(12):14-16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以98岁高龄去世后,他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整理稿——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一经披露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钱老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忧虑和批评发人深省:我们的大学该怎么办?为何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创新力不足?大洋彼岸的加州理工学院,这所为我国培养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美国高校,又能为中国今后的办学提供什么样的启示? 认真思考钱老为之忧虑的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并现实地求解,这或许是我们缅怀钱老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8.
莫超 《甘肃教育》2014,(15):16-16
正2005年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问题,即有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不能不思考"钱学森之问"之解。除了学界公认的几种见解,如,大学去行政化、去功利化、克服短视行为、抵制学术腐败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的探索是在不断地"追问"当中完成的,教育发展也一直在呼唤"问题意识"。"钱学森之问"让我们深刻地思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在人们心中本是"解惑"人,用学识与智慧为生命扬起前进的风帆。问题,触动着每一颗心灵,并刺激着每一颗心灵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教育中,教师既是问题的解惑者,同样也是问题的发起人,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教育中,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教育实现"交往",形成真正关注"生命本质"的一种教学  相似文献   

10.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国内高教界对我国高等教育过去发展模式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思考。毋庸置疑,这些反思与思考对于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有裨益的。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学生在此过程中基本上是处于被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11.
反思,就是能够以自己及其行为为对象来进行审视和思考。反思,是一种可贵的思维方式。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地矫正错误,不断地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孔子曰:“每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学习只知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的话,这样的学习是毫无收获的。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内在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他阐明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走了.逝世前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当前,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小学数学与破解“钱学森之问”有关系吗?  相似文献   

13.
(一)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同时,钱老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航空航天人才,他的教学同样为他的学生所称道,那么,钱老是怎样看待教学的呢?他对教学工作又有过怎样的论述呢?《钱学森学术思想》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4.
《青年教师》2006,(7):60-61
钱学森住青年时代曾怀着报国之志出国留学,当他真正学有成就,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家以后,便奋力争取叫国。他回国以后,勤奋工作,将他的知识、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甚至将个人一生所得的几笔较大收入,或作为党费上交组织,或全部捐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今年,92岁高龄的钱学森虽卧床静养,但他还时常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大事。并感口又自己对祖国人民做得太少,而人民给予他的太多了。  相似文献   

15.
从“钱学森之问”看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自2010年7月29日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深邃思考。我们应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改革,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1911-2009),浙江省杭州市人。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他积极倡导创新教育,晚年留下的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提出的背景及其丰富的内涵,并将其与“钱学森之问”有机地联系起来,论述了在基础教学方面,创新灵魂培育的重要性。文章最后指出,《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呼唤教育的转型,这必将长久地影响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自2010年7月29日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深邃思考。教师应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改革,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常旭 《辽宁教育》2012,(22):35-3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也促使我们从事教育的人对教育做出深刻思考。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善为本。  相似文献   

20.
丛丽莉 《山东教育》2012,(13):45-46
数学教学具有"火热的思考"与"冰冷的美丽"双重性。当我们走进现今的数学课堂时,你不难发现,"冰冷的美丽"司空见惯,而"火热的思考"则少之又少。要纠正这种偏差,当然要对被冷落的"思考"引起积极的关注。那么,"数学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思考"过程中被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