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创业人才是商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方向和必然趋势,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教学对培养商科人才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目前高校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体系不完善、资源不足和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商科实践教学应该从"高度、广度和深度"全方位立体角度进行完善和加强。  相似文献   

2.
高职商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人才培养模式则是由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方式及培养过程等要素构成,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科学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面对"双创"的国家战略布局,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学如何精准发力、系统推进、取得实效?作为经管类商科院校的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在实施AACSB认证过程中对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提出课堂创新、模拟实训、社团大赛、校园孵化、校企贯通"五位一体、全程联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商科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初步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医学院校工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科教融合与校企融合不充分、产学研结合不足,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育人模式单一、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等问题,研究探讨了通过"校企医孵"四方共同打造生物医学工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试行"三协同""三尽早"和"四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摸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近5年的实践表明,该育人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初步创业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5.
培养出符合“双创”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发展之本。本文分析了“双创”时代独立学院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四个缺陷:一是重就业提升,轻创业创新体系建设;二是重单一标准化教学,轻跨专业灵活学习;三是重知识逻辑推理教学,轻情商培育、团队沟通和思维能力培养;四是重课堂案例学习,轻亲身体会创业创新的体验。为了改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独立学院要建立阶梯型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型,通过构建系统性、科学性的创业创新课程体系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实现创业创新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建立“以赛促学”的学科竞赛体系,实现创业创新与学科竞赛融合;构建跨专业商科仿真实训平台,实现创业创新与实践平台融合;设立产业学院和建立创业创新实验班,实现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二者的融合既是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新时代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面临着融合理念尚不统一,融合机制尚不完善,融合平台尚不明确,融合氛围尚不理想等现实困境.基于此,高校要秉持"融合共生"的育人理念,优化"融合共赢"的育人机制,搭建"融合共建"的育人平台,创设"融合共营"的育人氛围,以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应该是具有新技术理念的跨界型人才、具有变革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战略型人才。学习创新、数据分析、资源链接和整合、价值链重构是商科创新创业人才适应数字化转型必备的能力要素。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高校传统商科人才培养存在与需求脱节、与应用脱离、与企业脱钩的问题,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构建数字化技术与商科融合的跨界培养模式,与数字化技术企业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基于数字化能力培养的商科课程体系,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创业活动驱动商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其首要任务。文章主要通过对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分析,从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实践育人、加强激励机制以及做好"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经验,探究当今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太原理工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秉承"自由探索,兴趣驱动"的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了"五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基于该模式构建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和生态育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创了新书院制的生态育人试验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认为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培养环境和育人生态有待优化等现实困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趋势,也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以“超限”理念全面引领育人创新,围绕理念引领、路径优化、实践育人、优化生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取得的成效,以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将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度融入国际化的通用商科人才培养理念中,将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有机的融入到了通用商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并以创业实训课程的具体开展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通用商科人才的培养平台。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在商科教育中的价值定位,梳理了商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框架,基于VPTP(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建构了商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将VPTP合理地嵌入当前商科大学教育培养模式中,可以有效解决商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相分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经整整走过了十四年的发展历程,现已逐渐从作为一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政策性举措转变为一项关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中国药科大学创业型勤工助学基地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融创业教育于勤工助学之中,探索立足于学校与学生实际,能充分发挥"帮学业、促就业、扶创业、助成才"等育人作用的勤工助学模式.相比于传统型勤工助学,创业型勤工助学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济困"与"育人"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高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本理念、目标明确、师生互动、教材革新和社会评估",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小微企业的创业者",并建议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意识及行动的商科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就业体检"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社会认可和实践育人。为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通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集专业社团、学科竞赛和自主创业为一体的培养方式,着力多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内容和资源上具有内在关联性,因此,实现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深入探讨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提出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的大思政四维平台,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为高校构建"三育融合、三位一体"的融合育人新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综合平台、与实践相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产学研用结合有利于推进协同育人和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从产、学、研、用四个方面探索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路径,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高等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高等商科人才培养应从单纯专业型向复合素质型人才、从被动的知识传授向知识创新、从封闭型育人观念向开放型育人观念的模式转变民族地区高等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为: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创新培养理念:突出实践价值,体现应用取向;明确发展定位,服务地方经济;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凝聚办学特色,彰显个性风采。  相似文献   

19.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进行研究和探索。分析并提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分别从多学科交叉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完善,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学科交叉创新创业支撑平台的搭建以及多利益主体协同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实现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高等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单纯专业型人才培养到复合素质的人才培养,从被动的知识传授到知识创新,从封闭型育人观念到开放型育人观念.民族地区高等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有:贯彻现代理念,创新培养观念;突出实践价值,体现应用取向;明确发展定位,服务地方经济;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凝聚办学特色,彰显个性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