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士人是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骑士是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倚仗势力。社会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往往影响着民族精神,对比中国士人与欧洲骑士及其精神的演变,对培育昂扬向上、勇于迎接挑战的民族精神有借鉴价值,对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培育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极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士人构成了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武士则是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倚仗力量。中国的士人最初是带有更多尚武精神内涵的,社会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往往影响民族精神,对比二者及其各自文明的道路可以借鉴后者对培育昂扬向上、勇于迎接挑战的民族精神方面的可取之处,也使得通过差异对比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培育奋发有为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逻辑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理论基础、隐性机制和实践范式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进行逻辑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探索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隐性机制,即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民族情感和具有民族价值取向的对象性活动三重驱动,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以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为契机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教育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应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审视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就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使命感的培育过程,民族精神的培育和确立就是中华民族复兴志向的培育和确立。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中华民族的所有成员进行国家意识教育、中华民族意识教育、中华文化意识教育和中华民族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士人构成了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骑士和武士则是欧洲和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倚仗力量。中国的士人最初是带有更多勇武精神内涵的,但逐渐发展为文气有余的官僚集团。社会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往往影响民族精神,对比三者的利弊及其各自文明的道路可以借鉴后两者对培育昂扬向上、勇于迎接挑战的民族精神方面的可取之处,也使得通过差异对比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培育奋发有为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儒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倡导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腾飞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的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 ,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形成极大的影响。儒家成圣与合群的价值取向培育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一个归属于价值维度的概念,由于其仍处于一个不确定的话题,根据学科特点,它在目前理当更是价值哲学研讨的对象。民族精神由民众的终极价值取向与民众的世俗价值取向这两个层面共同作用形成,其形成之后亦反过来对民众的价值追求产生影响,所以要适时进行价值调适,以利于民族精神良性地服务于民众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发端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使中国与世界体系全方位接轨。由此带来的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社会领域的历史性变革与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青年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际化视野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培育国际意识、凝聚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塑造价值共识成为国际化视野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取向。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这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了这个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主线和中心。  相似文献   

10.
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建构,激活这一特定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要且急迫。基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精神成长文化空间的原生态文化属性,可以从中华民族身份认知、中华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性行为三个维度规定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实现儿童由原生民族身份认知向中华民族身份认知的超越;二是促成儿童感性化的原生民族情感向中华民族情感的提升;三是形塑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的中华民族性行为精神特质。培育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依赖有效路径。第一,优化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场域;第二,拓展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文化空间;第三,揭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一致性,突破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与中华民族性行为贯通的瓶颈;第四,优化儿童游戏的内容,促成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著作,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哲学理论。价值本质论、价值评价论等哲学价值论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都有所研究。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价值论思想的发掘,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论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它是为人而存在的。人的价值存在于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是社会主义价值,即社会主义的有用性,存在于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用性,存在于社会主义价值中,它的基本内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表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论域内,中国人民的价值与社会主义价值是同一概念。其中,中国人民是价值客体,中国社会是价值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质、核心、内涵和意义的基本观点,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是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对哲学的热情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诗词创作。他融理入诗,其历史观,时空观和方法论等都渗透到了诗词创作当中。研究毛泽东诗词,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研究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50年代李泽厚美学思想诞生之日起,时至今日,针对它的研究和由此而产生的争论就从没有停止过,毁誉参半。由于其哲学美学具有得天独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度和主流意识形态非常的合拍,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美学领域的主流话语形式。70-80年代形成的主体性实践哲学是原实践哲学的延续和发展。90年代,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当代多元的价值观的氛围中遭遇挑战。在论争中,不仅形成了后实践美学,也促使李泽厚实践美学自身进行了反省和革新。后实践美学坚持了审美超越性,确立了主体间性的美学观,试图用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实现与现代美学的接轨。  相似文献   

15.
中医美学是医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中医理论交融其中,其核心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注重从身体、心理、情感及与自然万物的关联中研究生命关感。中医美学所追求的气韵生动之美、天人合一之美、形与神俱之美、阴阳五行之美等医学美学的思想彰显了对生命的人文观照,在医学美学向人文医学回归的当今时代,显现出了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中外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西方教育价值观和中国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比较与反思,指出教育就是使个体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促进人的认识能力、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赋予个体生存的本领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略论《朱子语类》在近代汉语研究上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来的学者往往偏重从哲学、思想史的角度研究《朱子语类》,该文则主要考察其语言方面的史料价值,认为《朱子语类》反映了上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相交叉的中间状态;分析了《朱子语类》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在汉语词汇史、语法史研究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在进行核心价值教育方面,虽然由于地缘政治、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生活理念等方面的不同性,形成了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指导思想、途径等方面的差异性,但相似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性也使他们的独特做法具有相似性。总结这些相似性,撇开其个性,可以看出这些国家教育范式的共性就是:课程体系设置的"思想性";教育行为的一贯性和一致性;教育方式的潜隐性;教育总目标指导下大学选择的自主性;教育力量作用发挥一致的保障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对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道德标准的高度概括,是引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灵魂。文化体制深度改革,是当代中国改革在文化领域的深入,是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否则,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文化领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以确保其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航向。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检验文化体制改革的唯一价值标准,只有满足了这一标准,改革才有真正的意义,文化创新业才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儒道精神的入世和出世,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成就了中国人的道德生命,道家完善了中国人的艺术生命。音乐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背负着儒道两家的精神。古琴艺术作为中国古老的音乐形式,承载着圣贤哲人的人生哲学和艺术精神,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和对人生态度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