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基于新媒介技术的特殊类型的社会事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其发生也愈发频繁.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与实体性群体性事件虚实交织,影响难料;感召力强,一呼百应以及易生谣言,舆论难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难度.因此,重视并尊重网络民意的作用及时收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快速反应与应对机制,促进网络与传统媒体及多元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引导舆情发展方向,完善行政问责机制,建立透明、权威的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科学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的传播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频发,这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网络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的载体,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使得群体事件的传播变得更加复杂化.文章以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过程为主线,通过阐述其网络舆论滋生的温床、网络舆情的导火索和传播要素,渗透其传播逻辑,阐述社会环境、公众心理以及政府能力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公众、媒体、舆论领袖共同作用的信息空间产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与政府干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情绪化、反体制性以及极端化特征,网络传播激化了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对立,容易使事件的参与者、同情者的思想行为走向极端,从而加深事件处理的复杂性与困难程度.要化解网络传播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不利影响,必须在理解信息网络本质的基础之上,把握其产生反体制等复杂特征的矛盾根源,从而立足于网络传播的关键节点,系统地构建政府进行群体性事件传播干预的对策机制.  相似文献   

4.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一场新的危机与挑战.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特殊形态,因其具有信息传播迅速、虚实相互作用、事发难以预料等特质,如果政府应对失策不仅会使其在短时间内影响数百万群众心目中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可能发展为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因此,搭建网络沟通平台、树立网络话语权成、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公民自律意识是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之选.  相似文献   

5.
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对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剖析了政府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失语、禁语、后语和妄语”的话语误区,认为政府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需要做到“建、引、规、纳”:搭建官民网络互动平台,疏通网络舆论场;善待意见领袖,善引网络舆论;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话语;广纳民意,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讨论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6.
公众舆论对于政党及政府获取政治权威及执政合法性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进行政治治理及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指出,公众舆论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众舆论主体呈现群体极化倾向和从众化特征,舆论客体呈现相对集中化特征。理性公众舆论具有信号灯预警功能和监督机制功能,有助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理性公众舆论的建构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实现: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公众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建构文化精英舆论引导,社会公众话语主导模式;加强舆论监督,建立政府、媒介与理性公众舆论三者健全的结合机制与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传播中的社会舆论场综合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已经成为民意传播、表达的媒体平台,并且逐渐形成为一个网络舆论场,影响社会舆论走向.这类舆论涉及对政府执政过程的网络问责、网络监督、网络举报;对社会事件进行议题设置;对群体性事件进行评论和报道以呼应和推动,甚至有网民代表参与实地调查.新媒体所形成的社会舆论场打破了传统传媒的垄断,弱化了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牵制和约束政府执政过程.但是,新媒体舆论场的表达边界缺乏立法规范,以致于它的负面价值也日渐显现,例如错误的社会舆论导向、虚假新闻混淆视听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等.因此,有必要综合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社会舆论场的论述,加以综合考察和评定,以求对此作出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化逻辑就是民意从潜舆论到显舆论再到行为舆论激烈表达的过程,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发酵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亡期四个阶段。网络舆情具有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持续性、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性、网络传播载体的多元化和网民结构的多样化以及网络传播的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舆论宣传,重视"意见领袖",加强舆论监督和法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通常以网络诱发型、现实触发型和网内外联动型三种形式出现,其目的均不同程度地聚焦于捍卫公民权利、追寻事件真相、拷问政府良心和责任及表达爱国热情上。这些以现实性的公共事件生成网络舆论,以舆论制造为手段进行传播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极强的社会建构性。因此,从政治引导、法律强制、技术监管和道德约束四个维度,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一整套综合治理框架,将是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一场新的危机与挑战。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特殊形态,因其具有信息传播迅速、虚实相互作用、事发难以预料等特质,如果政府应对失策不仅会使其在短时间内影响数百万群众心目中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可能发展为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因此,搭建网络沟通平台、树立网络话语权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公民自律意识是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之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部分,已日益引起政府的重视,政府开始逐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建立起了应急机制。基于目前地方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管理的现状,文章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特征和趋势以及地方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取得的成就,而后着重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促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浅谈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也更快捷、更广泛、更深入.  相似文献   

13.
伴随社会转型中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增,各类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建设的突出问题。而底层群体对基层政府信任的缺失,是导致大规模矛盾冲突并走向极端从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而社会的媒介化框架又将其演化成媒介化事件,故作为权威和主流的传统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以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分析底层群体对基层政府信任认知的偏差化,以及传统媒体的“不当介入”催生政府信任危机并产生社会负面影响。由此,本研究拟通过倡导树立传统媒体公共传播理念,扩展深化群体性事件中传媒的功能,以期能够实现底层群体政府信任的再造。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国内群体性事件数量迅速增长,并与网络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近些年国内学界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但却缺乏对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的应有重视,相关研究十分薄弱.本文从群体性事件中的促生因素和发酵机制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力图能清晰地认知和理解当前网络时代中群体性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群体为了实现目标,利用互联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信息,在相对自发、无组织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发泄不满、制造舆论的集群行为。以社会重大公共事件、伦理道德事件、民族主义事件、文化争论事件等热点事件为发端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近年呈上升趋势。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内容庞杂、传播主体复杂、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渠道融合的特征。因此,政府应采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网络问政制度、加强网络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对网民的伦理道德教育等应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关于网络舆情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正确把握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会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加速其恶性发展,使其处理复杂化的影响.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高校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增强"疏导"的理念,把握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建立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舆论是人们对于特定社会现象、事件或问题的集体反映,充斥在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表现出形式多样、规模迥异的特征。良性公共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社会言论自由与民主政治水平,成为制定和实施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基层政府因缺乏对新媒体舆论监控能力,导致由特定社会事件触发的群体性事件、恐慌事件、负面舆论风潮时有发生。以互联网环境下公共舆论触发机制与传播模式为基础,从机构设置、预警体系设计、应急处置、后期恢复四个角度建构起一套系统化、高效性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从而提高基层政府对网络舆情监控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更加深入,尤其是网络舆情影响着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深入地研究网络舆情应对,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妥善处理、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也逐渐成为了网络舆论的集散地,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因此,经由网络而爆发的群体性事件屡屡出现。本文将以笔者亲身经历的广东某高校路由器事件为例,结合该例分析高校网络群体事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高校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网络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给社会的安定和谐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和危害。了解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和研究现状,深入剖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和演化路径,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只要善于从利益的视角来把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本质,从技术角度来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扩大和深化,从管制和法律的手段来扩充网络群体性事件诉求的渠道,就可以有效缓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